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盐政制度中,两湖地区是淮盐的重要引地,其财政和民食意义非同一般.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淮盐西运受阻,朝廷暂准川盐济楚,鄂省财政由此得益,形成盐政制度中的异态.战后,江督曾国藩着手规复淮盐引岸常态,有一定进展.沈葆桢接任两江总督后,竭力禁川复淮,却遭到川、楚势力的联合抵制,部臣与其他疆吏也卷入其中,争议不断升级,形成对峙势态.禁川复淮一案不仅反映了晚清省际之间、外省与中央之间的政治较量和利益纠葛,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晚清制度由临时异态规复到原有常态过程时的纠葛态势.  相似文献   

2.
刘增合 《学术研究》2012,(9):99-108,160
清代协饷制度在咸同时期主要是指军费协济和筹措。研究统兵大员督抚司道筹济军饷的实际运作,当事者的私人函札不可或缺,它可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既有奏折类文献的局限。曾国藩、胡林翼大量的私函文献,揭示出户部与各战区省份疆臣之间的关系并非如协饷规制显示的那样和谐有序、中规中矩,而是互为戒备与彼此利用并存,关系非常复杂。军费筹济并未遵循协饷规制的一个突出例证是曾国藩对粤厘的筹策,主客关系是否融洽成为军费筹措的一个重要指标。私情与公意是否妥当平衡,既考验着咸同战时的当事人,也给今人如何认知协饷制度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参照空间。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湘军统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这么一位功成名就的人,一生的爱好就是读书,曾国藩的这个好习惯,与父亲曾麟书的成功教育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郭嵩焘与刘锡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寻常的逻辑与想象,郭嵩焘与刘锡鸿,属官场里两个不同层次的人物,他们不可能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恩怨与是非。 郭嵩焘出自湖南湘阴巨富家室,道光年间通籍的政坛才子,与沈桂芬、沈葆桢、李鸿章为同年(道光二十七年)进士;他是曾国藩和刘蓉的换帖兄弟,又是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儿女亲家。他属湘系集团中的智囊人物,说服曾国藩夺情出山办团练,倡议捐输筹军饷,劝说江忠源创建水师。真可谓少年得志,名满天下。而刘锡鸿呢?乃广东省番禺县一渔贩之  相似文献   

5.
何桂清在咸丰后期出任两江总督并兼管两淮盐政,为增加税收,他改变旧有的就场征课办法,推行设局征课,后续又进一步变成官为定价。经过何桂清的改革,两淮盐税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并大量用于军需。但何桂清的做法,也彻底改变了自道光以来的两淮票盐体制,成为曾国藩等人改革的前导。  相似文献   

6.
1865年5月18日,清廷王牌师僧格林沁蒙古马队被捻军聚歼于山东曹州,“朝廷震悼”,急令两江总督曾国藩速速北上,督师剿捻并节制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7月,曾国藩抱定“与贼相终始”之志,率部开赴攻捻前线,开始了他的剿捻生涯,并在攻捻战争中,对触及清廷心腹的“捻患”,开列出一系列处治之方。本文择其要者,进行一番审视,寻出方、“患”距离关系及方、方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鸦片战争后的鸦片贸易及其征税办法。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作为战争导火线的鸦片贸易并没有被禁绝。相反地,鸦片走私愈发猖獗。据估计,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从印度输入中国的鸦片每年高达6万余箱,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增加了一倍。而为了筹集军饷以镇压太平军,江苏、福建等地的地方督抚早已开始私下里对鸦片征收捐税。据《北华捷报》披露,早在1855年8月,上海道台便对经他允许上岸的走私鸦片密索每箱25元的税款。但遭到鸦片商的拒绝。第二年,两江总督何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西征军入湘后碰到两支强大的势力:一是以曾国藩为首领的有组织的湘军,一是分散于各地的、起来造反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大众。以往的一些著作在论述这近半年的历史中,大多着眼于太平军与湘军之间的战斗和较量,而对湖省人民在这场斗争的作用述论不够。事实上,湖南人民的活动和斗争不仅影响着太平军和湘军的战争,而且对整个西征战局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对太平军入湘后的军事史实只作一些概括和说明,着重述论湘省人民的战清斗争以及它同整个湖南乃至于西征战局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清嘉庆道光时期,淮盐“疲敝至极”,两江总督陶澍进行盐务改革,他在淮南裁浮费、加斤减价、严厉缉私、整顿销售,在淮北实施票盐法,取得成功。值得注意的是,陶澍改革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在经济活动中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法则,重商用商,将商人资本引入经济领域。从陶澍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出近代前夜中国社会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0.
洋务运动始于何时,史学界众说纷云。其中多数人认为,应以1861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为起点,笔者对这种意见不敢苟同。笔者的见解为,1862年淮军和左系湘军开始洋枪化之际才是洋务运动的正式起点。以下就自己的这种观点进行阐述。一洋论化是师夷长技的开始中国军队的洋枪化,须经过长期内战太平天国战争才得以实现。太平天国战争前期,武器武备最好的是曾国藩的湘军。湘军步兵装备的是鸟枪、抬枪之类的火绳枪。使用火绳枪,必须配备大刀、长矛等冷兵器。至于国内其他陆军,无论清政府方面的八旗、绿苔,还是太平天国方面的反…  相似文献   

11.
规模·能量·影响--李鸿章幕府与曾国藩幕府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茗 《社会科学》2002,(11):68-72
晚清时期 ,幕府的大小与幕主的职权、地位等密切相关。李鸿章的勋望、权势均较其师曾国藩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 ,李鸿章幕府无论在幕僚的素质上 ,还是幕府的规模和影响方面都比曾国藩幕府逊色。究其原因 ,除了时代的差异外 ,主要在于李鸿章本身的人品、道德、学问不如曾国藩。而这也直接导致了淮系集团的政治势力难与湘系集团的政治势力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2.
盐,上关国计,下系民生,因而盐政向为政府要政。但在近代,盐政却以乱著称,而乱中之最乱又当属专商引岸制度。专商引岸制度何以积弊至深,而其改革又经年历久 ?本文试引入寻租经济学提供的寻租分析思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寻租视角,对民国初期专商引岸制度改革作一典型剖析,探寻其中原由,以求有鉴于今。  相似文献   

13.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其遭时人贬斥、争议的,除三年使 西,便是三年抚粤。郭嵩焘署理广东巡抚,是在错综复杂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开始的, 先后与两广总督毛鸿宾、瑞麟及闽浙总督、节制广东军务的左宗棠发生交恶构怨,又遭粤 省绅商的谤议而名声大坏,最后罢职而去。其由来、政绩,与三总督交恶及被谤的是是非 非,本文拟作一个客观叙述与评价,以澄清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4.
赵尔巽与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尔巽(1844-1927年),字公镶,号次珊,又号无补,汉军正蓝旗人.原籍辽宁铁岭,世居山东泰安.署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东三省总督等职,是清末满洲贵族中少有的干才,也是当时比较有见识和作为的封疆大吏.赵尔巽于1903年4月至1904年6月担任湖南巡抚,是清末湖南颇有影响力的巡抚之一.抚湘期间,他励精图治,厉行新政,并把发展教育作为新政的"首务"、"急务"、"第一要务",大力进行书院改制、整顿原有学堂、开办新式学堂等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而且,赵尔巽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清末新政时期的督抚大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对我们今天发展教育事业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丁日昌(1823——1882),字禹生,又作雨生,广东丰顺汤坑人。从1854年他三十岁的时候入广东惠潮嘉道李璋煜幕起,到1882年病逝止,先后做过曾国藩、李鸿章的幕僚,做过万安知县、苏淞太兵备道、两淮盐运使、苏州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兼台湾学政、总督衔会办南洋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其仕宦生涯达三十年,写下大量著作,但大部分没有公开出版,尤其是包容了他大部分公牍、奏疏的著作集《丁禹生政书》,过去未刊行过,国内仅有一个抄本,现藏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此书按从政时期分编为六种,即《藩吴公牍》、《巡沪公牍》、《淮鹾摘要》、《淮鹾公牍》、《抚吴奏稿》和《抚闽奏稿》,共三十六卷。  相似文献   

16.
陈勇勤同志的文章《刘坤一被罢两江总督探因》(载《学术月刊》1992年第5期,以下简称“陈文”),读后颇受启发。刘坤一是湘系集团元老,晚清重臣,一生中三任两江总督计十四年之久,或积极或消极,无可否认地给江南地区的发展打上了个人的印记。他应是近代史研究,特别是江南一带地方史研究中不可忽略的人物。但至今史学界对之研究不多,而对刘二任两江时突于1881年10月28日被免职更鲜有研究。故此,一般论者在谈及这一问题时,基本上沿用的是当时弹劾者,清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4,(5):137-141
曾国藩实业"自强"走过了一条购买——仿造——学习的发展道路,而致力于仿造,他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仿造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实用蒸汽机和木壳轮船;在两江总督任内为经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殚精竭虑,多方筹措经费,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学习西方制器之"奥窍",提倡自办学校和派遣幼童出洋学习制器之方,培养科技人才。他的自强之路,以仿制轮船为首务,将基点放在自力更生、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力图依靠本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尽量使轮船制造国有化,从而使得他追求的自强迥异于李鸿章等洋务派追求的自强。  相似文献   

18.
在一些有关清末预备立宪研究的文章和著述中,往往提到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曾于1905年7月间联名奏请清迁于十二年后实行立宪政体.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与左宗棠的恩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国藩 (1 81 1— 1 872年 ) ,字伯涵 ,号涤生 ,湖南湘乡 (今双峰 )人。左宗棠 (1 81 2—1 885年 ) ,字季高 ,湖南湘阴人。道光三十年 (1 85 0年 )道光帝病死 ,咸丰帝继位。太平天国在广西起义。咸丰二年 (1 85 2年 ) ,太平军入湖南 ,围攻长沙。八月 ,左宗棠入湖南巡抚张亮基幕 ,助守长沙。十一月 ,曾国藩奉命帮办湖南团练事务 ,十二月 ,到长沙。左宗棠写信给长女婿陶桄说 :“曾涤生侍郎来此帮办团防 ,其人正派而肯任事 ,但才具稍欠开展 ,与仆甚相得 ,惜其来之迟也。”①三年正月 ,张亮基赴湖广总督任 ,左宗棠随至武昌。八月 ,曾国藩移驻衡…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教育思想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之洞教育思想论何晓明张之洞(1837-1909)是洋务运动的殿军式人物。他的一生,可以说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入仕之初,即连续十年出任浙江、湖北、四川三省考官、学政。身膺疆吏后,抚晋、督粤,兴学育才,多有辛劳。尤其是移节湖广及暂署两江期间,主持创设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