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文明与当代中国宪政制度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平 《江淮论坛》2004,42(5):72-77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从人类社会政治文明进程来看,政治文明的发展主要是以宪政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演进中的重要成果,是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政治文明是宪政的前提和基础,宪政构成了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和显著标志。当代中国必须立足我国的具体实际,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和宪政建设的有益经验,在政治文明建设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之路。  相似文献   

2.
民主的政治催生使近现代宪政得以发生。宪政是当代政治文明的标志,宪政与政治文明交相辉映:价值层面,宪政思想是政治理念文明的鲜活表象;规范层面,宪政体制是政治制度文明的显赫精义;实践层面,宪政功能是政治行为文明的牢靠藩篱。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宪政的实现,宪政的实现之日即是政治文明的彰显之时。在宪政与政治文明成为政治学、法学研究热点和社会关注焦点的现实条件下,思辨地考察当代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宪政维度,无疑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法律文化与政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共存共处的状态,它们通过社会发展共同贯穿于人类的文明史。现代政治文明不仅和宪政密不可分而且与法治紧密相联。法治是现代法律文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联结点,它不仅是现代法律文化建设的目标而且也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宪政维度的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它包括政治理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宪政可以从三个层面,即宪政理念、基于宪政理念而设计并运行的政治制度以及宪政运动来理解。政治文明和宪政紧密相联。当代人类社会追求的政治文明应当是宪政下的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中国,实现宪政、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的关键是党的领导法治化。  相似文献   

5.
宪政: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奋斗目标,显然正确解读政治文明是当务之急。在现代社会,政治文明与宪政密切相关,现代政治文明就是宪政文明,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只有实行宪政,才有真正的政治文明。全面实行宪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从人类政治文明尤其是近代以来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看,政治文明的发展与演进主要是通过宪政的普及和进步来推动的,宪政的实质内容与政治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是相契合的,政治的文明化与宪政建设是一个内在的统一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制定宪法并切实实施宪政是一切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宪政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在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中,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宪政发展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发展之路,以此推动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杨雪冬 《社会科学》2007,18(9):25-37
政治文明与宪政建设密切相关。文明化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内在要求,是政治的内在属性;现代宪政建设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和制度性保障。现代宪政建设不仅是制订宪法,更是实践宪法。各国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差距实际上也是宪法实践程度的差别。因此,宪政文明建设除了要考虑到现代政治文明的普遍性原则外,还要照顾到各国的国情。就中国来说,宪政文明建设包括国家宪政化、政党宪政化以及社会宪政化三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8.
宪政是现代社会的标志,宪政和社会主义共生、兼容.社会主义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先进形态,蕴涵人权、自由、民主和法治等价值理念,以依法治国和宪法制度为"纲",以人民主权和人权自由为"本".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制度体系发端、根植于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构筑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宪政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立足国情,与时俱进,我国宪政建设应在宪政观念、宪政制度和宪政实践三重路径中不断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孙岩 《理论界》2006,(2):44-45
政治权威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保障,在人类历史的各个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类型。目前学术界往往把法理型权威作为与现代政治文明相适应的政治权威模式,而将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威建设也简单的归结为法理型权威。本文就针对这种看法指出了宪政权威与法理权威的区别,并针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际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权威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明是政治生活中的制度安排与政治运作 ,标志着人们在一定社会形态中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实现的程度。宪政文明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实质 ,体现在宪政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制度载体 ,宪政建设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 ,宪政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最高形态。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宪政伦理是时代宪政运动的精神内核,是人类现代宪政伦理价值的中国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宪政国家实践之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机统一,尊重和保障人权,国家机关分工负责和接受人民监督,确立宪法的至上地位等,是我国宪政伦理的基本价值.当代中国宪政伦理存在着社会转型期特有的价值矛盾,即人权保障与主权维护之间的矛盾,人民当家做主与“为民做主”之间的矛盾,权力的正当性要求与实际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政治伦理与法律伦理之间的矛盾.当代中国宪政伦理的重构应主要包括:确立以人为本的根本伦理价值理念,着力构建以人权保障为核心的宪政伦理价值体系;明确将民主和法治作为实现以人为本、保障基本人权的宪政制度伦理价值;选择中国特色的宪政伦理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国近百年来宪政建设史的回顾,分别运用"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概念分析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障碍与路径.本文认为:完全工具主义的宪政建设理念、缺乏宪政制度运作的适宜的社会生态条件支撑是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特殊的路径依赖问题.面临变化了的宪政制度建设环境,需要推进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范式转换,其主要内容是突破宪政工具主义的思维定势,肯定宪政限定政府权力边界、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初理念;借鉴新宪政论的观点,大力开展公民教育,培育公民美德;在确立制度权威的基础上,推进全面综合型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3.
王国金  张镭 《东岳论丛》2006,27(3):95-98
宪政的基本要素为民主、法治和人权,社会主义宪政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中,逐步提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宪政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针方略以及“政治文明”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目标,从而在宪政理念与原则、民主政治建设、国家制度与国家统一诸方面,全面继承、创新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宪政思想。因此,研究江泽民对邓小平宪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和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奋斗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宪法》修改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雪琴 《江汉论坛》2004,(9):138-139
2004年修宪将政治文明载入宪法序言,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创举,也给宪法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政治文明与宪政、法治、民主等范畴的关系有待从理论上加以澄清。本文认为:政治文明主要是以宪政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政治权力在宪法框架内运作是政治文明的底线。政治文明是法治的内核和精义,法治是政治文明的基本样态。民主不仅是一项基本的政治文明成果,它还是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理性的角度看,宪政与现代政治文明有着密切的发生学关联,它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坚实基础和核心灵魂。同时,宪政又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理性选择,两者之间具有历史与逻辑的内在契合性。  相似文献   

16.
甄建均 《理论界》2009,(4):153-154
曾以诗言志“不因政治忘学术,不因学术忘政治”的张君劢先生,在中国宪政史上被誉为中国的宪政专家,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当代新儒学大师之称,前者基于张君劢的宪政思想和宪政活动对中国宪政建设的影响,后者基于张君劢在中国当代学术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黄一军 《南方论刊》2009,(9):60-61,59
村民自治权作为一项宪法性权力,其良性运行对于我国基层宪政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对于促进政治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将从宪政的角度分析村民自治的概念及其宪政价值,反思我国村民自治的运行,进而完善我国的村民自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宪政的视角考察了政治文明的演进路径.认为政治文明开始于人类建立了政治理性之后,即建立了政治对人类自身及其分散的强力的控制与垄断权,以此来建构秩序的理性,政治理性使得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创造有了基本的秩序前提.而政治文明的持续健康的自然生长并不仅有人类的政治理性就能自足.宪政理性的建立就是为政治自身建立理性的标尺,以成就政治文明的持续健康生长.在政治为人类文明提供了理性的发展基石之后,宪政成就了政治的理性.因此,宪政带来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的范式追求,其基本洞见是,宪政疏通了政治的理性,从而增加了政治国家构建秩序的能力.从政治理性到宪政理性是政治文明持续健康生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儒家宪政主义是近年来兴起的探讨儒家与宪政关系的政治思潮,其核心是发掘传统儒家控制王权的思想与行动,以此回应西方宪政实践的传统背景。这是一幅非常有诱惑力的政治图画,有助于开拓我们的想象力。但是,儒家在传统中国控制王权是失败的,而其教化出的民众之精神也与宪政所需要的公民不相符。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应在确保秩序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宪政民主制度。对此,儒家贡献甚少。儒家比较规整与踏实的出路是回归私人领域的生活儒学。  相似文献   

20.
潘弘祥 《兰州学刊》2006,2(2):178-180
从毛泽东的人民民主理论,到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到江泽民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论述,再到十六大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新中国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宪政内涵的认识逐步升华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理论认识的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