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差异化战略下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独立学院是普通高等学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独立的教育组织机构。基于差异化发展战略,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与母体高校、公办院校、一般民办高校等区别开来,充分考虑自身发展、人才需求和生源现状的差异化,把目标定位在培养本科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上。  相似文献   

2.
独立学院在初生期借助母体高校公办及名牌的优势,迅速成长,但母体高校对其发展的约束越来越突出。独立学院彻底脱离母体高校,斩断依附、摆脱约束,首先要明晰产权,合法转让母体高校投入;其次要摘掉母体高校的帽子,自创品牌;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民办高校倒闭制度。  相似文献   

3.
积极引导与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和高校自我发展的难点问题。通过对Z大学S学院应用化转型发展必要性、转型目标、转型路径、转型任务和保障措施的分析,重点探讨以独立学院为代表的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化转型发展的策略选择,以期为我国其他层次本科高校向应用化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独立学院要想转型发展,必须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整体发展的重要位置上。某种意义上说,师资队伍建设是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和归纳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提出能够促进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独立学院是我国在特殊阶段创办的一种特殊的办学模式。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独立学院经历了初创探索、规范管理、转型发展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历史制度主义理论为解释独立学院发展演变的制度逻辑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不足和“官本位”的文化模式是独立学院产生的深层结构;高昂的调整成本、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对、学习效应的综合作用导致独立学院在发展中存在极强的路径依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母体高校、社会投资方、纯民办高校等关键行动方的相互作用和博弈,是独立学院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当前独立学院转设进程仍然取决于多重行动者的互动博弈及博弈力量的消长。因此,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需增加制度供给,优化政策体系;强化利益补偿,减少利益纠纷;创新转设路径,循序渐进地推进转设。  相似文献   

6.
从客观公正的视角,以统计数据为依据,揭示了独立学院诞生的原因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企业不景气的环境下高等教育供需不均衡,指出了独立学院在地域分布上的基本均衡性及其与地区经济和高校规模的显著相关性。通过与普通高校对比发现,独立学院的学科结构具有相似性,对应用性工科人才和财经类人才的大力培养符合社会的需求。通过与教育部直属高校和普通民办高校对比发现,独立学院与民办高校都缺乏较高水平专任师资,但管理人员所占比例显著少于教育部直属高校。结合母体高校办学水平和校友会网的评价还发现,211工程大学申办的独立学院办学水平普遍好于其他独立学院。  相似文献   

7.
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其改进办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当下的独立学院实质上是一种借助于普通公办高校的设施、品牌等以民办机制进行运作的组织形式,其管理模式介于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之间,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是一个独立的会计实体。当前,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中的问题表现为投资主体单一,经费投入不足;理财观念淡薄,理财目标模糊;财务制度不完善,忽视成本管理等。独立学院应从拓宽筹资渠道,增强办学实力;强化理财观念,明确理财目标;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降低运行成本;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加强成本管理等方面完善财务管理。  相似文献   

8.
谈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发展之路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颁布后,摆在独立学院面前三条路,一是往民办大学方向靠拢;二是观望和等待。被动的改变和规范;三是终止办学。根据上述规定要求,当务之急,独立学院要重点加强“合格投资方引入”与“办学条件建设”两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办学活动,提高自身办学水平与核心竞争力,采取“独立发展”、“公民合作”、“民营化”三个层次渐进式转型,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办得好的独立学院向民办大学转变,成为高质量的一流民办大学。  相似文献   

9.
独立学院之"独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立学院的"独立"是指自身独有的,能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显著办学特征.从独立学院发展环节来看,"独立"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独立的大学精神"是独立学院发展的精神支柱;二、"独立的办学力量"是独立学院发展的智力保障;三、"独立的管理方式"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实现手段;四、"独立的办学特色"是独立学院发展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12月7日,第四届全国民办高校学报工作研讨会在三亚学院隆重召开。会议以"建立民办高校学报互认机制"为主题,旨在通过建立互认机制,进一步加强交流,扩大民办高校学报的覆盖面,为民办高校广大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学术平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巡视员张泽青受邀作专题讲座,她围绕会议主题提出了民办高校学报应向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转型的改革思路,鼓励高校期刊朝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构建学术期  相似文献   

11.
未来二三十年是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生死存亡”的关键期,民办高校举办者应如何客观认识面临的诸多制约因素,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不鲜明、民办高校的家族式管理、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独立二级学院快速发展、民办高校办学“门槛”提高、民办与公办高校平等待遇难以落实、境外高校加快进入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等因素对未来民办高校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是我国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国办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办学力量及民间资金结合的产物。独立学院要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必须立足实际,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文章回顾了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并将其归纳为兴起阶段、确认阶段、规模发展阶段、规范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引入SWOT分析法,在对独立学院面临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Qpportunity)、威胁(Threat)进行系统分析,并着重从发展观念和办学理念的不断创新、办学质量和教育资源的追求卓越、人才队伍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协调推进、学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管理体制和办学特色的有机统一等方面探讨了独立学院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具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很多特质,在民办高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适价值和普适性特征,更要立足中国国情彰显中国大学的自身特色。融合中西方大学制度的优势,逐步形成独特的中国模式,是中国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独立学院因其办学性质的特殊性决定着贫困生资助工作有别于公办普通高校。随着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政策的逐步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总体上趋良性发展态势,但其中问题不少,只有构建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长效机制,才能真正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5.
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既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发源地,又是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独立学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办学新模式,当前正处在优胜劣汰的发展关键期,如何提高独立学院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办学竞争力成为面临的重要课题。根据独立学院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自身特点及对其所处困境分析.培育独特的大学精神、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培养思政工作专家、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是提升独立学院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路径.对独立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立学院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办学形式。由于依托公立院校办学,能以较快速度建校,有利于规范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但在产权明晰、办学特色、收费等方面存在着问题。相对于公立大学和民办高校,其比较优势是暂时的,很可能只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7.
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独立学院是在吸取公办、民办两种办学机制的优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办学模式,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通过对独立学院办学模式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这一办学模式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及其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迅速,当前独立学院发展的工作重心应该从规模扩张转移到质量提高理清学院内外部关系,实行科学管理,稳定教师队伍,建设大学文化等着手进行管理创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之初,基于现实的需要和历史的经验教训,主张发展教育、师资先行,特别是高师教育最为重要,故而在各大行政区各设立一所师范大学,这与近代教育先贤苦苦推行的"高师教育分区制"暗合,同时还提出地方上也应建立师范教育机关。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的计划,在"院系调整"中,不仅撤销了大学教育学院,还撤销了部分普通大学,着力改建师范学院。经此改革,高师教育也结束了此前动荡的前五十年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旧有观念和认识的消退,绝非朝夕之事,社会舆论包括学界仍旧怀疑是否需要独立的高师教育,教育部对此持开放态度,让双方相互辩论,结果真理越辩越明——中国需要独立的高师教育,由此获得了稳定的后五十年史,直到新世纪前夕教育体制改革,变更了师资培养的方式。立国之初的改革,可谓承前启后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