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接到江苏一个老友来电,问我在哪里。我说在家啊,你不是打来电话啦!他说,有人冒充你给我打电话来,说你在合肥,明天到我家呢。老友问那人为何改了号码不告诉他,那人说早就改了。聊了一会儿就挂了电话。后来对方又来电说被公安局抓去  相似文献   

2.
兰花 《社区》2010,(33):38-39
现代社会造就了"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但也残酷地压榨着她们的健康,早衰在白骨精身上如影随形,摆也摆不掉。白骨精最怕老,老得却比别人快。白骨精最怕病,没有病却感觉浑身是病。刚过四十岁的赵女士在某公司任会计,平时工作非常繁忙,难得过个正常的周末,一周能休息一天就算不错了。  相似文献   

3.
季哥的椅子     
王海椿 《社区》2009,(14):23-23
季哥是个老鞋匠,干活时坐的是十字帆布兜小凳子。回到家,他只坐那把榆木小椅子。季哥是20世纪60年代来到这个南方城市的。他年轻时游手好闲。又爱阔绰摆谱.偏生在一个穷家,结果就做了扒手。有一次失手,被警察捉住了。在关着的那个夜里他逃了.一路流浪,最后到了南方。他是不敢再偷了,就做了个鞋匠。他并没学过修鞋的手艺,可这实在也不是太难的技术活,他边干边摸索.总算在这个城市立住脚了。  相似文献   

4.
人民性是我们站在无产阶级立场、运用马列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去评判古代作家和作品的一个重要尺度,但是近十几年来,这个概念却被取缔了,禁绝了。其原因,据李希凡同志在一九七三年再版《红楼梦评论集》时专门补写的一篇“附记”里说,是因为:  相似文献   

5.
【作文题目】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回顾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谈到他在师范毕业时和父亲的一次交谈。他问父亲:“我应该怎么办,是当老师还是努力成为歌唱家?”父亲这样回答他:“如果你同时坐两把椅子.你只能跌倒在两把椅子的地面上.在生活中你应该选定一把椅子。”帕瓦罗蒂听从父亲的劝告,毅然选择了唱歌,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闻名全球的歌唱家。  相似文献   

6.
凡是看了《西游记》的人都不会忘记那段很能发人深省的故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白骨精是个吃人不眨眼的妖魔。为了吃唐僧,他先变作一个“美女”,提着一罐香喷喷的“饭菜”,到路口“斋僧”。为了骗唐僧师徒上钩,他还装出一副“慈悲”的面孔,满口甜言蜜语,对唐僧可谓“关怀”备至了。愚蠢的唐僧和猪八戒,被这香喷喷的“饭菜”和甜蜜蜜的言语迷住了心窍,一个高念“弥陀”,一个唾涎欲滴。而孙悟空却  相似文献   

7.
赵策《触龙说赵太后》原为《触詟说赵太后》。据《史记·赵世家》和一九七三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策纵横家书》中“触龙言愿见太后”句,改“触詟”为“触龙”。《触龙说赵太后》作为历史文献,被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和司马光分别全文(仅改动几个字)引入他们的历史巨著《史记》和《资治通鉴》;历代的古文编选家也把它编入古文选集。历代学者对它作了有益的研究,是一篇定评的佳作。但是,对这篇优秀的历史记事散文的主题,仍有不同看法。笔者仅就这个问题,作如下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古代帛书.在这些帛书中,有两种《老子》的写本,一种在卷后附有四篇久已失传的古书,人们称之为帛书《老子》甲本;另一种在卷前附有四篇久已失传的古书,人们称之为帛书《老子》乙本.帛书《老子》甲本连同卷后古佚书由文物出版社于一九七四年按原大影印出版,同时附有《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的释文.  相似文献   

9.
佛教“白骨观”的修法和理念与《西游记》“三打白骨精”故事的生成,有很深的渊源。“白骨精”形象的成功塑造。体现了作者对无常人生的真切感受与形象表达,阐释了放下贪嗔痴慢、超越白骨微尘人生的宗教训诫。  相似文献   

10.
《可乐》2007,(11)
帕瓦罗蒂1935年出生在意大利一个面包师家庭。小时候,帕瓦罗蒂就显示出唱歌天赋。长大后,他依然喜欢唱歌,但更喜欢孩子,希望成为一名教师。他考上一所师范学校。在学习期间,一名叫阿利戈·波拉的专业歌手收帕瓦罗蒂为学生。  相似文献   

11.
一当前,一场深刻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正在猛烈地冲击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曾经自吹“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从一九七三年底也开始陷入了这场新的经济危机,这是日本战后第七次经济危机。许多事实包表明,日本这场经济危机是战后一次最严重、最深刻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主要表现在: 第一,危机的持续时间很长,工业生产的下降幅度很大。这次危机从一九七三年十二月  相似文献   

12.
一部老版《西游记》使六小龄童一举成名,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而他的真名章金莱却被人忘记了. 六小龄童出生在一个“猴王世家”.父亲六龄童有南派猴王之美誉.一出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20世纪60年代搬上银幕,轰动一时.他还有一个哥哥叫小六龄童,比他大10岁.小六龄童曾是猴王的最佳传人.没想到的是,后来小六龄童被白血病无情地夺去了生命,时年17岁.  相似文献   

13.
俞春香 《可乐》2010,(5):19-19
人们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科学家却说:知错能不能改。取决于基因。 最近流行一则“兔子买胡萝卜”的故事:兔子到一家杂货店买胡萝卜,老板反复强调这里不卖蔬菜,兔子还是连续问了三天。老板不胜其烦,只得威胁:“你再来问,我就拿钳子拔掉你的门牙!”  相似文献   

14.
清代公文书初沿明制,分题本与奏本二种。地方大小公事用题本,个人私事则用奏本;前者用印,后者不用印。康熙皇帝为了广耳目,防泄密,要求特定官员就所见所闻,亲自缮折,差人送至宫中,经其批阅后,发还当事人。这是康熙在正式公文书外,与亲信间另辟的通讯管道。这种君臣间的私人通讯在雍正朝不仅持续进行,甚而盛大发展。雍正皇帝不但扩大了折奏官员的范围,而且订定规章,确立自缮折、传递、批阅、发还、缴回的程序,清代的奏折制度自此成形。乾隆十三年,以"同一入告,何必分别名色"为由,废除奏本。题本与奏折成为地方与中央的沟通管道,地方例行公事以题本上报,重大事件则折奏以闻,直达天听;这种君臣间公私文书并行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末,成就了清代特有的文书制度。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十五日,以"整顿庶务,诸事务去浮文"为名,谕令所有具题之件全数"改题为奏"。此一谕令结束了题本二百多年来担当上下沟通的公文书任务,而改由奏折单独承担。不过,光绪二十七年的废题本不是改题为奏的开始,而是改题为奏的结束。乾隆朝以后,经由改题为奏的提出,奏折不再只是统治者与臣僚间的私人通信,而是与题本一样具有公文书的性质。我们今日所认知的例行公事用题本,重要公事用奏折,其实是这个改题为奏过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郭龙 《可乐》2011,(2):15-15
1998年,微软为了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业务,决定公开招聘一名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世界软件巨头的响亮名头,加上优厚的报酬,吸引了无数人来应聘。经过初试、复试,最后入围的只有三个人。这三个应聘者,一个是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博士,有许多科研发明;另一个虽然不是博士,却在一家大公司担任要职;而第三个人,没有任何辉煌的过去,学历也很低,她甚至没上过大学。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十分独特而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打椅子"。一个小孩子不小心被一把椅子碰倒,孩子的妈妈会很心疼地把孩子从地上扶起来,一边安抚孩子,一边打这个椅子给宝宝出气。显然,那把椅子没有错,母亲似乎也没有错,只是她在安慰儿子的时候,用错了教育的方法。儿子会从被椅子碰倒的疼痛中吸取教训吗?不会的,而且很可能还会在相同地方摔倒第二次。因为儿子看到有错的是椅子,而不是他。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育方法还很容易培养儿子推脱责任,不能自我反省的惯性思维。  相似文献   

17.
雍文华校本《罗隐集》误校误改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的雍文华校本《罗隐集》(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之一)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罗隐集整理本,但该本存在很多问题,除了辑佚不够全,没有辨伪,对校不够精审,理校不够慎重等问题外,最大的问题是存在大量的误校和误改,故而难以作为当下研究罗隐的最佳文本依据,亟待重新整理。  相似文献   

18.
农村信用社缘何热衷『转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12月,银监会公布2003年前11个月全国共有17个省的农村信用社实现盈利,盈利金额达35.05亿元。尽管全国农村信用社利润总额仅仅为1.48亿元,但是全国农村信用社毕竟实现了全行业扭亏为盈,结束了自1994年以来持续亏损的局面(2004年01月02日,新京报)。 我们在为这个消息欢欣鼓舞的同时不禁要问,在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改  相似文献   

19.
线作为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元素之一,所具备的情感特征与性格特征在视觉形态中表现得敏感而丰富,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家具设计的结构与装饰之中。线在家具椅子中所表现的形式丰富多彩,把握好直线、曲线、直线与曲线结合的运用原则,从造型的基本形态出发结合其他要素设计开拓更多形态,才能更好地满足人类对物质生活与情感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两把椅子     
那两把椅子,是爹用槐木做的。小的矮的那把,是爹给他做的,大的高的,是爹用来自己坐的。那年,他8岁。那时,爹是村里的木匠。爹不忙时,就把两把椅子搬到院子里的枣树底下,爹坐高的那把,他呢,当然坐矮的那把。他总缠着爹,让爹坐矮的,自己却爬到那个高椅子上去。在那个矮椅子上,爹坐不下,只坐上了半个屁股。他在高椅子上晃悠着小胖腿,看着爹半个屁股坐着的样子,咯咯笑。更多的时候,爹坐在高椅子上,他从矮椅子上爬过去,坐在爹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