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9,(6):175-183
《老子》之思想范畴体系,是以"历史世界"的"礼崩乐坏"、"老子"的史官和隐者身份及楚地特征所构成的"境遇"为出发点,而以"生命境界"即"天人之和"之人文理性精神性的人生终极意义和最高目标——"道"作为思想的根基和精神特质,最终以"思想域界"作为"不可说之秘"的"生命境界"的具体呈现和展开。从"思想域界""历史世界""生命境界"这一新的立体综合性研究方法来探讨《老子》思想,更有利于提示其独特的内涵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和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特质之一,可以理解为事物和谐、协调、平衡发展的状态.孟子学说中包含丰富的"和合"思想,可以概括为"天人和合""身心和合"和"人伦和合"."天人和合"是通过对天赋之德的体认,而达到的天人融洽之境;"身心和合"是将本心贯注于身,而达到的身心融贯之境;"人伦和合"是将内在之德扩充至社会人生,而达到的人伦和睦之境.孟子"和合"思想的特点是以德为枢纽,贯彻天人、身心和人伦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作为神学家的艾克哈特的中心思想当然是神人密契问题,老子也绝不是要建构纯粹的形而上学系统,其目的是达到道家式的天人合一状态.艾克哈特思想中的"神原"与老子的"道"的概念体现了神秘主义思想关于人的超越性问题思考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本根"是神的存在的纯粹潜能状态,"神原"是神的本源,二者都"非存有",但不是虚无."道"(无)是比"有"(一)更先在的状态."神原"与"道"具有内涵、功能和否定性言说方式的一致性,都是各自思想体系的最基础概念,是东西方神秘主义灵修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从儒道两家思想透视,"和"的传统内涵主要有宇宙自然之和谐、人与自然之和谐、人与人之和谐以及人的身心之和谐.宇宙自然之和谐、人与自然之和谐、人与人之和谐以及人的身心之和谐,构成了中国哲学的"普遍和谐"的观念,这种"普遍和谐",即是"太和"."太和"是"和"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陶陶 《江汉论坛》2001,(2):77-79
在诗歌审美过程中,将佛学禅宗"现量"融入其中,形成了传统诗论和创作中强调直觉经验,寓目兴发,把握审美对象的特点.诗家常常将"天籁"化一"置于诗意最高审美境界,在思维方式上强调直觉体验和瞬间顿悟,超越名理,获得诗思,且具有特写感兴的真本状态,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完美境界.  相似文献   

6.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蔓延至世界范围的生态难题潜隐着深层的"伦理--道德悖论",即当"伦理的实体"逃逸于道德责任审判的舞台,便成为"不道德的个体","伦理的善"成为"道德的恶","个体个人主义"与"实体个人主义"的膨胀将导致现代性际遇中不可避免的生态困境.通过道德哲学的努力,使"伦理的实体"成为"道德的主体",是走出生态困境的关键点和可能的"生态觉悟",对于化解全球性气候难题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伦理何以可能?在精神哲学视域下关键在于澄清两个问题:社会是什么?社会的伦理构造是什么?社会既是实体又是主体,社会的伦理构造可以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和精神现象学中获得理论证明:在法哲学中,社会作为由家庭向国家的过渡环节,它的真实内涵在于否定自身与超越自身;在精神现象学中,作为理性(精神)之客观性的环节,它最终要扬弃自己的矛盾的片面性而回归到精神的自身确定性,即精神的自在自为的状态,走向道德。社会作为伦理实体的环节之一,其特性在于过程性、否定性与有限性。因而,"社会伦理"之目的就是在人之实践的意志与人之认识的意识之间如何实现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致良知"是王阳明道德学说的一个核心范畴,挺立道德主体是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伦理精神,意即"我"作为一个完满自足的道德主体,能够成就自身德性,并将"我"之"灵明"融入万事万物,使其浸染"我"之道德精神,纳万物入"我"之道德世界;秉持慎独之功是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伦理特质,他尤为强调在"人所不知己所独知"之域用力,主张通过"省察克治"、"破心中贼"、"存养夜气"等一系列内在工夫杜绝恶念、塑造新我;至达中庸之道是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伦理归宿,他特别注重"喜怒哀乐之未发"、"勿忘勿助"、"无适无莫"作为"致良知"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0.
论换位思维的伦理学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换位思维 ,作为一种主体通过转换立场来认识客体、反思自身及与客体关系的重要思维方式 ,在社会生活中应用广泛 ,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 ,而且具有重要的伦理学方法论意义。在正确的伦理观念指导下 ,它可作为人们借以了解他人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的思维方法 ,可作为帮助人们树立伦理价值观念、培养道德品质、增强道德自律能力的重要修养方法 ,对于树立生态伦理学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陆九渊在论及"人以宇宙天地为己任"等到问题时,把人视为宇宙天地之主体,具有一种强烈的主体责任意识;他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融为一体,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和道德自律作用,进而倡导"收拾精神、自作主宰",铸成理想的君子人格.本文主要从人作为宇宙天地之主体、道德认知体验之主体、道德实践之主体、君子人格之主体四个方面来探讨他的主体观.  相似文献   

12.
一般说来,哲学家们以人性论为道德价值奠基,人性论的路径决定着道德价值的发生和成型及其最高形态.荀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采取价值论的人性论和结构论的人性论,并且这也是中国和西方的人性论的两条不同路径.由于持性恶论,荀子认为道德教化的任务就是积伪成善以化性,而且善的制度环境和价值系统来自人性外部--圣人的制作,因而特别重视"礼"的规范,教化的最高境界是"全"、"粹";由于持结构论的人性论,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教化的任务是促使心灵的各成分把自己的功能发挥到优秀状态,让理性与情感、欲望相互涵容、化通起来而成伦理之德,并且认为这有助于整体生活之"好"--至善,从而获得道德价值,其最高境界则是理智自身功能的发挥(自己思考自己)--沉思,这是最自由的活动,是最高实践,也是一种至福.解析荀子和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论这一个案,有着普遍性的价值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健 《江苏社会科学》2005,2(6):173-178
本文针对董子天人论与谴告论的解读歧见展开深度阐释。董学之天分裂说不尽符合其思想本义,道德之天与神灵之天的相互为用和统一。在董学体系中,“天”不仅被定位为伦理的监督和保证者,也充当着伦理之源的角色;虽然董子融天道、伦理于一体,但并未达到将伦理充分本体化的水平。揭示汉儒灾异论的政治心境,在学术史上由来已久。该说要害是设定天对君主弊政的各种谴责性反应与暗示,而建构感应模式并引申出天意的诠释主体,则是代天立言的儒者,由此获得了对君主政治展开伦理批评和制衡的话语凭借。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哲学上把老子之"道”的涵义分为三层,即本原之道、境界之道和理则之道,认为老子之"道”既是世界万物的最后根源、世界万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凭借和根据、法则和道理,又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理想.  相似文献   

15.
着重从伦理学角度对冯友兰人生境界说进行分析,诸如合乎道德的“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道德的“道德境界”和超道德的“天地境界”,以揭示人生境界说所蕴含的丰富的伦理意义,人禽之别的根本——觉解;同时区分了道德行为和合乎道德的行为,义利统一观,对道德修养借鉴作用以及天地境界对生态伦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白奚 《河北学刊》2001,21(2):107-109
在儒家"仁民而爱物"的古老思想中,蕴涵着与现代生态伦理相契合的合理因素."仁民而爱物"的思想,是将人类所特有的道德情感贯注于自然万物,要求人们把万物当成自己的同类甚至血肉相连的一部分来爱护,强调人对自然万物负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作者认为,科学的态度辅之以儒家式的道德意识和生命情怀,应该是现代人类对待自然万物的最合理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汪怀君 《北方论丛》2011,(5):140-144
"交往理性"是理性的崭新形态,它再次张扬了理性价值。以交往理性为根基所形成的道德实践即为商谈伦理。商谈伦理是交往主体之间以语言为媒介、依从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基本价值规范而达致相互理解的过程,它能够克服"道德分化"的困境,形成非强制性的伦理共识。而伦理共识的最高境界就是在面对差异与分歧时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宽容、相互包容。  相似文献   

18.
周敦颐博学力行,在思想上直承孔子而推陈出新。他虽然也围绕"修齐治平"的理想建构理论,但他有一系列别具新意的阐发,如强调"本必端""则必善",提出"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也"的困境,以及"复其不善之动"的修养方法等等。特别是他的《太极图说》和《通书》融通体用,贯通天人,沟通古今。《通书》对"圣人"的推崇,贯穿始终,但也追溯"圣人之本""圣人之道",体用贯通,条理清晰,收放自如。在"天下""天"和"人"之间,周敦颐又突出"势""识""力"的作用;他认为天下顺安的关键在于天道施行而圣明的德行得以修成,孔子是行道义、修圣德的典范;但周敦颐并非主张对孔子的盲目崇拜,而是把老子所说"道尊德贵"进一步强化为"至尊者道,至贵者德",同时突出"人"最难得的就是"道德",而每个人自身获得"道德",必须依靠良师益友。周敦颐认为君子也可以追求富贵,只不过君子所认为的"贵"是道的充实而无所亏欠,君子所认为的"富"是自身的安稳而不忮不求。周敦颐其人其文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其学问之格局,其人格之气象,是宋儒之中最接近孔子的。  相似文献   

19.
天人关系作为历久弥新的哲学命题,具有跨越性、时代性的思考价值,涵盖丰富的伦理奥义与生态智慧."天人合一"是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构成基因,强调整体性、系统性的概念把握,具有形而上和形而下双重涵蕴,表征为人对天的依存性和能动性相统一、天对人的包容性和制动性相统一、合一的方向性和审美性相统一、生态价值性和伦理束约性相统一.而推动天人和解对天人对立的否定进程、以整体和谐的思维模式维护生态平衡、养成尊重生命和遵循规律的终极情怀是其致思理路.  相似文献   

20.
王渭清 《社会科学家》2012,(8):147-149,153
《诗经》作为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其文本中涉及了子孙之孝、兄弟之睦、婚姻之好、宗国之忠、天人之和、君子之德等诸多伦理范畴;《诗经》作为一部上古诗歌总集,其深厚的伦理价值意蕴植根于周人农业血缘宗法社会的文化土壤,是人类固有的游戏精神、诗性智慧和宗教伦理结合的产物;《诗经》在周人特定礼乐文化生态中形成的将审美与道德紧密绾合的特点,对古代道德和审美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奠定了中国审美文化泛道德主义的价值向度,这对于今当代中国诗学走出拘囿于个体"唯美"的无病呻吟,探索诗学精神价值重建之路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