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方言调查经历了附庸研究、本体研究、资源研究三个不同的阶段,方言调查就是对方言资源的调查、保护与开发。方言资源主要具有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四方面价值。方言调查,对方言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是国家语言治理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国家语言治理现代化的途径之一,还是对国家语言治理理论的治理实践与反馈。进行方言调查、方言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实践探索为国家语言治理提供了有益的价值与启示:我国语言治理要坚持主体多元化,突出“国家在场论”原则;保证理论构建的科学性和进步性;为国家语言治理的全球视野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闽南族群的跨境迁移已历千年,已然成为东南亚华人华侨重要的地缘分支之一。从族群认同视域探讨闽南族群跨境迁移中闽南方言在族群认同中和文化认同中的地位和作用,闽南方言的认同功能与其交际功能、文化功能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与长久维系闽南族群认同、构筑“一带一路”心相通、保护闽南方言资源等休戚相关,应加快闽南方言的跨境传播研究,维护闽南族群的母语方言,以更加智慧、柔软的方式维系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及其方言中,闽南方言是接受外来词历史较久、数量较多的,并且牵涉到对不同语言(古梵语、东南亚诸语言、英语等)的借用。闽南方言引进外来词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汉、唐、宋)的对古汉语外来词的保留,中期(元、明、清)的南洋马来语、他加禄语和泰语等的借词,以及现当代的来自英语等的外来词,对它们从借入时间和属性类别上加以归纳分析,可为闽南方言在长期的语言接触过程中所吸收的外来词作一个跨文化角度的综合叙述。  相似文献   

4.
闽南方言重叠词是闽南方言词汇中具有较强的修饰性、描绘性的一类词 ,这类词包含着丰富的修辞现象 ,充满着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 ,在方言交际中往往能突出语意 ,增强美感  相似文献   

5.
闽南歌谣是我国民歌海洋中的一枝奇葩,这不仅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独特地域特色,更主要是它与当地人民的方言、文化、风土人情紧密结合。闽南民间歌谣与其赖以生存的特定的方言环境和地域文化之间,特别是闽南方言韵律与民歌乐律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动态联系。其演唱语言的韵律与方言语调中的平仄起伏、韵脚谐舍之美.能让当地人民一听即懂,一唱就能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调查了解当今普通话与武汉方言的接触状况及原因。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武汉市普通话的使用较之以前更加普及,并且对方言的影响越来越大,充分显示了"推普"工作的成效。这其中既有社会历史原因,也与我国长期"推普"工作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海峡两岸闽南方言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厦门市台湾同胞联谊会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闽南方言研讨会,于1994年10月7日至9日在厦门大学举行。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张克辉、厦大党委书记叶品樵出席了研讨会的开幕式并致...  相似文献   

8.
以《福安方言班华字典》、《英厦辞典》(简称《班华字典》)中的词汇为基本材料,尝试对19世纪的闽东、闽南方言进行语言年代学考察。  相似文献   

9.
20多年来,大陆闽南方言语法研究在队伍、成果、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也存在不足。为此,我们认为应抓以下几项工作:1.合理配置人才资源;2.加强系统研究工作;3.促进共时历时比较;4.探讨研究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0.
闽南方言与闽台文化溯源陈荣岚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是凝聚一个民族的感情乳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研究汉语闽南方言所蕴含的深厚的民族历史、社会哲学、艺术、心理等方面的文化积淀,探讨海峡两岸闽南方言和闽台文化的渊源,对两岸同胞共同继承和弘扬有五千年...  相似文献   

11.
以自建的新加坡英语中的闽南语借词语料库为基础,主要采用逐词分析和正则表达式检索的方式对闽南语借词进行研究,论述在英语形态学视阈下闽南语从音、形、义施加新加坡英语的影响,重点阐述闽南语介入新加坡英语的三种途径,进而在构词法理论框架内分析闽南语对新加坡英语词汇的六种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12.
琴歌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古代诗词文化与音乐文化完美融合的产物.闽南语起源于中原,保留了大量中原古音元素,用闽南语传唱琴歌,具有可行性.《长相思》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琴歌,用闽南语文读音进行演唱,更具古风古韵.  相似文献   

13.
闽语莆仙话是处于闽南话与闽东话之间的一个过渡型方言,是二者接触与融合的结果。莆仙话具有明显的渐变性、兼容性和排他性,并进一步体现为:音韵结构的简化和音变规律的趋同,词语的渗透和叠加,语法成分与语法规则的借贷和变异。莆仙话具有方言接触考察的样品价值。  相似文献   

14.
闽南语民间歌谣中的“过番歌”和“讨海歌”地域特点鲜明,内容比重较大,是对闽台地域文化的一种揭示和还原。对闽南语民间歌谣的个案探析旨在阐释其诙谐性格,而主要源自于闽南语民间歌谣的闽南语歌曲,则是对闽台闽南语民间歌谣的地域性格再造。闽台闽南语民间歌谣的传承和变异关系是闽台地域文学血脉交融的产物,传承性变异使得地域文学呈现出历史性、地方性和创造性的特色,充溢活态的、永久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5.
闽南语合唱艺术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歌词朴素、通俗易懂,多采用方言俚语、谚语、俗语、歌谣等,表现了闽南语方言本身所具备的丰富声调与多彩韵律,备受闽台地区民众的喜爱。从语言学、历史学、传播学、社会学、音乐学等角度就闽南语合唱艺术的发展历程、规律和音乐特色作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6.
角美话持续体标记以其形式多样、分工明确、异源并用等特点而颇具特色。对“伫咧”、“着[tio?^o]”和“下咧”进行分组描写,重点考察其组合关系特点,并就用字和读音、进行体标记语序、与宾语位置关系和与方位介词短语兼容关系同闽南方言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的立台之本是对台宣传,它是政治宣传的产物.频道应该在保障政治信息传递的同时,塑造自身独立的媒体意识和发展战略.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下,传统媒体社会化成为一种趋势,参与和对话成为新的生命线.频道应该通过参与和对话来消解“文化统战”刘板印象;通过扩大参与,整合大闽南(闽、台、东南亚)地区的闽南文化资源;通过跨媒介整合,将自身推向社会化;并从社会化走向公共化,探索建立公共电视模式.  相似文献   

18.
闽南方言白读系统的层次性,已受到学者的关注。其白读音的发展并非一个孤立的现象,若能考虑到与文读系统的联系,以及整个汉语方言的源流关系,那么就能够找出更深层次的原因。通过对阳声与入声韵摄的梳理,可以发现闽南方言阳声与入声韵尾的脱落具有相当的同步性,无论是脱落演变的方向、最后保留或形成的主元音,阳声与入声韵尾的演变基本一致。并且参照汉语其他方言,类似的韵尾脱落同样都主要发生在咸、山、宕、江、梗五摄,而深、臻、曾、通四摄则较少或基本没有。于是即上溯到汉语方言的源头,去寻找可能存在的原因,也由此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即闽南语韵尾脱落与主元音发音时舌面的高低相关,从而避免推测原因时缺乏可靠证据的弊端,以及能够在汉语方言的源流关系上给出较为全面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