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刻意误读,意在寻求康德对他提出的存在问题的支持。本文通过“互文性”的解读,试图展示海德格尔把康德关于“先验想象力”这一批判哲学的“变调”,铺展成关于存在论题的“基调”的整个思路,说明了海德格尔实质上割截了“人是一个能追求无限的有限存在物”这一完整的康德式命题。  相似文献   

2.
罗松涛 《北方论丛》2005,(2):123-127
海德格尔对诗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其后期论著中(20世纪30年代以后),诗总是能成为他所要表达之思想的传神之笔.通过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的几篇演讲或论文中海德格尔关于诗之"语言"乃至全部语言(道说)的沉思,我们将发现,海德格尔不仅洞见到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在人们语言观上的烙印:将语言作为一种对象化的工具来使用,而且,他还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语言思想:语言是自行道说的,它揭示出了那自身遮蔽着的"存在"(sein).实际上,在海德格尔看来,诗与思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相似文献   

3.
刘敬鲁 《学术研究》2002,65(4):16-21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实际探索了两个主要问题 :存在的意义问题和人的生存由何而定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后他对这两个问题的继续思考 ,最终导致了他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在实质上是从此在的生存是存在的一种突出样式到人的生存是被大化所决定这样一种根本性的改变 ,这表现在理论结构、内容实质、人学主体等方面。但同时 ,在海德格尔的前期和后期思想之间又没有一道绝对隔离开来的鸿沟 ,相反 ,二者是有着内在发展逻辑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前期人学思想所思的内容是后期人学思想得以形成的实际上的出发点 ,后期思想则是海德格尔对前期思想所提出的根本内容进行更深入思考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朱晓兰 《理论界》2009,(9):114-115
语言问题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一系列思想中也体现了他对语言的哲学之思.本文从语言和"诗"、"思"、"存在"等一系列概念出发,对海德格尔的语言观作出一个梳理.  相似文献   

5.
指出逻辑主义、工具主义语言观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非形而上学的语言观,是海德格尔语言思想的重中之重。在他看来,非形而上学的语言理解和逻各斯的原初含义息息相关。形而上学的语言观把语言当作固定的对象物和符号系统,是人类语法逻辑的展现。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不是逻辑和理性的系统,而是古希腊“逻辑”(Logos)意义上的“聚集”和显现,是非形而上学的、主客一体的原初“发声”。  相似文献   

6.
论海德格尔思想转变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80年代以来国内外日益升温的海德洛尔思想研究中,激烈争论而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一是海德格尔的思想是否发生了可以称之为前期和后期的转变问题。由于它关系到如何理解海德格尔的思想发展过程、内容、实质,因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就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这里将着重分析海德格尔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原因,分析的思路是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存在的问题和时代进程的促动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出版以后,尤其是1930年以后,他的文风和语言表达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思索重点也有了一定变化。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后期的哲学思想(以1930年为界)与前期相比并没有发生剧烈的“转向”,准确地说是对前期思想的拓展与升华,“此在”、“存在”、“存在者”始终是海德格尔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问题也始终是海德格尔坚持的哲学的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试图用语言分析来澄清思想的逻辑结构。在他看来,“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对思想的探讨可以转化为对语言逻辑的分析,因此,他将全部哲学宣称为是一种“语言批判”。然而,语言如何能够表达思想,思维的本质是什么,思想与语言二者何为根本或者说谁更为重要,对此,学界长期以来一直未达成一致。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一种解答。  相似文献   

9.
Logos是海德格尔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无论前期还是后期,海德格尔都把对Logos的解释作为对存在的揭示的重要环节.本文对海德格尔前期的logos概念进行了梳理.他批驳了西方传统上把logos作为判断和命题,并进一步把真理说成是符合论的命题真理的观点;说明Logos是人生存的重要构成因素,是揭示真理和存在的一个基本方式.前期的logos概念集中体现了海德格尔力图摆脱的主体中心论.海德格尔的主体性所包含的危险也预示了他后期思想的转向,海德格尔的logos的意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全集》第75卷中有一篇海德格尔引用《老子》第11章来讨论荷尔德林诗作独特性的文章。本文首先介绍了这个文献,并探讨它对于了解海德格尔与道家关系的意义。这个新文献与以前发现的有关材料不同,它不仅出现早,而且是直接针对《存在与时间》的核心思路而引用和阐释《老子》的,同时还涉及他的后期学说。海德格尔将老子讲的“无”或“朴”解释为一种发生性的“之间”,并认为它是理解“正在来临的时间”和诗人独特性的关键。这种解释既是对他前期“存在与时间”学说的深化,又是对他后期的主导思路———“自身的缘发生”(Ereignis)———的方法论特点的揭示。由此可见,与《老子》的对话是海德格尔思想本身的内在需要,道家与荷尔德林(包括晚年荷尔德林)起码自30年代开始就是海德格尔哲理灵感的最深来源。  相似文献   

11.
朱清华 《江淮论坛》2009,(6):98-103
Logos是海德格尔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无论前期还是后期,海德格尔都把对Logos的解释作为对存在的揭示的重要环节。本文对海德格尔前期的logos概念进行了梳理。他批驳了西方传统上把logos作为判断和命题,并进一步把真理说成是符合论的命题真理的观点;说明logos是人生存的重要构成因素,是揭示真理和存在的一个基本方式。前期的logos概念集中体现了海德格尔力图摆脱的主体中心论。海德格尔的主体性所包含的危险也预示了他后期思想的转向,海德格尔的logos的意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后期的存在之思蕴含了一种伦理学导向的建筑现象学的可能性,但是他的存在论基础妨碍了他伦理学本源之思。巴士拉提出的“好好存在”概念为此做出了重要的补充。由此,可以重新发现海德格尔的“EsGibt”概念中所蕴含的伦理现象学义涵,以及在“止”和“让”的思想中所蕴含的对建筑现象学的伦理学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凯 《晋阳学刊》2011,(1):141-143
东西方的对话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成为可能,是亚洲和欧洲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中,语言问题始终是一个最重要的切人点。海德格尔在《面向存在问题》一文中,提及欧洲语言和东亚语言之间是一个可能展开对话的“双语领域”,但是问题并非简单,因为“这两种语言中的任何一种都无法从出发点开辟和创立这个领域。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我们在这里专门谈后期海德格尔,即思想开始实行转折Kehre的海德格尔)是一位什么样的思想家,这看来似乎是一个很平常的题目.但是,提出和回答这个题目,却需要切实地把握住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的主要倾向和基本题目.如果只零星地阅读一些后期海德格尔的著作,只对他的个别的重要概念泛泛而论地作一些评论,那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接触表面,却达不到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的深层处,也就不可能提出和回答本文所提出的这个题目.  相似文献   

15.
形而上学是所有哲学起规定作用的中心和内核,其重点是对存在的研究、同一性思想、人类认知的方法、语言问题及不知的精神.《庄子》一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分析:提出了“未始有物”,“有物而未始有封”,“有封”及“是非”四个理解存在维度;提出了“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的同一性原理;提出了“成心”、“比较”及“矛盾律”这些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法;提出了命名以及语言的作用和局限;还提出了“知止于其所不知,至矣”的重要命题.充分显示了庄子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展示了庄子哲学的识度和高度,表明了中国先贤对人类认识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存在不是什么--论海德格尔的否定存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梦海 《社会科学》2002,(3):38-41
“存在”问题贯穿在海德格尔思维之路的始与终 ,但与传统形而上学不同 ,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属于“存在不是什么”的否定存在论。本文围绕海德格尔的前后期著作 ,着重探讨了海德格尔否定存在论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7.
图根特哈特对海德格尔的真理概念主要有两个批评.第一个批评是,海德格尔通过将真描述为进行发现与被展示性,从而遗忘了真的特殊意义.第二个批评是:海德格尔认为被展示性是发现与命题真的条件,因而它也是一种真,图根特哈特认为这是一个不合理的推论.在对学界关于图根特哈特的批评的争论作出展示以后,得出三个结论:首先,图根特哈特的第一个批评并不成立,实际上海德格尔并没有使真失去规范性结构;其次,第二个批评同样不成立,因为海德格尔实际上依照“根据主要事实命名”这一原则来解决真的资格问题;最后,图根特哈特之所以提出批评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试图以语义分析来取代先验哲学.  相似文献   

18.
我们知道,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这是维也纳学派思想的出发点.但清除形而上学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宣告传统哲学的终结,而是为重新规定哲学任务扫清道路.这种新的哲学任务,就是澄清科学命题的意义.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维也纳学派强调的是科学的命题,而不是传统的哲学命题,或其他非科学的命题.因为在他们看来,传统哲学已经被逻辑分析所清除,而哲学工作本身也并不在于提出命题,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哲学命题”.所以,哲学的任务只能是澄清科学命题的意义.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维也纳学派提出了建立“理想语言”或称“人工语言”的构想,这被西方哲学界誉为它对当代科学和  相似文献   

19.
当代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路德维希·维持根斯坦(1889-1951)的后期思想同他的早期思想有重大的差别。虽然如此,他的前后期哲学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对传统哲学的批判。这种批判最后集中于他对私人语言存在的可能性问题的论述上。而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是这样规定的:“别人不理解而只有我‘好像理解’的声音可以称之为一种‘私人语言’”。维氏驳斥了这种语言的存在。维持根斯坦对私人语言之不可能性的论证,其前提是他后期关于语言归根结蒂是一种人类生活现象,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观点,脱离特定的生活形式、特定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的思想历程经过了从存在论向人本身回归的过程。早期海德格尔关注的哲学问题是“存在”。而后期,海德格尔转向对人类生存现实的关注。主要表现为对技术世界的追问。在“泰然任之”中,海德格尔把“存在论”作为理论基础,追思了人类在技术世界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