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本文依据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书,着重介绍了黑格尔的异化思想的内容,认为他不光用异化概念揭示了哲学的主体,哲学的概念和范畴之间所应该具有的辩证发展,同时也用这个概念揭示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矛盾和曲折的过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证了异化现象存在的必然性。黑格尔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异化是有他的独特之处的。我们顺着黑格尔的思想脉胳来分析了解异化的出现和产生的作用,应该说,异化并不完全是一种纯粹消极的、起着阻碍历史发展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2.
樊浩 《学术论坛》2007,30(9):1-6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在经过现象学还原、法哲学分析之后,还需要历史哲学的综合.历史哲学扬弃了现象学与法哲学中意识与意志的抽象性,达到意识-意志的"精神"复归与历史现实性.历史哲学是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辩证复归.历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在历史哲学中同一,伦理精神是道德哲学形态的民族精神,二者同一的基础是"精神-伦理-民族"的概念贯通.民族是伦理的实体,伦理是民族的精神.历史哲学的本质和方法论实质是"哲学的历史"."哲学的历史"是民族精神、伦理精神"永远的现实性"的历史,是民族精神、伦理精神自我运动、辩证发展的历史.道德形而上学的历史哲学应当以民族精神或作为伦理实体的民族精神为研究对象."人文力"是道德形而上学的法哲学分析向历史哲学综合转换的概念中介和概念过渡,它是"冲动力"和"冲动的合理体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3.
倪梁康认为,“纯粹”概念在胡塞尔现象学中有明确的定义,它不仅指纯粹数学所具有的那种纯粹性,而且还意味着纯粹反思的纯粹性。纯粹的和不纯粹的现象学,代表了目前现象学研究界的两种思考方向。刘永富则通过对“怎么才算现象学的视域”、“怎么才算现象学视域中的纯粹”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前提性问题的澄清,认为“现象学视域中的纯粹哲学”就是关于所可能知的一切归根到底只能如何的思辩的学问。陈家琪讨论了胡塞尔所坚持的“纯粹意识哲学”的信念,特别是他有关“生活世界”的论述,并在康德所区分的“通俗的道德哲学”与“道德形而上学”(以及实践理性)的基础上,强调直观与描述是否可能把哲学的“通俗概念”(非学院派)与“纯粹概念”(学院派)重新统一起来的问题。张再林以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为入径,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体性进行重新发现与梳理,希望有助于中国古典哲学的正本清源,并为回归一种更彻底、更根本的“不纯粹”的“生活世界”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的产生既有客观的现实根源 ,又符合哲学史的一般进程。这一过程的根本特征来自于现象学的自我否定性 (辩证性 ) ,表现为多重性的十分剧烈的“哥白尼式革命”。从 1 8世纪到 1 9世纪是现象学哲学由古典现象学 (或“精神现象学”)经感性哲学 (“新哲学”)到纯粹现象学 (“先验现象学”)的发展过程 ,是现象学自身的历史生成、发展和完成的完整过程。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作为古典形而上学理性精神的完成状和现代哲学诞生的否定性平台 ,倚仗着具有巨大内在生命力的辩证法使得概念现象学得以最终完成 ;费尔巴哈在黑格尔概念现象学的寄生体内进行了现象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哥白尼革命”,将古典现象学带入感性、直观和直觉的广阔天地 ,以否定绝对理性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推动了现象学的发展 ;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则“双重”扬弃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 ,创建起“真正科学”的先验现象学。这多重性的“哥白尼革命”最有力地说明了各个时期的哲学之间的客观联系 ,凸显出现象学产生的辩证性和历史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异化它的一般的哲学含义是指主体(人)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而这个客体又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最先从哲学上详尽阐述异化问题的是黑格尔。黑格尔用异化表示绝对精神在自我运动中向着对立面的转化,他认为绝对精神突破纯粹概念(逻辑学)的领域而转化为自然界,就是纯粹概念的“异化”或“外在化”,意即纯粹概念转为与自己不同的反对方面去了。费尔巴哈则用异化说明人是怎样创造上帝的。费尔巴哈认为,宗教  相似文献   

6.
雷红霞 《江汉论坛》2007,1(5):86-89
西方近代哲学充满了科学精神与理性法则,其结果竟是与神学互存、互动、互渗.即使在现当代,哲学与神学的发展也显示出相同的趋向,哲学朝着丰富、多元、开放的思想方面发展,神学朝着宗教对话、宗教多元主义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世界统一于物质。在作为世界观的唯物主义哲学中物质是最高的概念。唯物主义哲学的每一重大发展,都表明了人类对物质认识的深化。随着物质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出现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在人类社会中,物质的运动发展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自发过程。因此,研  相似文献   

8.
精神太极图是从人类精神活动的实际出发,根据中国哲学固有的阴阳观念及对精神现象的分析,为精神系统建立的一个新的模型。意识是太极图的阳面,潜意识是太极图的阴面,潜意识和意识既阴阳相反,又互渗互补,因而精神系统是一个“负阴抱阳”、阴阳相合的有机整体。这个模型既能正确说明意识和潜意识的不同性质,又能正确说明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因而能解释一切正常与非正常的精神现象,比弗洛伊德的模型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9.
邬焜 《学术界》2002,(2):60-91
本文讨论了古代哲学和经典物理学以实体概念所阐释的物质范畴与现代科学与哲学以客观实在概念所阐释的物质范畴之间的区别 ,并按照古代哲学和经典科学所坚持的物质、能量二分法的原则对物质思维、能量思维和信息思维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和阐释。在此基础上 ,本文从古代哲学、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科学的多重维度上探讨了人类物质思维、能量思维、信息思维发展的历史进程 ,通过这些探讨具体描绘出了人类科学思维方式的三次大的飞跃。  相似文献   

10.
“实践唯物主义”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 ,对实践有不同的理解。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 ,实践是个辅助性概念 ,它被理解为单纯的物质活动、改造世界的手段和纯粹理性的对象 ;在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 ,实践是奠基性概念 ,它被规定为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要建立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 ,就必须重新理解实践。  相似文献   

11.
孙兆泽 《晋阳学刊》2008,(2):125-127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水、火是物质运动或存在的基本形式。水、火的关系怎样呢?对“火-气”思想有何影响呢?这些问题,前人都已做了定论。然而当我们以历史的眼光重新审视其中的联系时,也许会发现更深层次所蕴涵的思想。笔者试图通过史料,说明水、火关系的历史演变,以及火在不同学派的表述,从而论证“火”这一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在古代也蕴涵着本原思想。  相似文献   

12.
心性现象学被认为是运用现象学方法或依据现象学精神,围绕古今中西文明推动心性思想研究的尝试。事实上,现象学通常被等同于心性现象学。真正说来,心性现象学(意识现象学、精神现象学)在早期现代哲学中有其重要资源,但主要归属于后期现代哲学。这是一种意向性现象学,它要么围绕纯粹意识要么围绕不纯意识(身体意识)展开,并因此可以区分为纯粹心性现象学(纯粹意识现象学、纯粹精神现象学)和不纯心性现象学(不纯意识现象学、不纯精神现象学、身体现象学)两大类型。伴随着当代哲学的来临,一种几乎还没有获得承认的物质现象学(非意向性现象学)突然涌现,这意味着心性现象学的黄昏和物性现象学的黎明。在现象学彻底化的进程中,所谓的现象学神学转向只不过是一个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神性现象学。当代现象学不再强调人或自然的心性,不可能回到人或自然的神性,只能认可人或自然的物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实践观的创立最终使得长久困扰人类思想的两大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问题达到了合理统一,在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这不是完全偶然的,近代诸多西方哲学家对“中介理论”的深入发展为马克思发现并创立实践观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希腊时代结束后,欧洲进入中世纪。中世纪的基本精神是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精神,它的观念表现为灵魂和肉体相互不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彼此隔绝、互不相涉:一方面上帝的纯粹精神或纯粹灵魂要求绝对的统治权,另一方面个人的感性肉体或感性物质绝对地被放逐。但在现实世界中…  相似文献   

14.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寻找“自由夸克”的巨大困难,给“物质无限可分”这个哲学命题提出了新的挑战。我认为,“物质无限可分”说,并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首先提出的,它有一个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有各种不同的历史表现形态,而且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必将获得新的发展,出现新的形式。(一)古代机械的无限可分说在哲学史上,最早明确提出物质无限可分思想的是古代的诡辩论学派。中国战国时代“合同异”派的首领惠施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这一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现代形态的时间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说明"中国哲学现代形态"概念的含义。首先在回顾中国哲学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过程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其次提出了当前中国哲学界面临的问题和障碍;最后提出并论证了中国哲学应向"一般哲学"和"世界哲学"方向发展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宏阔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理论界在诠释生产力概念时,曾在较长时期内都是先指明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然后给出的定义就是物质生产力的定义,这种将生产力、物质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等同为一的文字,在《辞海》及几部有影响的哲学辞典中都可见到。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中,物质生产力固然是非常耀眼的一个概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力量,但绝不限于这一个概念或这一种力量。实际上,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是独自地单向度地发展,自古至今,物质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发展是越来越有赖于精神生产力等其它种种生产力。从马克思…  相似文献   

17.
哲学物质概念在西方的历史发展张书琛不论是科学家还是哲学家,都面临着同一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为了理解和把握这个世界,他们都想给物质下一个精确的定义。然而,二者所要探究的又是物质世界的不同方面。因而,哲学家对物质的理解不同于科学家对物质的理解,哲学的物...  相似文献   

18.
“诗思互镜”是人类几个主要文明共同体共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可以被称为一种“普通语法”。以屈原作品的诠释和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诗歌的诠释为例,可以看出这种“普遍语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与德国现代诗歌诠释过程中的应用。中国古代诗学传统中刘勰、王夫之、戴震三人对屈原作品的诠释和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诠释,都是从哲学与诗意相互诠释的路径展开的。这种“诗思互镜”的诠释路径,一方面让诗意与关于人类生存的深沉哲思结合起来,于是哲学之思照亮了诗意的深渊,使诗与人的存在关联性变得清澈;另一方面也让哲学与人的感性生活、情感意向结合起来,于是诗意的情感介质让哲学之光展现出■缊之气,从而具有了生动可感之质。“诗思互镜”可以让文明交流互鉴既保有一种理性的清澈之思,又能呈现出精神现象的感性光辉,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一种普通语法。  相似文献   

19.
周来祥 《文史哲》2006,(2):87-93
“和”、“中和”、“中”等词语、概念的历史发展清楚地表明,和谐观念、中和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我国古代哲学是主客体结合的关系本体论,我国古代文化是本体论与方法论、知识论与价值论、认识与践行、自然与人文素朴统一的文化,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文化。从中和、和谐这一本质的规定看,中国的哲学是一种美的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20.
把整个宇宙自然作为认识客体和研究对象,以探求其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就是自然哲学。古希腊的伊奥尼亚哲学及后来的原子论,就是人们认为的典型的自然哲学。中国古代有没有自然哲学,哲学史界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本世纪以来,有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以国家的治乱兴衰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其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是社会政治哲学和伦理哲学,因此,中国古代不存在古希腊那样的自然哲学。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建立起系统化、逻辑化的像伊奥尼亚学派那样纯粹的自然哲学,也缺少崇尚自然,追求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