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7 毫秒
1.
“包含被字结构的把字句-N把N1被(N2) VP”是把字句的一个小类,和把字句有必然的联系,但也有自己的特征.文章从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共时角度研究它的句法特征、语义表达、成句动因;历时角度研究它的演化过程和用频低的原因.结构上,该句式是“把字句”前半部分和“被字句”后半部分的截搭;语义上,该句式有“把字句”的主观处置和致使义,也有“被字结构”的遭受义,只是不同小类突显的语义重点有差异;语用上,该句式有了现代汉语中“把字句”、“被字句”不具有的消极义,这是这个句式所赋予的.该句式所表达的不仅是“把字句”和“被字结构”简单的叠加,还有各种附加义.  相似文献   

2.
被字句在金文就已经出现了,近代汉语被动句主要指的是被字句.所谓被字句指的是那些意义上表被动而形式上有"被"标记的一类句子.被字句的"被"来源于"蒙受"、"遭受"意,被字句大约萌芽于战国未期,带关系语的被字句在汉末开始出现,到唐代越来越多,成为被字句的主流了,宋代以后被字句丰富多采并出现了分化.  相似文献   

3.
从“被”的作用、被字句的语义层级、被字句的动态发展3个方面讨论被字句的层级与扩张。近60年来被字句的语义层级“受损>不如意>意外>变化>存在”发展出“感知>归因”后又由实指发展为隐喻层面的“受损>不如意>意外>变化>存在>感知>归因”。其句式义在保留受损被动的情况下容纳,适应人们求新求变求捷的需要而降低受损度以实现句式的扩张。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交际特别是网络中,新被字句(如"被自杀"、"被代表"等)屡见不鲜,俨然成为一种很受欢迎的固定表达。在新被字句中,"被-"是一种标记,但未必是被动标记。新被字句从传统被字句中剥离出来,"被"的意义经历了语义浓缩,被"专化";其后又作为一种原型义参与到其他词汇的组合中,构成"被XX"词族,且被赋予新的语义,这是"类化"的过程;最后,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被-"在保留基本语义的基础上,失去了某些语义特征,这就是"泛化"。在此过程中,"被-"标记逐渐完成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们表达思想的需要,汉语传统的“被”字句在结构和语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一方面,“被”后的成分出现了形容词、名词等其他词性,打破了常规的用法。另一方面,“被”字句通常只用于消极义的语义限制在书面语中逐渐被消解,而且语义的内涵也明显扩展了。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把”已语法化为功能投射的中心语,“致使性”是“把”字句句式义,它附着在“把”字上。使用句法替换标准或语义指向标准易于把两类汉语“把”字句即致使义“把”字句和处置义“把”字句区分开来。“把”字句的各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错综复杂,也因此产生了歧义性“把”字句。设计“分解型”词条指派方法,借助广义斯科伦项理论,在多模态组合范畴语法MMCCG中不仅可以将各种“把”后VR区分开来,还可以精确地刻画“把”字句的各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特别是能成功地处理两种歧义性“把”字句,弥补了句法分析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北京话中的"容"字句在句法、语义和表达层面上具有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带兼语的"容"字句与"让"字句在语法语义功能上有一些共性特征,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带兼语的"容"字句与"让"字句之间的相同与相异性,可以发现,"容"字句中的"容"字在北京话中始终没有发展成为句法标记词,同时在口语中其使用频率也越来越低,在表示"允许"义时,常常为"让"字句所替代。  相似文献   

8.
"把"字句与"被"字句是两种表示致使义的句式,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对比性.文章引入"致使力的传递"这一概念,基于致使力传递的观察视角,提出"把"字句表示正向致使,"被"字句表示反向致使,并分析二者的异同.二者的共同点在于:致使的发生认知域,致使者的强施力性和被使者的强受力性,以及语义重心--被使者及其变化.二者的差异性在于:被使者的直接受影响性与间接受影响性,致使者的间接致果性与直接致果性,动态过程性与静态叙述性,致使力的非单一来源与单一来源.  相似文献   

9.
新被字句的选择性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被字句,指结构和语义关系有别于传统被字句要求的被字句,如"被自杀""被捐款""被和谐""被富裕""被足球""被韩国"等等。新被字句离不开传统被字句,传统被字句为新被字句提供了形式和功能基础,新被字句对传统被字句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本文通过对传统被字句与新被字句的对比,讨论新被字句形成的句法和功能理据,分析新被字句语义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最简方案框架下,运用vP壳讨论现代汉语中几种典型“给予”义“给”字句的生成,探索这些句式的句法特征。现代汉语几种“给予”义“给”字句是典型与格句在不同句法层面上的派生。典型与格句能否转换为双宾语句式受动词语义特征的影响,只有带“移出”义动词的给字句才能转换成双宾语句式,并进入紧缩式。如果动词只有“移动”义,不带动作趋向,句子进入紧缩式就会产生歧义。句子歧义可以通过区分具体语境中动词的“移出”义和“移入”义来消除。  相似文献   

11.
汉语“被”字句生成句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汉语“被”字句生成句法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回顾了四十多年来生成语法对汉语“被”字句的研究概况,重点介绍“被”的语类特征、“被”字句的转换与生成、与“被”字句有关的句法特征的解释与思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就其发展的特点、存在的缺陷、今后的发展思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借鉴"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的理论来分析致使义"把"字句的整个句式语义,可以发现致使义"把"字句中作为施事或当事的"把"字宾语却具备了"原型受事"的"非意志性"、"变化性"和"受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不比"句多义性动因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比"句从形式上看是"比"字句的否定形式,但在意义上是不是"比"字句的否定式,众说纷纭。本文认为"不比"句不仅从形式上看是"比"字句的否定式,同时从意义上看也是"比"字句的否定式。"差比"本身包含"胜过"和"不及"两个意义空间,"不比"句在否定"胜过"义时必然留下两个意义空间:"等同"和"不及";在否定"不及"义时也必然留下两个意义空间:"等同"和"胜过"。这是造成"不比"句多义性的根本动因。"没有"句的功能是表示"不及"义,是从"不及"的角度去说X、Y之间的差比关系,因此,严格地说它不是"比"字句的否定式,不具有否定功能。  相似文献   

14.
西宁话“把”字句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宁方言中的"把"字句除了由动作动词充当述语核心成分外,还允许自主动词、形容词充当"把"字句的述语,在否定词的位置、述语是否复杂等方面,"把"字句呈现出不同于普通话语法的特点,这和"把"所具有的控制义以及"把"字句的结构框架有相当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被"字句的关键是要满足终结性,即谓语部分要求包含某种终结点。在考察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研究了"被"字句谓语动词终结义的表现形式及其限制条件。其中动结式结构是最适合于被动式的谓语形式,是被动句的原型。对于一些影响义内涵的动词,我们可以采用体标记来进行有界化。此外,谓语动词后带宾语和"所"字标记也是谓语动词有界化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运用生成语法理论对汉语“被”字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被”字的语类特征;“被”字句的句法结构;带保留宾语或接应代词的“被”字句的生成机制等。本文回顾了“被”字句生成句法研究的历程,分析梳理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被”字句的关键是要满足终结性,即谓语部分要求包含某种终结点。在考察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研究了“被”字句谓语动词终结义的表现形式及其限制条件。其中动结式结构是最适合于被动式的谓语形式,是被动句的原型。对于一些影响义内涵的动词,我们可以采用体标记来进行有界化。此外,谓语动词后带宾语和“所”字标记也是谓语动词有界化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形式动词句具有处置义,与“把”字句、SVO结构、受事主语句等构成处置义句式的原型范畴,在形式上它们具有变换关系。除了SVO结构,其他三种句式都是将受事置于核心动词之前。形式动词句和“把”字句在结构形式和处置义方面表现出平行性,非典型“把”字句和典型形式动词句共性较为显著,常可以用来对同一事件进行编码,但形式动词句的结构比“把”字句更松散,处置意味较弱。典型“把”字句是一种对“把”后受事有所移情的主观处置式。形式动词句则是一种客观处置式,具有表好表多的语义倾向,是编码复杂事件的优选项。客观构式的形成借助了介词“对”的语义、语法特性,以及语块“形式动词+动词”对动作过程的凸显。  相似文献   

19.
古代白话小说"把/将"字句语体适应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拟采用归纳、分析以及对比法重点探讨古代白话小说阶段,“把/将”字句出现的一些比较独特的用法、功能;并探讨了“把”字句与“将”字句之间在语体功能方面的分工,从而得出了随着古代白话小说文体的不断发展成熟,作为新兴的口语句式“把/将”字句在古代白话小说中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功能的分化也越来越清晰,并产生出了一些只在这一阶段所特有的用法,但是随着汉语的发展以及语法的不断规范,“把/将”字句的某些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却不再出现,使用范围也有所减缩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得”字句式的多义性可以解读为“得”前后两个概念结构接合时借助了不同的转喻链,而不同的接合模式对应不同的句式义。以小说《士兵突击》为研究对象,对“得”字句式进行穷尽性分析可以甄别出“行为—前时段—达成”“事体—参与者—状态”等七条转喻链,分别对应达成、伴随状态等七个句式义。这些句式义以达成义为核心构成一个语义网络,其中达成义最为典型,其他句式义均由达成义利用转喻机制引申而来。本研究佐证了认知语言学“意义具有理据性”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