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内含丰富的生命伦理思想,仪式和典籍等都是其表达方式。佛教仪式与佛教典籍在表达义理时形式不同:典籍以文字为载体,强调对佛教教义进行哲理和学理的思考;仪式以表演为途径,侧重对佛教教义的感悟和体验。正是仪式的过渡性和过程性使得信众从典籍中学习到的佛教生命伦理思想实践到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2.
从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对广东新兴国思寺僧人进行了佛教音乐观念问卷调查。调查研究表明,国恩寺的佛教音乐世俗化明显;该寺僧人认同传统佛教音乐有净化人心、弘扬佛法、和谐社会等功能;并认为,世俗音乐只要能够达到净化人心等佛教功能,均可作为佛教音乐。  相似文献   

3.
佛教梵呗音乐通过声明的方式以假破空,向广大信众灌输佛教义理,以达到弘扬佛法的目的。佛教梵呗音乐在伦理价值指向上,紧紧围绕了脱生死、劝善诫恶、众生平等和礼赞佛陀为展开,以赞、偈、咒、文为主要艺术形式,实现审美与伦理的相互统一。探寻佛教梵呗音乐的伦理特性,有助于我们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创作出符合民族文化特征,满足时代发展要求,服务大众文化需要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音乐演进觅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佛教音乐是赞颂佛陀、宣唱佛理的重要载体,曹植首创中国式佛教歌曲“鱼山梵呗”。隋、唐时期以法曲为代表的佛乐进入了鼎盛阶段,而唐代以来的俗讲、变文则对我国近代曲艺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佛曲创作、传播中的问题不少,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佛教音乐文化传入中国后 ,对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的影响 ,并阐述了蒙古族佛教音乐文化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6.
佛教音乐被称为佛曲。伴随着佛经的传入,佛曲与中土音乐相融合,也开始在唐代京城长安风靡一时,成为上自宫廷下至民间都乐于接受的新的音乐形式。佛曲也往往成为文人在诗歌中热衷描写的对象。作为佛曲主要配器之一的琵琶,成为诗歌表现的重点。长安诗坛不仅记载了当时著名的琵琶演奏家,还通过文学语言对其声音进行描绘,产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作品。佛曲影响下产生的诗歌成为唐代文学中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民间音乐中的一部分由民间社会进入寺院高墙成为了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的佛教音乐,完成了"民间音乐佛教化"的改造,而佛事音乐后期则通过民间丧礼走出寺院、回归民间,经历了"佛教音乐民间化"的再造历程。这一来一往、一进一出的两种转换互渗均以调整自我,满足不同环境、不同人群、不同时代的不同需求为动因。民间音乐因为寺院庙宇、僧侣信众服务而变得"非哀非乐,不怨不怒",佛教音乐则又因为民间市井、俗人百姓服务而去净去雅、逐渐俗化。因此,不论是"民间音乐的佛教化",还是"佛教音乐的民间化",皆是生存环境迭变和生存原则驱使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敦煌写本佛事文体结构与佛教仪式关系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事文体是实用性极强的宗教仪式文体。在敦煌文献中保留了种类丰富、形态多样的佛事文体。从佛事文体的生成方式来看,其产生与佛教律仪制度下的行法及其理念直接相关;就其文体结构模式而言,大部分佛事文体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的仪文段落,按照佛事仪轨的程序次第组合而成的。从仪式、制度与结构的关系入手研究佛事文体,不仅能够展示佛事文体的特殊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实用文体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实地调查入手,对恩施"还坛神"仪式音乐的旋律及结构特征做了初步梳理,并力图对仪式中的音乐现象做出相应的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各学科关于湖北鄂西地区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中国音乐学界对于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主要集中于音乐本体研究和将音乐置于信仰仪式中的研究两方面,但这两种研究方法容易将“音乐”与“文化”孤立开来,因此,对于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研究是否更应该关注鄂西土家丧菲仪式的复杂地域性问题、“仪式”与“音乐”的功能以及“局内人”角色的缺失。  相似文献   

11.
仪式音乐作为民族音乐学和音乐人类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是一种学术观察的视野和思维语境,在这一语境中,需要着重考量"空间"和"时间"两种概念。对于仪式音乐空间概念的考察应该从地理空间和社会阶层等多重意义上考察,而时间概念则应当从本体层面(仪式音乐产生传承的历史时期)和研究层面(分别指向过去和未来的思维概念)上来把握。在"仪式音乐"概念中,"空间"和"时间"互相交叉,形成了"仪式音乐"研究中的一种概念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时间犹如一个横向的轴线,而空间犹如一个纵向的轴线,两者的交叉则如同是对"仪式音乐"考察和解读的坐标式存在。这种概念结构可以为仪式音乐研究提供观照条件和思维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2.
满族萨满祭祀仪式至今沿用族内传承体制,具有不传外姓的特征。其仪式主要以音乐来展演。本文以田野考察所获一手资料为素材,选取九台胡家满族锡克特里哈拉萨满祭祀仪式为例,探究祭祀仪式中的结构要素及其音乐文化内涵,进而揭示满族萨满祭祀仪式传承与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13.
此次民俗仪式具有集体的向心力,由爱家、爱乡升华到爱国家、爱民族。这种民俗活动能消除社会上很多的不良的现象和恶习,这个风俗历经百年依然经久不衰,个中奥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这个晚上,如往常一样,吃完饭的王文可,洗了个澡,带一杯茶走进书房。在听音乐之前一定要保持神清气爽是他多年来的习惯,也是内心出于对音乐的一种纯粹尊重。他打开音响的电源,将CD缓缓放入唱机,"故事开始以前最初的那些春天阳光洒在杨树上风吹来闪银光街道平静而温暖……"朴树的歌声弥漫在空气中,将思绪带向远方。坐在椅子上的王文可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了,这是他一天当中最自由、最享受的时刻。  相似文献   

15.
在内蒙古科尔沁与蒙古国达尔罕地区,原始萨满仪式音乐文化显得较为突出。由于相近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生活方式,博文化呈现出既有自身特点又有共同文化的特征,在举行博仪式过程中,仪式的内容、形式及使用法器(乐器)、神偶都有密切联系但也有一定的差别。不同地域、不同的国界对相同的原始萨满宗教仪式所具有相似或相同的价值取向,应当是探索异地存在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文化现象及其象征意义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17.
汉传佛教绘画与佛教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佛教在中国汉地的发展和传播 ,汉传佛教绘画逐渐地产生和发展起来 .中国汉传佛教绘画 ,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其劝化世道人心 ,崇德兴仁的特征十分显著。同时 ,丰富多彩的中国汉传佛教绘画 ,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上海正一道士的入门教育为例,讨论仪式音乐何以能成为许多宗教对初入门者进行宗教传习的主要手段。首先呈现上海正一道士教育传统给仪式音乐学习赋予的角色,然后说明并批判包括道士自身在内的观察者通常为这种教育传统给出的"经济理性解释",接着分析、批判了近年来稍见流行的"宗教身份标识说",即以"仪式音乐为道士身份的标识"来解释这一教育传统的做法,最后,援用认知人类学的视角和概念来分析上海正一道教的《进表科仪》,据以论证仪式音乐之所以会被采择为此一教育传统的入门课程,终极原因在于仪式音乐在辅助记忆和激发、训练想象力这两方面的卓越功效。  相似文献   

19.
广西那坡县壮族节庆“响囊海”仪式及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嗝囊海”不仅是广西那坡县壮族重大的民俗节庆,也是壮族与其他少数民族“阿同”的交往活动媒介,是中越边境少数民族对七住杰出的民族女英雄怀念、敬仰而演变过来的一种祭祀活动。“嗝囊海”节庆期间,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以歌传情,尽享欢乐。其仪式音乐简单质朴、韵味悠长。  相似文献   

20.
<正> 佛教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它从公元前六世纪诞生以来,之所以能历二千余年而不衰,固然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它通过自身的不断变革,以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社会形态的需要,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后来通称为原始佛教或小乘佛教。释迦牟尼在世和逝世后的一段时间内,无论在教团生活还是对佛教根本教义的理解上,尚未发生过重大的分歧。这在佛教史上被称为“和合一味”的时期。但是,到他逝世百年之后,佛教教团出现了明显的分裂。在后来的几百年中,几经分化,逐渐形成了所谓十八部或二十部。其中,主要代表是两大派:一派为大众部,以青年党徒为主,其思想比较激进;另一派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