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宗教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必然在建筑中得到照应。宗教观念在宗教建筑中直接得到反映。清真寺建筑是穆斯林聚落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综合体观。 清真寺移植来华是一种外来文化传播过程,经过几百年与中国本土文化之碰撞、交汇、渗透、融合、重组,互补,形成了主要分布在回族穆斯林地区的中国形制清真寺。 清真寺之于回族穆斯林如影随形。从穆斯林“番客”来华和外国形制的清真寺移植中国,到回回民族的形成和中国形制清真寺的成熟,两相对应,基本同步。只需探问清真寺之兴衰,便可知道回族之境况,清真寺是回族历史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2.
郭晓红 《回族研究》2004,(2):98-100
宁夏,是回族穆斯林聚居的省区,在宁夏境内,到处都有可以看到回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留下的历史踪迹。说到回族文物,它同普通意义上所说的文物,在概念上是有一定区别的。回族文物作为中国民族文物的一部分,至少应包括回族历史文物、回族革命文物、回族宗教文物和回族民俗文物四方面的内容。现将宁夏境内现存的回族文物概述如下。一、清真寺与拱北1、同心清真大寺目前,在宁夏境内保存年代最久、最重要的回族文物,是座落在同心县城内的清真大寺。这是一处以西夏晚期喇嘛教寺院改建的古代建筑,始改建于元代中期。明万历年间和清乾隆、光…  相似文献   

3.
俗称中国“小麦加’的河州,即当今的临夏地区,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所在地。回回民族居于甘肃大约始于元代之戍边屯田,历经明,清两代,形成定居区域。现有人口957 200余人(1982年)。临夏回族自治州有回族人口约485 366人,占全省回族人口总数之80%。 在临夏砖雕的艺术活动中,回族工匠的砖雕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构成建筑装饰艺术中别具特色的,部分。根据较多、较完整而集中表现这种独特风格的现存近代实体——临夏大拱北清真寺、东公馆(军阀马步青当年官邸)等处砖雕艺术,结合其它建筑物——居民住宅,汉、藏族庙宇观庵处之实物相比较,临夏回族砖雕工匠们的这种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心理和艺术情趣是相当明显的。本期封二、封三所刊砖雕作品即取自大拱北清真寺建筑群中的有关部分。可以看出:砖雕多用于影壁,障壁、门楼、卷门、山花、墀头和脊饰之上。从画面看,多取材于松柏、荷花、牡丹等草木花卉、几何纹样以及仙鹤、梅鹿(不在清真寺,多在宅院)等。大拱北清真寺内砖雕作品有《石榴双喜图》、《泰山日出图》和《碧波荷花图》等等。据调查这些作品多出于回族民间工艺名家周声普及其门人之手。  相似文献   

4.
试析回族对联的文化贡献与学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广德 《回族研究》2004,(4):95-102
回族对联是反映回族清真寺职能、回族宗教思想、民族历史及人物、风俗习惯等为主要内容的回族文学形式。回族对联涉及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文学、回族哲学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 ,本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回族对联的学术价值与文化贡献 ,有利于对回族对联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浅论清真寺在回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族聚居地区都有清真寺,这是回族地区的一个显著特征。清真寺不仅是回族穆斯林宗教活动的场所,同时也具有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清真寺因此成为回族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回族及其民族文化形成、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是以商业文化为特征的宗教,中国回族继承了这种特征,以至形成了以商业为根本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清真寺、市场、回回社区三者相联系的空间格局。而回商不仅善于运用社会资本,理性地处理获得的财富,而且也是文化的载体或主体之一。  相似文献   

7.
应我院院长余振贵。名誉院长杨怀中邀请,日本东洋文库的学者、中央大学教授梅村坦先生,于自1997年8月19日来宁访问、调查一周。期间,在杨怀中教授陪同下参观了银川南关清真寺、新华清真寺、中大寺、西关清真寺及吴忠的回族拱北、永宁纳家户清真寺;与宁夏社科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回族研究)编辑部举行了两次学术座谈和交流,还与宁夏人民出版社、宁夏大学回族文学研究所的有关人士进行了交流。中日双方学者交流了各自在回族、伊斯兰教、回族文化方面的研究情况,通报了中日出版界有关信息。A应我院院长余振贵邀请,日本青年学生高…  相似文献   

8.
重大的回族节日,都离不开清真寺,象圣纪节这样宗教色彩很浓、活动范围仅限于清真寺,参加者主要是回族穆斯林信教群众的节日自不必说。即使象开斋节、古尔邦节这样已成为回回民族民俗化了的节日,同样与清真寺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清真寺与回族节日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回族节日文化的特点及社会价值,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回族经堂教育的产生及早期形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教育制度中,回族经堂教育颇具特色,它集宗教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为一体,随时代发展而变革,至今仍保留于回族清真寺内。对这一教育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限于篇幅,本文仅论述回族经堂教育的产生条件及早期传播情况,对于其教育制度、风格、社会价值等,将另文探讨。 一 所谓经堂教育,是在清真寺院里,由开学阿訇招收回族穆斯林子弟,诵习伊斯兰教经典,传授教义、教法等基本宗教知识,培养宗教接班人与普及伊斯兰教常识的一种特殊教育制度。“经堂”一词,始见于清初。刘介廉《天方典礼·例言》:“是书语气与经堂语气既不相合,则不能不起物议。”所谓“经堂语气”指在经堂学校使用的一种口语,“经堂”一词的出现,显然早于清初。早期回回穆斯林借用汉语词汇,将《古兰经》尊称为“天经”、  相似文献   

10.
聚居在宁夏地区的六十多万回族人民,在解放前,除了和这里的汉族人民同受着蒋马匪帮的黑暗统治和封建制度的残酷压迫、剥削外,还受着伊斯兰教中的宗教封建特权的压迫和剥削,生活十分困苦。许多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拱北、道堂占有大量的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攫取教徒群众的无偿劳役,进行封建剥削。回族群众的宗教负担是奇重的。一般回民每年的宗教支出,约占全年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有的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惊人程度。许多宗教人员,利用宗  相似文献   

11.
童莹 《回族研究》2011,(3):59-63
唐宋时期因经商等原因留居中国的穆斯林“番客”被认为是中国回族的先民。宋代穆斯林番客在华贸易较前代更为兴盛,回族先民也获得更大发展。本文依据文献资料,从体制之变、民生之异及风俗之移等方面,阐述两宋时期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对回族先民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中国穆斯林少数民族以阿拉伯 -波斯字母拼写自己语言的现象 ,有其形成的过程。以唐元以后入华西域人后裔为主体形成的回回民族中 ,有相当部分其祖先的母语为波斯语。波斯文为蒙元帝国的官方文字之一 ,时称回回字。元、明、清三朝均设有官办教授波斯语的专门机构 ;而随着同汉族的多方接触 ,汉语逐渐成为以回族为主的甘宁青一带穆斯林少数民族的交际语 ;同时在伊斯兰文化背景的影响下 ,回族学者创造了用阿拉伯 -波斯字母来拼写自己的新母语———汉语的方法 ,主要用作解经 ,兼用于日常 ,形成了现在称为“小经”的文字。而其他一些操突厥语的西北民族 ,如维吾尔、哈萨克等族 ,在伊斯兰化的过程中仍然保存了自己的母语 ;受其影响的穆斯林民族如东乡族 ,则在保存自己母语的同时 ,在回族“小经”的影响下 ,创造出东乡“小经”。  相似文献   

13.
"小经"文字产生的背景--关于"回族汉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所研究的是我国回回人先民母语的转变与"小经"文字产生的相互关系问题.回回人的先民在从外来移民转变为中国一个少数民族的过程中,曾经历了一个"双语时期",即同时操汉语与波斯语的时期,其时代大致在元与明初.目前保存下来的早期回族汉语标本可上推至明初.回回人的"双语时期"约结束于明中期,这时多数回回人已经不懂波斯语,其母语也演变为"回族汉语"."小经"文字的产生当在此后.  相似文献   

14.
边缘化的中国穆斯林族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缘化的中国穆斯林族群是指那些生活在蒙藏等民族地区的回族及蒙古族穆斯林 ,由于他们人口少 ,长期与该地区占绝对多数的主体民族生活在一起 ,他们之间相互通婚 ,在主体民族强势文化影响下 ,接受主体民族的语言、服饰及生活方式 ,但仍保持了伊斯兰教信仰。学术界一般称他们为藏回、蒙古回回、傣回、彝回等 ,这些边缘化的穆斯林生活方式及历史来源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认识还不尽统一。笔者结合田野调查同时吸收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marital assimilation of the ethnic Hui, the biggest Muslim minority group in China, with the Han majorit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ies, using the 1% sample data of the 1990 Chinese Census. Unlike previous research which focus on demograph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minority individuals on their marital choices, this study provides a community-level analysis scrutinizing local marriage market conditions on ethnic intermarriage rate i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s. Evidently, the Hui–Han intermarriage rate in different city units varies greatly, as high as over 80% while as low as less than 30%. Furthermore, the great variation in Hui–Han intermarriage rate has been found to be highly related to three aspects of local ethnically related structures, which are ethnic demographic compositions, ethnic stratification, and interethnic contact structure. This study add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Muslim minorities in a host society of a different religion.  相似文献   

16.
回族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少数民族.关于都市回族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但多数都是零散的个案描述和具体问题分析,缺乏理论范式的建构和探索.本文将以北京回族社区的结构变迁为个案,探讨具有更为普遍性的中国都市回族社会结构的范式问题,即传统都市回族社区是以怎样的社会结构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这种社会结构已经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通过伊斯兰教了解回族群体的生存状态、历史发展,考察回族文化的变迁与特色;反之,从回族的角度考察伊斯兰教,以便从回族群体的精神层面角度把握伊斯兰教,了解回族的深层心理和情感依托;通过对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的比较解析两者的涵摄关系。借鉴民族宗教学理论探讨伊斯兰教和回族之间的关系,探讨伊斯兰教的民族性和回族的宗教性。  相似文献   

18.
张晓燕 《回族研究》2011,(3):108-114
从历史、空间与文化调适三个层面对云南东莲花村回族古民居进行个案研究,分析东莲花村回族古民居受伊斯兰文化、汉族文化、白族文化等多元文化影响而呈现出复合型文化特征,进而阐述回族文化在地方历史文化中所具有的包容性与调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都市外来回族穆斯林社会网络的建构——以桂林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网络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学者开始运用社会网络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城市中流动人口的问题。在多元异质文化的都市社会,外来回族穆斯林通过各种方式建构自己独特的社会网络。本文以桂林市外来回族穆斯林为研究对象,对其语言、饮食等体现其族群边界的最为突出的符号和宗教活动进行分析,提出了其社会网络建构的特点和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回族古籍是历史上保存下来的主要以汉语、阿拉伯文、波斯文、"小经"等记录的各类文字和口碑等文献资料。本文从历史角度,探讨了回族古籍收集、整理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回族古籍收集、整理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今后的发展作了展望,有助于对回族古籍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