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家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文化素质对文学创作的质量具有制导作用。新时期四川优秀中青年作家努力将别族和别国的文化精华部分经过自己的咀嚼吸收化作自身的血液与肌肉 ,具有“文化整合”、“文化混血”优势。“文化混血”由生态环境所决定 ,它不仅表现在文化的外显模式层面 ,而且表现在文化的内隐模式如价值观念、情感系统、思维方式层面 ,适应少数民族文学大繁荣大发展的需要。但四川少数民族作家中的部分人文化背景单一 ,很少吸纳异质文化以强壮自己 ,与时代和群众的审美需求不适应 ,应加强学习 ,提高素质。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一代代巴山作家不断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已形成了“巴山作家群”文学派,并初步奠定了文坛地位。巴山作家群的文化意义发掘很有必要,其文化品牌化的过程是作家、评论家、文学受众、政府与研究机构等广泛长期推广与生产的过程。以巴山作家群整体为研究对象,从对已成名的巴山作家作品再升华,新的巴山作家作品不断创作,巴山作家作品文化品牌创造三方面进行研究,力求得出实现巴山作家群文化品牌化的高效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西部生态与西部文学的几种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当代,西部广阔、荒漠、神奇、封闭的自然生态与同样广阔、远古、多彩、罕有的精神文化生态给西部作家提供了充足的创作资源.当代最重要的一些作家的代表作品多来自西部,但是,由于作家的视野和修养问题,西部文学的创作尚处于一种临摹的状态,还缺乏高水准的艺术创作,尤其缺乏大气、恢宏、超越性的作品.西部作家在创作西部文学时处理好与西部生态之间的几种关系,才可能在创作上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4.
在布克文学奖的颁奖史上,只有两位作家两度获奖,他们是彼得·凯里(PeterCarey)和J.M.库切(J.M.Coetzee),且这两位作家目前都拥有澳大利亚国籍。当文学研究者将这两位作家纳入文学研究范畴进行分析时,发现可以从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这两位作家的作品。本文将从第三种文化的角度分析两住作家的作品,特别是他们在流散过程中所创作的具体作品来梳理他们的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书写形成了一种"他者的镜像",在"他者"——汉民族文化的参照下,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书写中呈现出异域风情化与历史化的取向。在创作的具体内容方面,异域风情化既是汉族作家作为"他者"的一种文化与审美的取向,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映照;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书写传达出的是一种"他者"的观感和态度,无疑影响到了作品与历史对话的广度与深度。在创作的姿态与自我意识方面,汉族作家多以旁观者的姿态书写少数民族,并显示了相当一部分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文化表述中内在的自我意识。作为他者的言说,汉族作家只有承认自己是他者,才能获得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立足点,客观地阐释他者认识到的异质文化。  相似文献   

6.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作家所理解的“以一种新的形式来展示作家所能意识到的历史和现实,或者说独特的生命体验”的现实主义创作。作品中所蕴含的关于20世纪中国历史命运的思考,在诸多主要人物的人生际遇中较为清晰地凸现出了民族文化心理的脉络。本文正是以梳理人物文化心理结构及其文化冲突为契机,来考察作品反映民族心史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7.
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越南出生并生活了18年。这种特殊的生活背景对其作品影响很大,构成了作品之外的潜在文本。论题结合比较文学形象学关于文化想象理论及作家生活经历,从作品“情爱”故事本身的解读出发,阐释“中国情人”形象所寄寓的较为复杂的深层文化内涵及关系:1.个人身份的寻求与文化认同,作家游离在东方和西方之间;2.法兰西民族对东方的欲望想象及投射,东方对他们有着巨大的诱惑;3.多重语境下的文化关联及其融合。  相似文献   

8.
论“南阳作家群”的成因及其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阳作家群”的崛起是新时期中国文坛出现的文学现象之一。它的形成主要与这一地域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越的地理条件,以及作家们的不断努力、积极进取等多种原因分不开。这批作家的作品也鲜明地带有南阳地城文化的特征:乡土性与当代性、对淳朴民风与崇高人格的赞美、对历史文化的展示等。这些创作特征也成为南阳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的立足之本。  相似文献   

9.
艾特玛托夫和他的作品历来被夹在两种看法之间.一方将其视为独具魅力的"吉尔吉斯文学",而另一方却认为他背离了本土文化传统.文学的民族特色恰如作家的民族身份一般,无论身处何处,无处采用什么语言,与生俱来的东西或明或隐总会从其作品中显露出来.因此,梳理,捕捉和分析其作品中凸显或隐喻的地城特色和族群文化记忆,是我们更为准确的理解文本和作家的创作意图以及价值判断必不可少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欧美文化市场对阿拉伯文学的消费主要集中在有争议的作家或遭查禁的作品,以及描绘阿拉伯社会的愚昧落后、野蛮荒诞,状摹准人类学意义上的阿拉伯风俗图景的作品。它反映了欧美文化市场对第三世界文学/文化进行选择性引进的单一性消费倾向。这种倾向虽不至于完全改变第三世界文学/文化的生产机制,但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惕  相似文献   

11.
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已成为华裔美国文学的经典,其中一个章节《另类》(Two Kinds)近年来被选入本科英语专业教材,产生了对经典的简约化、俗世化的误读。文章从对文类的认定、主题的诠释与语言特色的角度凸现了作品蕴涵的身份认同的后现代意义和文化政治内涵,赏析了关于中国/美国文化认同的人为虚构的两分特性和作品中人物体征的文化混血。  相似文献   

12.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一部自传体形式的小说。在小说中,谭恩美创造性地使用数字作为能指来表达作品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语言及作品的自传形式相结合,表达了她对中西两种文化的阐释和理解,即作为一个华裔作家,在她的眼中美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并非是对抗而是一种和谐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与作家们喜欢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有关,香港女性作家特别地关怀她们所熟悉的女性生活。由于香港在中国的独特性,香港女性作家笔下的那些女性人生对我们或许是有启发性的。香港女性作家首先向我们展示的是,香港女性在追求自己的生活和爱情的时候,无可奈何地陷于中国情感和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挑战的文化漩涡之中的人生图景。面对着女性人生的坎坷和困惑,香港女性作家以艺术的方式仿佛作出这样的回答:使女性成为女强人或把爱情作为商品。但这些没有使他们从生活和情感困境中真正地摆脱出来,归根到底,这是一个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问题,是一个是否能够建立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商业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前文学出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学出版通过对作品内容的定位策划,创造出文学品牌,二是文学出版通过对作品形式的包装,提升书稿品质,三是文学出版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宣传推介,实现文学价值。文学出版人要善于与作家沟通,积聚丰厚的作者资源,并且要心怀神圣的文化启蒙使命,以此来实现文学出版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部历史文化散文以阅读、行走、想象为追寻方式,以人与城为主要追寻对象,以情感与理性的交流为对话途径,既展现了西部丰富的历史文化,又传达出西部作家独特的审美体验,是西部散文家历史追寻与生命对话的审美融合,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饱满的西部抒情者形象、苍茫的西部历史意象、独特的西部抒情话语,构成西部历史文化散文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从"流散"的视角重新审视华裔美国作家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归属问题。华裔作家具有双重身份、双重意识,作品中使用的中国文化符号也有别于中国本土文化符号的意义。以三位著名华裔美国作家及其作品为例,阐释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归属问题可知,中国文化在华裔作品中更多地是一种象征着中国文化的文化符号,而不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体现出双重文化身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及其笔下的"准则英雄"一直是评论界的关注焦点之一。以西方父权文化历史为参照系,运用福柯的话语理论甄别海明威叙事文体中典型的男性话语因子,然后再从女权主义批评视角聚焦其作品中的几个中心人物和故事,就不难发现尽管海明威的作品中四处弥散着一股父权文化衰落的悲观气息,但作家却通过一系列的"准则英雄"的塑造试图力挽父权文化于狂澜,重振男子雄风。事实上,海明威本人终身都在为捍卫西方父权文化的尊严而战斗。  相似文献   

18.
论浙东乡土作家的文化意识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作家群体,二十年代浙东乡土作家的文化意识的形成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他们都先后受过“五四”新文化的洗礼,受过外来的人道主义、无政府主义和进化论的影响,并最终都以信奉马克思主义为归宿。在文学上,他们则呈现了一种开放的多维取向。在主要信奉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的同时,也不排斥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而他们作品所表现的浙东人顽强抗争的思想则承传了浙东先贤刚强气节、爱国为怀的品德及越文化反传统的批判精神。他们文化意识的特点是激进性、多元复合性和相对的浮浅性。  相似文献   

19.
后发现代化背景下,西部作家寻找文化契合点的探究始终构成其作品的母题。贾平凹在《秦腔》中再次对其魂牵梦绕的故乡秦地如泣如诉,对艺术传承者充满了同情与哀伤,对后发展现代化背景下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挤压,显示出无可奈何的悲伤与无所适从的忧愁;文化出路的探寻、“秦腔”消亡的符号隐喻、“秦人”符号特指意义的模糊、“根”的观念的消失都昭示着探寻者对文化困境充满困惑甚至于无果。这也许正是西部文学创作的无限资源所在,也决定了西部文学发展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人格与文学品格 ——从孟子散文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散文的气势为历代学者所公认。其气势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孟子的内在人格精神。孟子人格的实质是一种分裂的悲剧性人格,造成文化人格悲剧二重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为知识分子君主理论的缺陷,二为自我角色定位与实际政治文化地位的巨大反差。文化人格二重性不惟体现在孟子身上,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文人作家,他们的内在人格从根本上说都存在着这种分裂和变异。主体有怎样的人格精神必然会反映在其作品创作中,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特定的人格精神及文化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及文学创作的总体品格和主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