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8 毫秒
1.
随着信息化的应用,网络技术的普及,再加之权利意识的觉醒,民主化趋势的加强,公民借助网络表达政治主张,诉求政治利益,成为政治生活的常态现象。这一参政渠道既具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网民身份的虚名化和模糊化,网民政治表达的非理性和极端化,网民政治情感的情绪化和民粹化,使得网络政治参与的限度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拓宽参政渠道,推进制度化建设,树立信息权威,规范网络秩序,培育公民文化,提高网民素质,是破解这一时代课题的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2.
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政治参与的一般性媒介。它不仅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深化了民主政治的内涵,而且推动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双向互动,对公民的自我完善与政府的公共决策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如果网络政治参与陷入无序化的局面,则导致将国家边缘化的倾向,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因此,建构理性的政治参与文化,是防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无序化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3.
娱乐是大众文化所承载的主要功能之一,但是过度追求娱乐效果所造成的泛娱乐化倾向,却潜藏着文化价值危机。大众文化的娱乐化在消解权威的同时又为新的权威所支配,大众文化的泛娱乐化导致了个体自我价值的迷失以及娱乐聚合背后个体间的疏离。应明确并规范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众文化的引导,促进文化生产者和接受者的良性互动,以技术和法律手段管控泛娱乐化现象,促进大众文化的健康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时代给议程设置模式及大众行为都带来了深刻影响。利用调查实验方法,可以探究不同类型议程对网民政治参与行为的不同影响。总体来看,网络议程讨论仍然集中在事件属性本身,泛政治化倾向尚不严重。其中,国际性事件最容易引发政治参与,并主要通过集体式的讨论方式实现;社会性事件容易增强网民的社会式参与,机制主要是对社会矛盾和政府治理议题的关注,而对其围观式的讨论方式也容易带来制度外参与行为;政治类事件与政治参与的关系模式更复杂,触发点也更多元。总之,互联网时代,政治参与影响要素更为多元,议程设置、议题属性、讨论方式等都发挥着不同作用,对政府网络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5.
网络建议型政治参与仅代表为部分网民参与的意见,未来发展应是政府将网络建议型政治参与机制纳入政府工作条例,用规章制度保证网络问政的健康运行,使网络问政成为公民权力和载体平台。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平台。在城市,数量庞大的网民通过网络参政议政,深刻地影响着政府政策的制定实施。作为农民的主力,新生代农民工日益成为网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网络政治参与而言,他们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需要正视的困难。  相似文献   

7.
网民对社会群体性事件的持续关注形成了网络舆论,它反映了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而网络舆论在社会群体性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可以看成是网络舆论在政治参与中的作用.就我国当前的情势而言,网络舆论是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对政治参与发挥着积极影响.当前,需要从引导网络舆论、构建法律和制度基础等多方面着手,为实现公民参与政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信息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文化拥有了更广泛的传播与影响力。“泛娱乐化”本身是为了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对其做出的积极回应。但立足于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下——不该娱乐的也娱乐了。“泛娱乐化”的危害降低了大众文化品位,扭曲了模糊的善、恶、美、丑的概念。在“泛娱乐化”恶心循环中,大众陷入了对刺激、猎奇的追逐之中,社会责任感日渐削弱。反思泛娱乐化现象,警惕娱乐的过度化并提出对策,是防止“泛娱乐化”造成价值观沦陷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9.
网络动员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引导人们关注和参与集体行动的过程,人们之所以参与网络动员,是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通过调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判断相似、价值相同、情绪共振和目标趋同几方面分析吸引网民参与网络动员的主观因素,同时阐释影响网民参与的客观因素,包括上网条件和网络技能。指出影响网民参与的调节因素为参与的成本收益计算、动员者的信誉与影响力、公民兴趣和公民的参与经历。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的来临使我们的公民政治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网络的开放性建构增加了主流政治文化建设的复杂化;网络的娱乐性淡化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网民的非理性表达突出;"数字鸿沟"的存在制约着网络时代中国公民政治文化的建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利用网络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推动公民政治文化转型;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我国公民政治社会化;建立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培养公民的政治理性;加速信息化建设,缩小数字差距,为公民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网络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公民政治参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改善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技术手段,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提高了公民的参政质量。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公民政治参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应该积极思考,从提高公民的网络素质、法制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开拓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的推动下,迎来了全新的历史境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不能仅止步于思想上的宣传教育,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扬起主体的维度,把网民群体的需要和素养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根基。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诉求表达机制、网络交流机制、网络怡情机制和网络政治参与机制,不断引导和满足网民主体对娱乐、公正平等和权利的多样化需要,提高网民处理网络信息、交往协作、审美和社会参与的素养,从而使广大网民形成合格的认同意愿与认同能力,达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会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网络参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多数人的暴政,群体极化等现象的发生,更加强调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性的机制的构建,对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进行约束,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4.
网络政治视野中的公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在网络技术引领下的网络政治对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客体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真实性和实际效力;同时也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制度化建设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5.
网络泛娱乐化是当今社会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即将娱乐作为衡量文化价值的根本标准,导致优秀传统文化被边缘化,以及急功近利、浮华虚夸的社会风气盛行.泛娱乐化流行的内在原因主要是个体缺乏理性信仰、自我需要物质化及从众心理的支配;外在原因是相关管理部门监管不力及网络平台和网络编辑的把关不严.应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提高其信息素养能力,并加大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此构建良好的社会心态,才能纠正过度的娱乐化.  相似文献   

16.
网络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公民网络参与社会事务、政治事务越来越多,网络也成为政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有效平台,成为社会公众与政府构建和谐关系的重要渠道。公民网络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的表现形态,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从网络参与的利弊分析,提出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性和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力量的不断介入,公民参与的内涵和形式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本文以大学生网民为例,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定量分析了社会信任对网络公民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为公民参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有助于扩展大学生的公民参与。在网络空间,大学生的公民参与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中参与程度最高的是网络信息获取行为,其次是网络信息表达与讨论行为,而网络行动的参与程度最低。研究还发现,社会信任对网络公民参与有显著影响,其中网络人际信任和政治信任对网络公民参与的影响是正向的,但现实人际信任对网络公民行动的影响则为负向。  相似文献   

18.
泛娱乐主义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渗透到各领域,表现为娱乐内容同质化与空心化、娱乐表达简单化与虚无化、娱乐审美单一化与肤浅化。在泛娱乐主义的影响下,青少年价值观受到冲击,表现为削弱青少年塑造正确价值观的意识、弱化青少年的审美意识与价值判断力、削弱青少年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理策略帮助青少年抵制泛娱乐主义的冲击与危害,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9.
针对青年群体在新媒体网络参与和建构过程中舆论引导工作的不足,以高校青年群体为问卷调查对象,结合社会现实分析当前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的矛盾与现状,进而以互联网空间呈现的特征与舆论引导实现路径为研究内容。研究认为,高校青年能够积极参与建构网络空间,参与网络舆论的语言表达呈现泛娱乐化的倾向,并对网络空间的复杂性、重要性和科学性有所甄别,但是也存在着情绪化、容易被误导等不足; 需要进一步培养高校青年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培养政治过硬、高效规范的网络宣传员,还需要结合“三全育人”理念,提高思政干部队伍的媒介素养,用青年熟悉的话语体系来引导高校青年在参与新媒体网络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协力共建良好有序的网络生态。  相似文献   

20.
传播技术对社会整合与民主参与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本文通过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3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互联网使用究竟促进还是抑制了公民参与行为,日常生活中不同类型的互联网使用方式与公民参与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分析互联网对民主政治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公民参与带来积极影响"这一基本判断在中国社会依然成立;我国公民参与行为受到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从具体行为来看,网络信息搜寻行为对线下公民参与有积极影响,网络信息搜寻行为、网络社交活动、网络娱乐消遣行为均对线上公民参与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