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选择中国母亲和女儿的故事作为创作题材,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母亲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她作为华裔作家的中国情结和中国文化意识使然。在其小说中.母亲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是历史与记忆的中介,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谭恩美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中心”和“边缘”对立的模式.对母亲们代表的中国文化与女儿们代表的美国文明给予了同样的关注,力求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
回忆中的中国与现实中的美国共同组成了华裔的完整人生,而双重文化背景使华裔群体一直游走在美国社会的边缘。在这个边缘地带,华裔既试图理解本族群的历史,也反思自身与主流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同空间中的文化碰撞令华裔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变动的世界观,它有助于华裔在文化的差异中寻找到自身的主体性。本研究将从谭恩美的长篇小说《接骨师之女》中的空间设置入手来探析华裔的身份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3.
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是当代著名小说家,他擅长挖掘人物复杂内心世界和书写记忆。在他看来回忆是人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以回忆连接过去和现在,在呈现叙述者的创伤经历和他们对于过去事实的态度的同时,也折射了在社会氛围和价值观发生变化的当下个体该如何面对过去和继续生存的问题。在小说中,叙述者利用回忆的主观选择性,对过去进行拆解、摘取,以求在闪烁其词的回忆叙述中避免直面过去的灾难和痛苦,并试图在不可靠的回忆叙述中疗愈创伤、重构身份。  相似文献   

4.
古尔纳的长篇小说《最后的礼物》以非裔移民的回忆为故事线索,揭示两代移民之间代际记忆的断裂现象和身份建构危机。父辈的刻意遗忘与缄默不语造成子女的记忆危机和身份认同缺失,两代移民在沉默的记忆中都陷入了身份建构危机,既无法回溯过去重寻原生身份,又无法安于当下建构新的伦理身份,他们在复归和同化之间痛苦挣扎。古尔纳将言说与交流视为解除记忆危机和身份建构危机的有效手段,通过言说唤起个体记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交互作用促成了非裔移民对伦理身份的不断建构。  相似文献   

5.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描述了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复杂的关系,揭示了中美不同的文化内涵。笔者认为,母女间的误解、冲突、沟通理解,到最后的认同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互相碰撞、沟通和交融的过程。在这部小说中,母亲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是历史与记忆的中介,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中国文化传统通过母亲得以延伸,历史和记忆通过母亲得以重建。女儿们通过对母亲的继承与延续,实现了她们正确对待文化冲突的态度,也通过理解,接受母亲包容了带有屈辱与苦难的过去。  相似文献   

6.
图像作为一种叙事手段与记忆媒介,与文本、影像、声像等审美形式在“民族—国家”的认同形塑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中华民族的视觉化表征,参与整个民族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集体价值的确证。在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黄河—母亲”的隐喻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促进民族统一与融合。嗣后,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承载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媒介——记忆场,涵括家国命运、抗争进取、人文情怀等不同意蕴的民族精神。依照“图像叙事—记忆—认同建构”的理论逻辑,黄河图像话语的建构借黄河图像唤起社会个体之集体记忆,增进个体对集体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塑。新中国黄河图像话语的研究,不仅凸显出黄河图像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而且也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7.
1918年大流感是被集体"遗忘"却始终被个体"记忆"的疫伤,处在记忆的"微光"状态.《灰色马,灰色的骑手》等三部中短篇小说在自传体式的文学书写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个体在大流感中的痛苦的创伤体验,并借助典型的创伤叙事将大流感表征为人为的而非纯粹自然的现代性文化创伤.类似瘟疫的频繁暴发让这些蛰伏在文学想象中的个体记忆作为大流感最重要的创伤见证,成为社会集体回忆的来源和支撑,促成了大流感从个体想象向集体记忆的转变.这一转变启示我们以集体之名记忆瘟疫,要采取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的方式,要有宏大叙事,更要有有血有肉的个体书写,从个体记忆到集体记忆的转化才是对瘟疫习惯性遗忘的救赎之道,才能真正实现记忆过去以照亮未来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骨》是继汤亭亭、谭恩美之后在国内外备受关注的著名华裔作家伍慧明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娴熟使用倒错和非等时的叙事技巧完成了叙述时间的转换,在过去与现在的并置中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带给华裔族群的创伤和启迪,而记忆的普遍性使得华裔文学超越了其自身族裔的限制,华裔文学因此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引起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9.
依据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印尼华裔青少年一代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研究表明,所调查的印尼华裔青少年均已完全认同印度尼西亚国家,但是印尼长期推行歧视、排斥华人政策极大地挫伤了这种感情归属。他们有着强烈的华人身份认同意识,对融入印尼当地社会持积极的态度,并期望与印尼主体民族拥有同等的待遇。印尼华裔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印尼瓦西德总统、梅加瓦蒂总统实行的多元文化政策,使印尼华裔青少年国家认同和华人身份认同意识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0.
左翼作家对“左翼文学”的回忆蔚为大观,构成现代中国不容忽略而又意味深远的文化景观。其重构历史的强烈意图,与当下政治生态、社会现实之间的深层互动,使其足以作为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记忆的转向”的典型样本。左翼作家通过个人史、“左联”史和左翼文学史的叙述,完成形象重塑、身份认同、重构历史、接续传统等多种意图,充分体现话语生产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紧密关系。“左翼文学”回忆对社会框架十分依赖,呈现出明显的“集体记忆”特征,打上了社会主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深深印记,但“个体记忆”又常常逸出“社会框架”,对集体记忆构成冲击与反抗,使得左翼作家的回忆呈现出微妙的张力。然而无论如何,左翼作家的“左翼文学”回忆都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深度影响了我们对左翼文学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美国非裔与华裔女性作品既叙述了母亲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女儿崇尚的美国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又塑造了具有女性主体意识、敢于挑战霸权统治、追求女性独立的母女形象。文章通过美国非裔与华裔女性作品中母女关系的互文性解读,以全新视角诠释少数族裔女性在种族、性别、文化歧视下的母爱情结,以及母女间的怨恨、疏离、残忍关系。同时,揭示了母女经历冲突走向融合,表达了共同的主题:非裔与华裔女性只有认同自我民族文化身份,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母女携手汲取多元文化的精华,才能完成女性主体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文学家黎锦扬的《花鼓歌》凭借浓厚的中国风情和众多的中国文化元素一直深受中外读者关注。从文化认同角度剖析文本人物中的儒家思想和儒家家庭伦理元素,认为作品中的这些中国元素对个体文化身份追寻起着烘托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化身份一直以来都是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主题,其定位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上屡经变迁,即从文化认同、反认同再到否定的认同;本文通过比较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与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的文化身份定位问题,探讨华裔经历的两种不同的文化身份定位的变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荷马、普鲁斯特和马咏克斯作品中的细节入手,探讨了时间、记忆和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认为上述三个经典文本,都有一个关键性的追忆往事的细节,涉及一个成年人对自己孩童生活的回忆,而追忆又涉及到自我身份的认同和对自身使命的认识。身份不是一种本质性存在,而是通过文学的讲述,从细微的追忆碎片中建立起来的。文学的追忆不是单纯的再现,而是通过想象的重构。只有对处在理性和体制双重压迫下的记忆加以钩沉、开发、重组和重构,把散乱的记忆整理为叙事,让分散的经验凝聚起来,使之变得更为强烈、更为集中、更为深刻,才能建立起个人的或族群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5.
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突出地再现华裔女性的主体构建问题。小说通过“母亲”与“文化”的文化隐喻,以及母女关系背后的文化斗争,揭示了美国华裔女性在种族、性别夹缝中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从而指出华裔美国女性主体建构中的矛盾与迷失。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明显的中国情结,她的小说《中国佬》就是例证。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在实现“美国梦”后产生的空幻感印证了当代华裔文学叙述中的文化悖论现象,即身份认同的困惑和生存状态的悖反现象。  相似文献   

17.
记忆是一种回溯过去的心理形式,其在功能上显示为一种储存机制。而文学作品是一种特殊的记忆形式,它既是记忆的载体,又是记忆的场所。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对记忆有着特殊的情感,在她的作品中记忆元素贯穿始终。如果从记忆书写的角度去审视《接骨师之女》则会发掘出该作品多层次、多角度的多重记忆书写及其含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从认知心理角度来研究不同自尊水平个体对特定内容的记忆偏好已成为一个新的热点。记忆偏好也称为选择性记忆,它是一稳定的个性倾向或特征的函数,是在控制了一般的记忆能力后,那些在某种人格特质上得分高的个体比那些得分低的个体对某一特殊类型的先前经验的回忆或再认更好或更糟的倾向。国外学者对自尊记忆效应做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自尊记忆效应的解决不一致——负向模型、忽视不一致——负向模型、心境一致性模型和相关模型,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19.
依据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印尼华裔青少年一代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研究表明,所调查的印尼华裔青少年均已完全认同印度尼西亚国家,但是印尼长期推行歧视、排斥华人政策极大地挫伤了这种感情归属.他们有着强烈的华人身份认同意识,对融入印尼当地社会持积极的态度,并期望与印尼主体民族拥有同等的待遇.印尼华裔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印尼瓦西德总统、梅加瓦蒂总统实行的多元文化政策,使印尼华裔青少年国家认同和华人身份认同意识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0.
记忆书写几乎贯穿了非裔英国作家古尔纳的创作生涯。早年的成长环境和流散异邦的生活经历使其饱受文化归属的焦虑和自我认同的危机。古尔纳在故乡和异国的重叠语境中,将个体的记忆与历史记忆、文化记忆有机地结合起来。经由模仿和誊写,在作品中构建起多元文化交混的文本空间,为读者展示了东非地区复杂多层的文化地貌,挑战着西方文学针对东非地区和族裔或隐或显的刻板印象,也形成了颠覆殖民主义话语和思想操控的力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