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资源 ,对此进行挖掘梳理将有助于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基于这种认识 ,本文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解读出“天人合一” ,“敬畏生命” ,“道法自然”等古代朴素观念中体现的具有现实价值的思想。另外 ,本文还考察了古代治国方略中渗透的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必须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生态伦理思想。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进行了逻辑的梳理,系统阐述、分析并挖掘了中国古代儒道两家早期萌芽的环境伦理思想的精髓,从体现“天入合一”思想的天入合一、钓而不纲、仁民爱物、道法自然四个维度出发,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环境伦理思想代表的价值取向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已经产生了丰富的环境伦理观点,它既与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在对世界整体观的认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在自然界地位的确立、合理利用资源以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相通之处,又在理论基础、流传与作用方式、对当代中国当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影响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中国当代环境伦理学正是通过学习和借鉴这两种环境伦理文化而得以迅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人物画深受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影响,强调"成教化、助人伦"的功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通过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画论等有关材料的分析解读,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对古代人物画在选材、表现的内容及在造型、空间、构图、比例和色彩的处理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是促成中国古代人物画独特图式形成的重要因素,它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有利有弊。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是建立在封建皇权统治的政治基础上与儒学伦理思想的思想基础上的。西方古代学理财富思想是建立在法制与神权的政治基础上和民主理念与宗教文化的思想基础上的。通过中西方古代伦理财富思想与学理财富思想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方古代在思维方式上,特别是在理论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上以及人性意识方面有着明显的分异,而这就是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之所以没有形成较完备理论体系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一尴尬,我们必须努力运用现代经济研究方法,不断创新思维,把古代伦理财富思想中的正义与道德价值诉诸于当代中国现实载体中,加快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生态伦理思潮兴起于20世纪80、90年代,这一思潮的崛起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和历史渊源、理论依据。尽管西方学者较中国更早地系统关注生态伦理问题,但中国古代学者著述中关于生态伦理的直观、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和生态伦理规范仍具有积极的价值,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中国当代生态伦理思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以载道,文学是反映生活又引导生活的重要载体.环境伦理学要扎根于中国本土,必然要渗透于文学之中,或借助于典型形象的塑造或优美语言的表达或悠远意境的渲染来影响社会大众的价值心理,从而使得环境伦理学真正获得中国化的气度和风格,也成为真正能够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的活性思想元素,本文试图对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做出解读.  相似文献   

8.
面对当代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全球性问题,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了儒家思想,希望从其生态思想中汲取智慧.然而,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缺乏现实可行性:超然物外,极富情感性、道德性、宗教性;但求天人和谐、讳言天人对立;主张利用自然,但反对探究自然规律;过于理想化,难以为民众所接受.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这些特质根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在理论上有较大价值,但很难在现实的环保实践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思想和制度曾经对世界发生过深远影响,当代美国的常平仓农业制度则根本上是中国古代制度的现代形式,这个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美国解决经济大萧条的道路.作者指出,中国几千年古代文化留下了许多优秀思想,一些思想和制度,比如常平仓制度思想,在当代对于稳定农业生产和稳定经济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提出继续发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优秀传统,使古代的思想和现代制度结合,为当代的中国农业制度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0.
史怀哲坚守启蒙传统,崇尚理性,认为中国思想,特别是先秦儒家思想具有理性意蕴,所以他对中国思想赞不绝口,并试图在中国思想中再现欧洲一度迷失的启蒙传统;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也注重以"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思想梳理思想史,重视"天人合一"理念的价值;试图打破欧洲中心主义,注重思想史研究的整体性的方法论也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1.
审美暗示是中国古代文论一个重要的命题,从远古时代起,中国思想家就已经开始着手探讨审美暗示与文艺创作的关系,并留下了许多时至今日仍然广为传诵的艺术思想,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和"不尽之意"等。在后现代理论的语境下,中国传统的审美暗示关心的其实是一种"开放式创作",虽然其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深深烙下了中国美学思想直观和印象式的鲜明特征,但与后结构主义的文学开放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并不企图系统研究中国传统的审美暗示在古代文艺领域的表现,而是要在后现代开放性理论的框架下探讨审美暗示的一些重要观点及其现代意义,并对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些核心观念进行现代转化,为建立中国的开放文论做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2.
海南纺织业历史悠久、遐迩闻名,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为中国棉纺织业和世界手工技艺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黎族没有文字,历史文献记述又过于简约,留下许多疑难问题,如:“穿胸民”、“广幅布”、“吉贝”、“琼布”,等等.论题通过对海南纺织史若干问题的考证分析,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钱穆对于中国文化有“天下太平与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天人合一、文化与自然合一的最高信仰”、“宗教、政治、伦理、艺术、人生一体化的人生观念”的概括,而施韦泽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钱穆的见解相当一致;这种文化现象启示我们去反身重新认识自身文化传统的优秀价值,以确立对待自身和外国文化的合理立场。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阐述了现阶段中国政府在政治、经济、人格及环境等方面的执政伦理思想和实践,得到了现阶段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伦理观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关键时期对处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企业管理理论领域从不同视角发展的企业软实力理论,体现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企业文化意识"、"品牌情结"和"和谐观"。软实力理论的这一发展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重视软性资源的"资源观",以及软实力理论本身与资源基础理论相契合的结果,是中国传统与现代管理思想相结合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6.
面对近代四方陵夷的困境,《湘报》在继承传统“自强”、“和戎”等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近代西方外交观念,提出了“守约和夷的平等外交观”、“联夷抗夷的平衡外交观”和“自强制夷的实力外交观”等外交思想,利用《湘报》这个传播平台,将之传播于晚清朝野。这些具有近代意识的外交观念,对于开启民智及其日后中国现代外交意识的最后形成起到了启蒙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蒋孔阳是一位融人格、生命、学问和美于一体的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被誉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总结形态".历史地评价蒋孔阳美学思想,需要把握学理认知的两个评价维度:世纪中国维度和世界美学维度.亦即在纵向上,看其对20世纪中国美学的贡献;从横向上定位于世界美学舞台上的中国声音.蒋孔阳美学人生的方法论启迪在于:独特的入思方式,厚重的内修之道和求真创新的治学风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探讨“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中华民族主义观与国情观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转换。百年来,人们总是从阶级和阶级斗争方向去评估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和国情观。读一读孙先生的原著,我们蓦然发现孙先生的民族主义和国情观,比如核心问题“恢复中华”、“五族共和”、“西体中用”、“一律平等”、“国共合作”等。首先是从中华爱国主义的基础——中华民族主义及民族使命去认识和实践的。从而使我们终于明白,虽然孙中山自嘲“不值一文”和“无拳无勇”,却能主导海内外华人合力推翻满清帝国、继而倡导国共合作以推翻北洋军阀的革命。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文革"及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时期的反传统思潮是我国现代思想史上的独特景观.这三次反传统之间尽管有是非之分以及反传统与反传统主义之区别,但它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则是一致的.反传统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打击是沉重的,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历史和道德虚无主义思想的泛滥.在有中国特色的新道德教育体系的建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问题,实现对于反传统的真正超越.  相似文献   

20.
吴兴华一生短暂,但他却给世人留下大量的翻译作品。通过对其译著的研究,可以归纳出其诸多原创性的诗译思想,如"诗译难,可其充满诱惑"、"诗译缘于对作家诗歌的爱好及其向导作用"、"与时俱进,选取作家成熟和极积的作品"、"把握原诗字里行间闪动的情感和动力"、"以多字词代步,遵守原诗的节拍和韵律"和"强烈的读者意识"等,它们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对我们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