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吧”族新词的多角度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吧”族新词衍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套用词语模创造新词,二是借用英译兼表意的外来词。“吧”引中为表室内休闲娱乐场所的语义,是构成名词的标志。“吧”族新词的产生不仅是一种新的语言现象,还形成独特的“吧文化”,折射出人们多种社会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2.
此"龙"非彼"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又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明确事物之间的异同,则是走向沟通和融合的关键。中国的“龙”与西方人眼中的“龙”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底蕴。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可起到缩减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的作用,使中西文化最终达到真正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词语、文化信息与交流--对英汉"文化限定词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语是语言系统中的要素之一,词语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状态,然而,世界上各个不同民族因历史、文化等因素,在观察、认识事物时,往往会采用不同的视角,得到不同的效果,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必然会反映到各自的语言之中.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这些民族文化因素也会积淀在语言系统之中.这类携带着文化伴随意义的词语,我们称作"文化限定词语”.这类词语中隐含着文化信息,是我们在语言、文化交流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英、汉"文化限定词语”的语义分析,阐明语言学习不仅需要掌握其形式,更应重视对其隐含文化信息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区别词"男"、"女"与中心词语的搭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别词“男”、“女”和中心词语的搭配是有选择性的 ,有几类词语因其语义侧重点不是性别特征 ,不能与区别词“男”“女”搭配。能否与区别词“男”“女”搭配 ,这是汉语词语表现出来的一种语法的“性”。这种搭配能力的有无和高低 ,取决于社会心理和语言使用习惯 ,而且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别介绍了巴赫金以“言谈”为核心的语言哲学与以“对话”为核心的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认为巴赫金的文化理论在入手处 ,在核心内容上 ,在方法论上都与他的语言哲学观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本文认为巴氏文化理论在语言哲学时期已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语义的国俗性1.从语言国情学谈起语言学的分科中,有词汇学、语法学、语音学、语义学等分别研究语言体系的各个方面。而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不同的文化里,相同的词语可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词语可有相同的含义。例如中文“东风”虽在英语中能找到“eastwind”这个对应词(equvalnt).但两者含义是不同的,不要说现代汉语中有毛泽东曾作出的“东风压倒西风”这一著名论断(其中的“东风”具有特殊的含义),就是就事论事谈天气,“东风”是和煦的、凉爽的风,是受中国地域上多数人欢迎的风,而英国人受…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史上“最为”的最开始使用的时期以及发展成熟的时期均早于“最是”,这是与“为”作系词的用法早于“是”作系词的用法出现紧密相连的。“最是”由在中古逐渐发展而至近代普遍化使用,功能增强,并最终在整体上取代了“最为”的使用优势地位;而在佛教文献中“最为”仍然保持着它的优势地位。这与以下情况相一致:“是”在口语中是作为“为”的历时替代词,而“为”由于具有较浓的书面语色彩在不同的场合也具有其存在价值。到了现代,“最是”作副词的用法已不见使用,而“最为”作为一个副词保存下来,这是由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词语的使用功能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高速度、节奏很快,就要求提高语言交际的效率。这就是说,要求语言采用最经济的手段——用最少的语素来表达最大的信息量,达到最佳的社会交际效能。作为语言中最敏感的因素:词汇,为了适应交际的要求,就相应地产生了一种新的词语形式——“缩略语”。“缩略语”是世界上许多语言共同具有的现象。本文准备仅就现代汉语词汇中的“缩略语”的构成,及其规范问题进行论述。 现代汉语词汇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不断地丰富。其中一些新的词语,是采用对一些固定词组,或经常组合在一起的词语不断地凝结,紧缩的方式形成的。“缩略语”在现代汉语中人们一般称之为“简缩词”。“简缩词”的出现,对语言表达的简便、经济,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的"吧"字,作为象声词,可以独立使用;作为语气词,则只有依附作用,且没有构词能力.音译外来词"吧"(bar)既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又能够独立成词.继"酒吧"一词后,在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等领域,派生出了大量的"X吧"、"吧X"新词,我们暂且称之为"吧族词"."吧族词"的大量出现,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吧文化现象,对人们的现代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吧族词"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折射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标志着东西方文化的深入交融与发展,标志着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融入国际大社会.  相似文献   

10.
汉语流行词语"别解"现象探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词语的“别解”有广狭之分。广义的词语“别解”分为固定的别解和临时性的别解用法两大类。而狭义的别解专指后者。文章从语言内部机制、心理学、认知修辞学等方面 ,对汉语流行词语别解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两组与“性”有关的新词进行解释和说明,并分析两组新词之间的差异,探讨它们得以产生的社会以及语言自身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裸”族词语的语义演变——基于原型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从原型理论的角度来论述"裸"族词语的原型效应,分析其演变形式并揭示其演变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3.
Pienemann“可教性假设”认为 ,外语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受心理语言学处理能力的限制 ,即在某一级上处理语言结构的能力取决于已能够处理其前面一级的语言结构。也就是说 ,他们必须在前面习得的基础上获得下一个级别的进步。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和途径 (包括口语设计制作 ,优选任务 ,以及混合问句等设计 ) ,通过 15 0名操汉语的成年学生对英语疑问句的习得来验证这一假说。本研究进一步叙述了语言习得的发展顺序与母语影响之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意义单位"必须从词汇层面转移到句法层面上去考虑,即"意义单位"不是静态的词汇性单位,而是动态的句法—语义单位。"意义单位"是语言使用中形成的惯例化语言构块,有如下三个特点:(1)按照已知的句法规则生成;(2)属于线性语法;(3)明显受到汉语节律的影响。汉语"意义单位"分十级,呈现为从"语素"到"核心句"的连续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汉语和日语的动词对比来分析它们在句子意义上的特征.日语动词由于有自动词和他动词的存在,它们在体现动词的"有意"和"无意"上分工明确.汉语是独立语,动词语意受大的语言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汉语动词的"有意"和"无意"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笔者认为汉语句子里面是以动词为中心,外围成分向内影响,最终决定动词的有意或者无意.而日语正好相反,是以动词的有意或者无意为中心,从内向外围成分影响,最终决定整个句子的有意或者无意.也即是说,汉语是大的语言环境意合后决定中心动词的意向性,日语是中心动词的意向性决定整个语言环境意合的意向性.  相似文献   

16.
论英汉颜色词文化信息的传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而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 ,语言在反映文化方面突出体现在词汇层面。颜色词是每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它们具有独特的语言功能和文化含义。文章从文化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的文化渊源 ,这一问题的研究 ,对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及翻译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河湟花儿"异彩纷呈的衬词运用是非常具有特点的。因此常有:"无‘花’不有衬,无衬不成‘花’"的提法。不难看出衬词在"河湟花儿"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衬字、衬词、衬句的应用体现了"河湟花儿"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语言特征也构成了"花儿"独特的艺术风格、手段和艺术特征。根据衬词在"河湟花儿"中的应用,可把它们分为虚衬字、词,句首呼唤性衬词衬腔,句中衬词,句尾衬词几类。  相似文献   

18.
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化的接触,就会产生有意或无意的“杂合”现象。赛珍珠的著作与译作都具有明显的“杂合”特征,其著译中的“杂合”,多数是其有意所为,目的是要让西方读者注意到世界上其他文化的存在、彰显中国语言文化特色,因此,“杂合”理论对于赛珍珠的著作与译作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赛珍珠著译的成功,对于我们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进一步做好文学批评及文学翻译等工作,都有较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词汇语义学的视点,结合古代训诂材料,辨析了“投”与“控”的词义特征。在对语证进行充分描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分词的语境同义与语言同义问题。辨析发现当今汉语词书“控”条下的“投”注和“跌落”义项只有司马注《庄子·逍遥游》的唯一例证,且先秦两汉古籍中尚未见到此“控”义的旁证。此“控”义是语境文义产生的孤证。孤证难立。由此推出“投”并非此“控”的确诂,因而“投”与“控”不是同义词。此“控”的确诂应为“引”。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的表现形式、结构形式和语言材料几个方面列举了汉语言的歧义现象,说明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不能无视语言的“局限性”和“包容性”同时存在的特点,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文章是有机统一体,是思想、思维、文化、审美在使用语言表情达意、构建和谐言语网络的产物。只有进入言语网络,“因文明道,因道悟文”,语文教学才有高效率。这是语言“局限性”和“包容性”给语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