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问题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主要特征的基础上 ,指出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并从创建龙头企业、建设市场体系、推进科技进步、完善运行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必须抓好的关键环节 ,为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与对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经验角度,提出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是实现产业化经营,并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结构调整、组织模式选择以及基层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职能转变,特别是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地制度创新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制度创新应兼容农业科技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制度创新与农业科技进步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农业制度创新可以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有效激励 ;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制度创新富有生命力的重要源泉。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我国农业制度创新必须将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作为重要的制度目标。在农业制度创新与安排中积极引入市场机制 ,加快建立和培育农村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市场规则和市场竞争及价格机制 ,发育农产品市场及各类要素市场 ,并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督与调控  相似文献   

4.
德庆县政府以推动农业标准化、农产品品牌化,完善农资配送体系,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等手段促进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基于服务型政府的功能定位,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予以资金扶助与科教资助等基本经验成为推动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5.
农业产业化主体的价值创新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阐明农业产业化主体价值创新丰富内涵的基础上 ,指出农业产业化主体价值创新是一种全新的产业发展理念 ,探讨了农业产业化主体价值创新与农业科技进步的关系 ;指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奠定了农业产业化主体价值创新的物质基础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主体价值创新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产物。数字平台赋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可为联合体各参与主体间合作搭建桥梁。基于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和博弈双方有限理性的假设,构建数字平台与托管主体演化博弈模型,引入政府激励因素,分析双方主体行为的演化轨迹,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验证,结果发现:适当的政府激励可以使博弈双方向理想的稳定结果收敛,政府激励额度显著影响博弈双方的行为演化。基于演化结果提出应发挥地方政府引领作用,完善政府激励机制,强化数字技术应用,完善合作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农业科技进步对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指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存在着供需不足、供需脱节等问题。提出应大胆引入市场机制 ,改革我国现行的农业科研与推广体制  相似文献   

8.
在介绍农业高新技术含义和内容的基础上 ,分析了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存在的供给不足、储备不够 ,科技体制不畅、推广体系不健全 ,发展不平衡 ,农户有效需求不足等主要问题 ;并就此提出了政府转变职能 ,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加快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构建优化农业高新技术创新体系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市场机制 ,走产业化道路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实践经验表明,政府的有效作为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定位的偏差性与行为的失效性,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发展.为此,必须从政府自身的职能出发,以"有效性"为标尺,全面规范政府行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分配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分配中 ,农户收益的偏低不仅不利于产业经营组织的稳定 ,而且严重挫伤农户投资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影响整个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农户收益偏低的原因是由于政府的过逾行为、龙头企业区域“割据”和农户势单力薄 ,因此充分的市场竞争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分配合理化的真正“推动力”,政府应恰当地引导、协调和干预 ,打破龙头企业的区域“割据”状态 ,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壮大农户实力  相似文献   

11.
政府作为农业现代宏观投入主体的必要性在于现代农业需要政府施以“反哺” ;作为微观投入主体的企业和农户投入乏力 ;农业现代化的投入不能完全凭借市场力量的调节。目前政府的投入主要应在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的建设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项目上。  相似文献   

12.
农业产业化适应我国广大农村的实际需要 ,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桥梁和纽带 ,是积极应对 WTO挑战的有力武器。加速推进中国农业产业化 ,需要采取加大对农业的投资 ,划零为整、扩大规模 ,“三农”协调、综合发展 ,科技创新 ,完善产业化机制 ,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以及保护生产环境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该文对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际市场开拓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番茄出口所占比重过大,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相对单一,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缺乏国际知名品牌等问题,并从企业营销和政府保障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实施差异化营销战略,分散国际市场开拓风险;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合作,以多种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加强同行业合作,提高国际市场话语权;强化番茄产业化成果,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相似文献   

14.
台商对福建农业投资与福建农业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析了闽台农业合作中台商对福建农业投资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增强福建农业台资引进与利用能力的路径选择:(1)进行制度创新,完善投资软硬环境;(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台资利用效率;(3)改善台商投资区域分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4)引导民间资金与台资对接,提高与台商合作的能力;(5)关注生物科技产业,搭建吸引与利用台资的高端平台;(6)强化农业合作实验区载体功能,扩大对台农业引资平台。  相似文献   

15.
信息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息农业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3S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使农业生产更加信息化。由于我国信息农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如农民的信息化意识薄弱,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信息农业成本过高,农业信息基础水平低,信息化程度低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目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从农业发展的方向看,智能化、精确化、数字化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存在着严重的农业问题。由于近代资本主义因素没能对传统农业实现有效渗透,农业发展受到落后的生产方式、碎片化的经营模式、扩大的自然经济的限制,无法完成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又进一步制约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推进,使工业资本积累困难,工业市场狭隘,甚至使工业利润向传统农业领域复归。面对严重的农业问题,民国政府没能采取合适的农业政策,导致农业问题日趋严重。回顾和分析这段历史对于解决当代农业问题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 1 997年开始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出现滞缓现象。本文针对引起这一变化的诸多原因 ,如农业投入不足、农产品价格水平下降、农民增收渠道减少、农产品结构调整不力、农民素质不高及负担过重等 ,提出了加大农业投入、加速农产品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科教兴农战略、重振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等近期综合措施。最后指出实现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关键还是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这是长远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要点及其实践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化本质是分工经济,核心是交易效率的提高,起点是农业专业化和一体化,运行机制是市场化,动力机制是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阶段性与无限性相互交融,拓展性与网络性同生共存、正反馈自我增进等基本特征;农业产业化国际经验表现为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体化组织形式多样,工商金融资本渗入农业,制度创新较为普遍等;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提出中国农业产业化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目前主要存在大规模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尚未建立起市场运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尚待完善等问题 ,应强化政府调控和服务功能 ,调整结构 ,合理规划 ,逐步形成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 ,强化品牌意识 ,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0.
《种子法》出台以后,市场机制成为调节我国种业供需平衡和稳定的重要方式。通过价格比较和生命周期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种业市场整合度较低,处于从投资整合阶段向产品经营阶段的过渡期,需要提高整合程度。在市场整合过程中,价格信息、运输条件、私人经济活动以及政府干预等共性因素和农业生产特点、农业经营利润水平、农产品商品率以及农产品交易市场等个性因素是影响我国种业市场整合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