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纵观艺术发生、发展和传播的历史,可以说一部艺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媒介演进史。但是传统的媒介理论和艺术理论对于作为媒介的艺术和艺术的媒介之维都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当下对此研究最深的当属媒介环境学派。艺术的媒介之维不仅是媒介环境学派长期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且是其传播研究的一条重要线索。从静态/本质的角度看,艺术媒介的讯息本质问题、环境与感知问题等是媒介环境学派探讨的重要议题;从动态/历史的视角看,媒介环境学派研究了媒介演进与艺术发展的辩证关系等问题。正是因其对于作为媒介的艺术的研究,才使其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媒介理论和艺术观念,进而形成了一种既区别于经验学派又有别于批判学派的艺术传播研究新范式。这种新的研究范式不但拓展了媒介研究和艺术研究的理论空间,而且丰富了人们对媒介的人文内涵与艺术的媒介本性的理解,对我们研究多媒体时代纷繁复杂的艺术传播现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艺术与媒介的互渗对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产生的影响引起了艺术批评家们的密切关注。他们纷纷从媒介视角评析艺术作品,由是媒介批评应运而生。艺术批评发生媒介转向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分析媒介与艺术并行而交结的漫长演变历程可知,媒介对艺术创作和传播有重要作用,艺术批评发生媒介转向有历史必然性;(二)从学理分析上可知,媒介批评转向有着理论依据;(三)几位艺术批评家们的媒介批评思想对此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人是天生的传播动物,也是最善于利用媒介的动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传播人。只不过,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阶级的分化,传播的权力与责任以及传播的权利与义务也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人垄断了传播权,另一部分人则被剥夺了传播权,日渐沦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受众。传播技术的发展为传播主体的全面回归创造了条件;而到了数字时代,每个人都有条件成为集传、受于一体的电子媒介人。电子媒介人的全面崛起,打破了过去那种大众传播媒介一统天下的传播格局,也使普通大众作为传播主体的意识开始觉醒。数字时代的电子媒介人不仅成为新的认识主体,也成为新的实践主体;不仅成为新的生产劳动实践主体,也成为新的社会交往实践主体和新的伦理实践主体。作为新的传播主体,以电子媒介人身份生存的社会公民的主体觉醒及其主体地位的回归,使传播素养的自觉提升成为每个人的人生课题;而要使数字环境下新的传播道德构建成为每一个传播主体的伦理自觉,就必须重视传育这一事关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4.
对艺术存在价值的追问可以是多维的。如果说"为人生而艺术"是艺术的人生价值维度,"为艺术而艺术"是艺术的美学价值维度,那么"为传播而艺术"则是艺术的社会价值维度。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艺术,旨在建构一种超越自律与他律、物质与精神二元对立的"艺术—传播"研究方法,从而为当前艺术研究的媒介转向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5.
文章着重探讨了艺术传播与新历史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艺术传播的过程也就是特定的文化、艺术的历史形成过程。而新历史主义也正是借用了艺术传播的一些论点和论据来完成自身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艺术的物质材料是艺术活动的基础,艺术的物质材料影响着艺术的创作,并且它的演变也直接影响了艺术技巧与艺术风格。科学技术、制作师、演奏者、艺术家都对艺术物质材料有影响。物质媒介材料的不同,构成的术门类和艺术风格也不同。艺术物质材料与艺术思想也影响着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7.
舞蹈艺术的传播,在舞台剧场、传统媒体、新媒体等情境中都有不同的呈现。从媒介融合情境视角下,探讨舞蹈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戏曲艺术是以传播的方式存在和繁衍的。戏曲以舞台演出形式所进行的传播与借助媒介的传播始终处于同一进程中,二者保持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约束关系:戏曲舞台演出传播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媒介传播的内容,媒介对戏曲的宣传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戏曲舞台演出传播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戏曲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9.
“公关人不应该为了艺术而艺术,不是只有大牌才是艺术,公关人要创造更多展现艺术机会的平台,透过线上、数字传播等方式,让更多的受众产生兴趣。创新、果敢、先锋,是新派公关人的代名词,其重点是整合,也就是说要善于把各种不同的需求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及其变迁与发展,不仅拓展了艺术实践的领域与层面,而且也为艺术研究视野的转换与艺术传播学科理论的创新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桃花扇》是我们民族的故事。《桃花扇》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因子。《桃花扇》传播着中国历史文化的信息,堪称是中国历史剧的典范。《桃花扇》还渗透着家国文化的因子。这种家国文化中的去国之悲也形成为浓重的文化心理,根植于国人的内心深处。《桃花扇》还打上消费文化的印记,传奇《桃花扇》记述的晚明的故事,同时记述晚明的时尚生活。《桃花扇》描述的是发生在南京的故事。《桃花扇》艺术是南京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和手机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以强大的声势涌入主流传播渠道,使得艺术传播单一地屈从传统大众传媒传播逻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艺术的生长或因现代传媒环境的变化呈现出分化发展的情况:依托传统大众传媒发展的艺术进一步精萃化,服务于企业品牌建设的倾向化创作促使艺术流派多元共生,基于个人自媒体的艺术精彩纷呈。在这个注意力主导的时代,以互动、社交、分享、小众化、大数据取胜的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促使艺术传播与价值影响发生诸多变化:艺术普及更为迅速广泛,大众审美空前提升;人人都是设计师,个性化订制大发展;艺术批评全球化,艺术品交易市场更加活跃;艺术文化产业大发展,基于艺术的自媒体“钱景”可期。自媒体传播在大大促进艺术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比如:传播内容的同质化问题严重,自媒体艺术传播面临发展瓶颈;超现实镜像问题依然在自媒体中存在,这对包括艺术在内的社会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极为不利;技术引发传播异化,并对艺术创作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南都学坛》2021,(1):15-21
影视、评书等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历史故事的传播与普及,起着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文化的发展,与中国历史上的不朽之作《史记》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有很多,如影视、歌舞、戏剧、评书、有声小说等,它们或选取《史记》中的故事,或以《史记》中故事背景为由头进行加工改造,或故事源头在《史记》,等等,将中国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给普通大众。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它们是相通相融的,要想传播得更为久远,需要高雅与通俗的结合。艺术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地域的变化增入新的内容与形式。当然,艺术传播历史与文化也并非尽善尽美,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如不以史实为基础随意篡改、没有与现实结合起来以及可读性不强等。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艺术的公共性表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艺术是以媒介审美的方式而存在的一种公共性社会文化事件。作为一种公共表意行为与新的文化范式,它与现实生活发生着多维度的公共性意向关系。具体而言,它所表征的公共性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基础生活的媒介化转型;主体形象的媒介身份建构;艺术政治学的媒介化命意。在总体意义上,新媒体艺术为当代社会生活与艺术实践确立了新的组织原则与意义秩序。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传播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不可避免。现代传播技术中的艺术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流艺术形式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化,艺术的大众化趋势,艺术价值在审美与功利之间难以寻找平衡点及艺术教化功能的弱化与强化等。  相似文献   

16.
《吕氏春秋》在信息传播思想方面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特点。该书对媒介功能已经有了初步认识,认为媒介制约着传播效果;主张要充分使用不同媒介,通过表情、手势、动作等与言语配合,从而增强传播效果;传播者掌握着传播的主动权,传播者的社会责任非常重大,必须以负责的态度从事传播;传播者必须考虑对象的接受能力,要讲究自然顺畅地达到传播目的;传播者的态度要老实,应使用朴素的语言,以使信息明白无误地被接收。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公关艺术是邓小平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公关艺术是丰富邓小平理论研究、提高干部领导艺术的需要。本文在探讨邓小平公关艺术与领导艺术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邓小平的公众关系艺术和信息传播艺术的两个方面的特征 ,提出了邓小平公关艺术是与其领导艺术一脉相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与艺术相关的技术可分为表达技术和传播技术,表达技术只影响艺术创作的特色,而传播技术则影响整个艺术生产的内在结构和总体方式.艺术史上三次艺术生产方式的变革都主要是由传播技术的进步引发的.艺术生产的产业化空前地提升了艺术生产力,但也导致了艺术不断物化的趋势.人的能动性除了体现为技术理性外,还体现为更高的反思理性,人有能力也有责任遏制艺术的物化趋势.这需要反对近代以来的各种技术决定论,需要发挥艺术家的先导作用,需要在理论上重申艺术的创造特质和人文根基.  相似文献   

19.
从媒介视角审视艺术的存在方式,也就是从艺术存在的现象出发,探讨艺术是如何存在的,进而思考艺术的意义价值的生成。艺术存在的媒介间性是立足于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来思考艺术的存在方式,是艺术研究的新视角。在整合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将媒介间性理解为艺术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关系。艺术存在的媒介间性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互为传播、互补增生、互渗互融、互竞共生等原则。  相似文献   

20.
科技传播──人类智慧的繁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传播是科技含量不断增长的信息刺激过程,表现为科学的推进形态。科技传播扩大了人类智慧的时空范围,不断繁衍,相继产生质变,最终被推向一个个新的高度。科技传播的持续不断和快速吸纳,是种种动力推动的结果。这些动力主要有科学家的执着追求和人类对科学谜宫的兴趣,人类改造世界的需要、特别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战争也对科技传播产生了推动作用。科技传播借助意识媒介、产品媒介和人体媒介,构成地域推移、空间跨跃、辩难互动及情报交易与窃取等四种模式。不同社会环境对科技传播具有不同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