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论《周易》对中国古代数学思维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周易>蕴含的思维特征和数学思想方法出发,论述了<周易>对中国古代数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一方面,<周易>对中国古代数学特殊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古代数学研究者习惯于从整体性和辩证性等角度来思考问题,使中国古代数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由于<周易>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及其神秘主义色彩,导引着中国古代数学走上了与西方传统数学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化中,竹棍蓍草的操作运演是《周易》与中国古代数学具有的共同特征。在人类文化的意义上,中国古代数学神秘性和数量性的解释功能为中西古代文化的比较研究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在中国文化理性发展的道路上,《周易》走过了辉煌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周易》是史"的重要观点。从"《周易》是史"的角度出发,可以解析《周易》与中国传统数学思想史的关系。《周易》虽然没有直接展示出某个数学定律、数学定理或经验公式等数学内容,但它彰显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却一直在中国传统数学中发挥作用。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等中国传统数学家们所取得的杰出数学成就,均显示出《周易》的影响。揭示《周易》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4.
《周易》象数思维影响了民族思维方式,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古代文学思想观念的演变和发展。天人合一、阴阳互动、通变致久等思想构成古代文论的哲学基础,而"言意之辨"、"意境说"等文学思想都和《周易》象数思维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周易》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境域式的思维方式,并进而从《周易》的真理观、境域的时间结构、境域背景推理、境域的缘引方式以及对后世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等方面对这种思维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摘 要:作为源头活水,《周易》充分彰显了中国哲学与文化和谐思维的特色。阴阳和谐思维是建构《易经》体系和《易传》解释系统的灵魂;它的形成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有密切的联系,是中国古代先民“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逐渐积淀成尚中求和的思维模式,对其后中国哲学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7.
《周易》是中国古代六经之首 ,内容涵盖广泛 ,也包括一些古代机械发明的宝贵记述。本文从研究这些机械发明的论述中探讨其涉及的基本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在《易学象数论》中,黄宗羲从经学立场出发,通过预设《周易》经传本有象数学的统一,对历史上形成的以解释《周易》经传与自拟为《周易》而造作的象数学作了系统的考辨。前者关乎《周易》经传象数学的真伪问题,后者则关乎象数学的正统与非正统问题。黄宗羲对象数学的考辨,已经超出了《周易》经传系统,是对象数学的一次系统清算。  相似文献   

9.
《周易》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具有独特魅力的文献,曾列为六经之首,内容极其丰富,对我国古代文化有深刻的影响.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表现出引人注目的活力.人们从数学、医学、天文、物理、信息科学、兵学、人体科学、遗传科学等许多方面,对《周易》与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关系作了广泛的探讨,追索它所包含的那种迷人的古代中国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10.
《尚书》的五行和《周易》的阴阳均抽象于具体事物本身而演化为整个宇宙间具有普遍联系的整体功能学说。在古代中国农耕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均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和构架,传统哲学中的整体模糊思维遂成为中医之主体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拟从认识论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整体模糊思维的关系及现代中医临床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所谓"文学数理批评",是指从"数理"角度对文学文本的研究。东西方古现代学者都有关于文学数理批评的实质性论述。中国古代文学数理批评包括"作品命意批评"、"编撰体式批评"、"框架结构批评"等八个方面。古代文学数理批评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古人把握、表现或再现世界与艺术接受的方式与特点,并注意借鉴吸纳现代哲学与文学研究各种有益的经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全部)文学数理批评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数学在许多方面不同于西方数学 ,与科学思维特征相背离 ,无法成为近代科学的思维和表达工具 ,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没能走出工匠传统而致终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严复具有自觉的哲学意识,他所认定的中国哲学的经典是《周易》、《老子》、《庄子》。严复十分重视《周易》,尽管没有像对待《老子》、《庄子》那样进行点评,他对《周易》的诠释围绕着哲学思想展开,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前人以宗教言《周易》的局面;严复对《周易》的解读是其国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富有开创性。  相似文献   

14.
对于《山海经》的研究,已经有了两千余年的历史。在众多的研究者当中,叶舒宪先生立足于文化人类学大视野,运用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山海经》进行了知识考古性的思想发掘与现代性的意义诠释,为《山海经》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相似文献   

15.
《周易》的卦爻系统及其基本特征体现在它的卦爻结构要素上:其中的爻,包括阴爻、阳爻、爻位、爻象;其中的卦,包括卦名、卦体、卦象、卦德、卦辞、卦序、卦时、卦位、卦数。系统科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均表明《周易》是世界最早的系统科学著作;《周易》的本质是科学。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界论述地域文化(文学),大多引进西方相关理论为鉴借,忽略了华夏地域之独特性,未能注意发掘中国地域文化(文学)相关理论的内蕴,因而论述时多有扞格未通之处。《周易》《尚书》《汉书·地理志》等注重于华夏南北东西地域之土性民情之共通性与独特性,颇有地域文化相关理论的表述。王国维、刘师培等学者有关地域文化研究的理论思考,既继承传统,亦有比较大的发展,是近代理论思考现代转型的萌芽。而刘勰《文心雕龙》对地域文化(文学)的理论思考,能从哲学层面作深入思考,又能根据特定的地域,论述所赋予文学家的血气心知之性之异,虚实辩证,自成系统,深化了传统地域文化的理论,丰富而深刻,其理论创意思辨承上启下,实具开拓之功。  相似文献   

17.
为复原传统数学的整体结构及其与传统文化其他方面的天然联系,须从"古数复原"的视角研究明末清初数学史。中西数学会通导致了传统外算复兴,与外算复兴相伴随的,是人们价值观念上内算与外算的易位。内算、外算易位导致中国传统宇宙观的变换与儒家伦理遭受威胁,进而引起了传统数学所描述的"理"的变化,并进一步引起传统数学在儒学体系中地位的"嬗变"。由于中国人对理、器的不同态度,以及公共话语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的形成,这些会通结果在人们的话语空间中呈现的程度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晚清数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数学的发展主要是由技术进步的派生需求引导的,数学发展的目标与中体西用的要求之间存在冲突,这种矛盾最终导致中国数学的全盘西化。西学东渐改变了中算知识的结构却未能改变知识价值的结构,数学会通的效率受到考核技术的制约,考核技术的水平受到中体西用的制约。数学概念的进化因而受到阻碍,会通工作陷入效益递减的境地,最终导致中算被完全取代。  相似文献   

19.
《山海经·荒经》为中国文学中“荒远怪异”意象和“荒诞无稽”观念提供了“政治地理”的原型。时间的“古”和空间的“远”是对“荒”的想象之条件。在儒家正统意识控制下 ,文化代码系统专用“荒”、“怪”、“异”之类象征边缘性和异端性的语汇来为“王化之外”的空间和事物命名。而与“中心”和秩序相对立的“荒”的理念也为一切反叛和挑战正统价值的言论找到立足点。贾宝玉来自“大荒山” ,庄子、曹雪芹等标举“荒唐言” ,皆为其例。  相似文献   

20.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由感性的具体上升到理性的抽象,再从理性的抽象到理性的具体的再现,即马克思所说的两条道路。如果认识事物仅仅停留在第一阶段,则会导致对事物认识的不深刻,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也就不能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例如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尽管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性和实用性,但缺乏对认识事物的进一步抽象,因而不能达到对于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把握;同样如果仅仅强调第二阶段,而忽略感性的基础,则认识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古希腊的数学传统正印证了这点。近代数学尤其自数学分析的出现以来,之所以枝繁叶茂究其因正是遵循了马克思的认识论,即两条道路的完美结合。从——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所印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人类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