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锡伯族西迁改写和创造了锡伯族的历史,对锡伯族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迁的壮举不仅锻炼了锡伯族坚忍不拔的民族气质,也给锡伯族的历史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而西北边陲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族环境又使西迁新疆的锡伯族不仅保存了本民族的文化遗产,还在与兄弟民族的交往、交流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因子,对本民族的文化作出了贡献。本文拟就锡伯族西迁对锡伯族文化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四一八” 节,是锡伯族土生土长的重大节日,“四一八” 意识在他们的全民中扎根很深.我在童年时代就年年参加这个节日,知道这是祭祀奥莫希玛玛(子孙娘娘)的日子.可现在,有关的介绍文字,都把它称为“西迁节”,把它的由来完全归结到锡伯族西迁的这一历史事件上.我认为,这个定论有以偏概全之象,把它产生的年代定死在1764年,抵消了它与锡伯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八日(农历四月十八日),我们哥俩有幸参加了市民委召开的“哈市锡伯族首届“四、一八”西迁纪念日座谈会”,会中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同时也深深地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增强了各民族大团结的情感。 锡伯族西迁至今已二百二十余年,它是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历史长河中一股小小的细流,但是,它在锡伯族的民族史和清史研究中,确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弄清这一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4.
悲壮的颂歌 不朽的史诗──读锡伯族诗歌《西迁之歌》关丽萍在各民族众多的史诗当中,有颗璀璨夺目的新星—锡伯族史诗《西迁之歌》,大放异彩,不仅锡伯族人民家喻户晓,传抄吟颂,也随着该诗歌作品公开发表,而为世人所注目和喜爱。全诗五百行,可分为《别了,故乡》、...  相似文献   

5.
2004年6月5日,由沈阳市民委和辽宁省民族研究所共同组织的“全国少数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的4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着少数民族的爱国主义主题展开了讨论。沈阳市委、市民委有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对于锡伯族西迁的原因,史界有着不同的猜测和说法。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员安振泰从历史描述和文献句稽两方面,以翔实的史料指出:锡伯族西迁是伟大的爱国之举而非“分而治之”之说,锡伯族人应该对祖先的西迁表示自豪。研讨会上,辽宁省民族研究所的何晓芳研究员认为:恰逢锡伯族西迁240周年…  相似文献   

6.
对于锡伯族的人口问题,历来是研究锡伯族历史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锡伯先民大黄头室韦追随耶律大石西迁的探讨,进一步理清锡伯族发展史上的人口流失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的社会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锡伯族作为我国民族中的一份子,其民间的西迁节更是美好的象征,历年的沈阳锡伯族都会开展西迁节民俗文化活动,真真切切地起到了传承我国民俗文化的目的,于此同时,沈阳政府对此的关注度也非常高。而沈阳作为锡伯族的重要据点,无论是新疆维吾尔族还是其他民族,都开始载歌载舞起来,在数名锡伯族青年悲壮音乐的衬托下,重现了壮观的西迁情景。对此,笔者简要从沈阳锡伯族西迁节民族文化传承角度来分析了艺术活动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8.
以骁勇膘悍、聪慧勤劳著称的锡伯族,全国共有10万多人。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外,其余分布在辽宁省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等地。农历4月18日,是锡伯族西迁的纪念日,也称“怀祖节”、“西迁节”、“怀亲节”。这个节日的形成,有一段悲壮、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四月十八日,一千名锡伯族官兵和他们的四千多名眷属,齐集盛京(今沈阳)小西边门的锡伯家庙——太平寺前举行祭礼。他们将从这里出发,奉旨到新疆去长期戍边。锡伯族是鲜卑人的后裔,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清初和康熙年间,统治者深感兵力不足,曾将勇敢善战的锡伯族人先后编入蒙古八旗和满洲八旗,南迁齐齐哈尔、吉林、伯都纳(扶余)和北京、盛京等地驻防。这次乾隆允准伊犁将军的奏请,抽调他们去新疆加强防务,是锡伯族人历史上有名的西迁。这一千名锡伯官兵,分别来自辽河流域的辽  相似文献   

10.
锡伯族是靺鞨七部之一拂涅部拂河系三部之一的术不姑部落锡氏族后裔,起源于东流松花江下游支流汤旺河上、中游岔水地方;西迁洮儿河支流归流河上形成部落,再西迁伊犁河上,在守卫祖国边疆的斗争岁月里发展成为民族.  相似文献   

11.
历时两年的《柯尔克孜族》油画创作给我带来了一些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思考,将壁画的仪式感、装饰性融入油画创作,将传统造型基础与现代性相结合,对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的一些反思,关于如何找到、找准最佳的表现柯尔克孜族人民幸福祥和生活的创作形式、表现方式的一些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2.
谢珍瑜 《民族论坛》2004,(11):34-36
湖南美术出版社画家彭本人和著名运动员郎平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彭本人与“铁榔头”十多年的友谊缘自一幅名画《中国姑娘》。10多年前,画家彭本人和几位艺术家呕心沥血创作的陶瓷壁画《中国姑娘》,曾随着全国媒体的争相报道而蜚声艺坛内外。这幅占地面积104平方米、长36米、宽4米的巨型壁画,构图新颖巧妙,色彩丰富、晶莹,人物鲜活、饱满,在中国陶瓷壁画史上绝无仅有,堪称一绝。本人是湖南省桂阳县人,父母皆为农民,是一个典型的“乡里伢子”。湖南师大美术系毕业后,他深入湘南山区生活13年,创作的《雾漫竹乡路》、《瑶山秋月》…  相似文献   

13.
在青藏高原各大藏区的僧俗群众中,在当地美术界,人们纷纷传扬着一件新奇的事:一百五十多位优秀的藏族和土族民间画家正集合在青海“热贡艺术”的故乡同仁县,绘制一幅宽2.5米,长五百多米,题为《藏族文化热贡艺术彩绘大观》(以下简称《大观》)的巨幅唐卡。 “唐卡”包括壁画和卷轴画,是藏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只是供  相似文献   

14.
锡伯族是黑龙江省世居的古老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锡伯族学校教育便是从黑龙江开始的.文章以时间为脉络,概括叙述了将黑龙江省锡伯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及其每个历史时期的特点.重点叙述了黑龙江省唯一的锡伯族学校--双城市农丰满族锡伯族中心校的锡伯族文化教育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妙因寺万岁殿外回廊壁画是明初重要的藏汉佛教美术遗存.以往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东、西壁佛传壁画内容及风格源流的探讨方面,尚未对北壁东段《一百本生传》壁画的内容做出完整准确的辨识,同时也很少探讨其画风和画稿来源等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藏汉文献和目前所发现14世纪在西藏(尤其是卫藏)地区流行的相同题材唐卡画作,对此进行探讨.经比较分析,笔者认为该铺壁画在全画的整体构图和具体各个佛本生故事画面的图式特征方面明显受到了这些唐卡画作的影响,并由此认为,该铺壁画的画稿应是从西藏带来.从该铺壁画所呈现出与东、西壁汉传佛传壁画相一致的技法特征来看,该铺壁画应为一组同时也绘制了东、西壁壁画的汉地画家所绘.  相似文献   

16.
当增扎西 《中国藏学》2023,(5):11-20+211-212
钦·索南本是西藏绘画史上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在夏鲁寺佛殿内绘制的7铺壁画被誉为具有尼泊尔风格的典范之作,7铺壁画均署有钦·索南本的名字,因此他也是在作品上留名的为数不多的古代藏族画家之一。文章以《钦氏诸格西历史》和《钦·南喀扎传记》两部藏文历史文献为材料,对夏鲁寺元代壁画作者钦·索南本家族、居住地以及画家身份等问题进行了考证。钦·索南本出生在古老的钦氏家族,在邦国时期钦氏是工布地方的首领,因平民起义迁徙到雅隆;吐蕃时期钦氏与王室联姻成为吐蕃豪门贵族,为“三大外戚家族”之一,显赫一时;吐蕃政权灭亡后,钦·相布拉迁徙至后藏年堆达策地方。此后钦氏致力于佛学和讲传《阿毗达摩俱舍论》,成为年楚河流域六大书香门第之一,家族中涌现出了钦·南喀扎等多位著名学者,钦·索南本或是钦·南喀扎的弟弟。  相似文献   

17.
汉墓壁画兴起于西汉中期,流行于东汉。它顺应我国古代传统丧葬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出现,也因其在墓室中的广泛应用而成为了浓缩两汉社会生活、民俗文化以及政治思想的历史见证。汉墓壁画对中国绘画史具有以下三方面突破性的贡献:首先,汉墓壁画实现了中国早期绘画创作法式的突破;其次,汉墓壁画实现了中国早期绘画创作题材的突破;另外,汉墓壁画实现了中国早期绘画颜料使用的突破。汉墓壁画开辟了中国绘画之美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锡伯族是我国北方不断迁徙的少数民族之一,四次历史大迁徙不仅是改写民族历史的壮举,更伴随着锡伯族文化的迁移和改变.200多年后的今天,迁徙的锡伯族与留守东北的锡伯族繁衍发展,形成了"和而不同"的锡伯族文化.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思考、探讨"四次迁徙"对锡伯族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九色鹿》是由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20世纪80年代的本土动画电影。敦煌壁画故事较为丰富,为动画创作者们提供了较多的素材,此片采用了敦煌壁画的形式,具有强烈的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风格。本文以《九色鹿》这部动画的风格作为切入点,从创作背景、传统元素、宗教神话影响等不同的角度剖析敦煌壁画对这部动画影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清初锡伯族居住区域及与相邻民族的关系吴元丰锡伯族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历史上,锡伯族的居住区域发生了数次较大的变化,伴随着居住区域的变化,其相邻民族也有变化。因此,锡伯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居住区域及其与相邻民族的关系,就成为锡伯族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