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刊登卓炯同志《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以下简称《再认识》>一文认为,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活劳动仍要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资本主义有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当然也有剩余价值。作者说,这不是拘泥于马克思的“某些字句”,而是“解放”思想。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很不妥当的,值得商榷。一、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是阶级对立社会的经济范畴马克思首先科学地发现和创立,把雇佣工人的活劳动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他说:“工人在劳动过程的一段时间内,只是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说,只是生产他必需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所创立的剩余价值范畴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而不是永恒范畴。卓炯同志却认为剩余价值是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而且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剩余价值。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一)不能认为剩余价值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因而剩余劳动的物化就是剩余价值,并说成这是马克思的观点。我认为卓炯同志对马克思下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说:“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资本论》第一卷第243~244页)马克思在这里确切地说明了剩余价值的实质,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并且指出使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区别开来的,不是有没有剩余劳动,生不生产剩余价值,而是占有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的形式。剩余劳动及剩余价值是阶级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条件,没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4.
对剩余价值范畴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建华  刘晔 《中州学刊》2003,23(6):35-37
剩余价值的秘密是马克思发现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是把它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经济范畴论述的。然而 ,社会发展的事实告诉人们 ,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共有范畴。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 ,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非劳动生产要素所有者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否存在剩余价值范畴?这是学术界正在讨论的一个理论问题。一些同志认为,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剩余价值作为剩余劳动的物化形态,伴同剩余劳动的产生而产生,随同剩余劳动的存在而存在”。(《学术研究》1981年第四期第75页)另一些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剩余价值这个经济范畴。“剩余价值范畴是以劳动力变成商品为前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既然是资本主义的特有,而剩余价值就应毫无疑问也是资本主义的特有”。(同上,第76页)我认为,否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存  相似文献   

6.
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的 m 是以剩余价值命名的,社会主义商品价值中的 m 应采用什么范畴来命名呢?一种意见认为,剩余价值即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商品经济共有的经济范畴;剩余价值是社会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因此,社会主义商品价值中的 m 也可称为剩余价值。一种意见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不存在适用于商品经济的剩余价值一般;把剩余价值范畴应用到社会主义经济中来,在理论上根据不足,在实践上是有害的。本文赞成后一种意见。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用的一个专有名词,也是资本主义剥削特有的形式,从而把剩余价值纳入了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赋予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属性和剥削的本质,进而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存在,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思想认识的混乱.本文试根据对马克思<资本论>中有关论述的理解,理性地思考剩余价值这一范畴.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发展,阶级对立加剧和工人运动高涨的情况,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分析这一矛盾发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运动及其阶级斗争的规律是不以  相似文献   

9.
童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区别,不在商品经济上面,也不在计划经济上面。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的,奴隶社会是奴隶制度,被剥削的是剩余劳动;封建社会是徭役制度,被剥削的是剩余产品;资本主义社会是雇佣劳动制度,被剥削的  相似文献   

10.
道德,在阶级社会中是否具有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科学同资产阶级伦理学的一个根本分歧。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科学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具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伦理学认为,道德总是超然的,在阶级社会中道德也不具有阶级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科学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的理论根据。在阶级社会里,最基本的影响全部社会生活的社会存在,就是阶级的对立。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存在,不能不决定着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道德,也就不能不具有阶级性。所以,恩格斯在明确地指出“所有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之后,就更着重地指出:“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甚至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对立已被遗忘了(请特别注意这句话!——引者)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之上的、真正人类的道德方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曾经设想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关系,采取社会所有制形式。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谈到的这种所有制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单一的社会所有制,按劳分配,没有商品货币关系,消灭了剥削和阶级。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对社会所有制的基本点也作了论述。他们所论证的社会所有制关系,是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资本主义化为前提条件的。在这个基础上所建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成熟的或者叫做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目前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没有一个具备了这样成熟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卓炯同志《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一文发表后,引起国内学术界广泛注意,并再次就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剩余劳动、特别是否存在剩余价值问题,展开了讨论。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大多数同志的意见是肯定的。但社会主义剩余劳动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或者说,社会主义是否还存在剩余价值?看法却很不一致。  相似文献   

13.
邱飒爽  涂金坤 《河北学刊》2008,28(3):133-136
根据《资本论》的剩余价值论,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首先要消灭资本主义只能由生产资料资本的所有者占有剩余价值的剥削制度,实行劳动者凭借自己的劳动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在扣除各项必要税费后,能按其对生产总资本投入的比例份额占有剩余劳动成果;其次要逐步消灭社会主义还存在的因劳动者的劳动力资本的大小不同和拥有的生产资本的多少不同而获取的剩余劳动成果差别悬殊这一"按资分配"的剥削残余。剩余价值论不仅揭示了剥削的秘密,而且指引了如何消灭剥削的方向,这是《资本论》的剩余价值论在当代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揭幕典礼上说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功绩,在于他们用科学的分析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必然过渡到不再有人剥削人现象的共产主义。”马、恩不仅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而且对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伟大的设想。他们认为,未来的社会将是在生产高度社会化的物质生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差别,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和支配全部生产资料的自由人  相似文献   

15.
拉康认为,欲望堆积到一定程度,就造成欲望的剩余,也就是剩余欲望,剩余欲望给主体带来剩余快感.在消费社会,资本家通过刺激主体的消费欲望,让主体获取剩余快感,在主体获取剩余快感的时候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工人的剩余劳动带来剩余价值.因此,在拉康的剩余快感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条件下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是万富之源,也是万恶之源。由资本剥削所产生的严重人道灾难,早在马克思理论诞生之前就已存在,且延续至今。我们反思并重释马克思剥削理论丝毫不会改变这一历史事实。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缺陷,是把资本剥削视为资本私有制、雇佣劳动及市场经济的本质产物,把资本家的正当盈利也归于剥削范畴。本文修正了马克思的理论,指出资本剥削是市场经济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并重新阐述和界定了绝对、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其目的是建立新的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以便更彻底地消除资本剥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剥削范畴有着严格的经济社会条件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中国来说 ,其社会经济历史背景已经远远地超越了马克思论述剥削范畴的经济社会条件 ,使马克思剥削范畴获得了现代形式 :剥削实体———剩余劳动由马克思时代的资本家独占转化为当代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共同分享。  相似文献   

18.
承认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规范性政治哲学的当代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马克思对阶级利益与经济基础的强调,一般认为马克思哲学与承认理论是相对立的。通过梳理“主奴辩证法”与异化劳动,交换价值与承认关系的物象化,以及阶级斗争与“为承认而斗争”之间的关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承认是马克思劳动异化批判与交往异化(即物化)批判的规范性标准;马克思通过坚持无产阶级的利益,坚持以阶级斗争的方式来解决异化或物化问题,这是由于现代社会建立在“物的依赖”基础上,承认就必然表现为生产资料占有、物质利益分配等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这一目的的实现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有必要进行充分地研究。 一、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存在商品生产的。马克思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是在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两个概念都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但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资本主义、预见社会主义时,始终把社会是否和谐发展作为两个社会形态之间的根本区别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由于资本运动作用的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金钱关系,阶级对立日益明显,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决定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矛盾只能在特定条件下一时有所缓和,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