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红楼梦》大观园蕴含的儒释道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园林哲学意蕴非常深厚,《红楼梦》大观园的设计和营建就深受中国传统儒释道哲学的影响。儒家思想影响了大观园修建的目的和意义;禅宗思想影响了大观园的微观设计;大观园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最大,注重师法自然,妙造自然。  相似文献   

2.
也论“权妃被毒杀的真相”赵熙天罗庆四先生在《历史大观园》1990年第6期上发表的《权妃被毒杀案的真相》一文中,就《历史大观园》1989年第3期上刘法绥先生发表的《明成祖诛戮后宫》一文的一些观点。阐明了自己的不同见解:1.权妃未曾被封为贵妃,只称为显仁...  相似文献   

3.
列宁的因果性学说以及余应时对《红楼梦》两个世界的划分,无疑是解读《红楼梦》悲剧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最佳切点。根据自然与社会的因果性以及因果制约、互变原理,大观园理想世界的诞生有其原因,它诞生后又变成影响大观园内外世界的一种新的因素,但由于大观园理想世界中新的生命、新的思想和新的力量既脆弱,又不自觉,尚未形成合力,故最终本能冲决封建道统结构的质变线而归于失败,从而酿成大观园理想世界的毁灭,这也就是《红楼梦》悲剧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4.
仇昉 《南都学坛》2006,26(6):46-48
大观园作为《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晚清受到了高度推崇,出现了大量摹仿大观园叙事的现象。以前期狭邪小说中的园林书写为例,可以看出其有意拟仿大观园的同时,更着意于辨析两种园林叙事之间的差异。从创作心理动机、创作目的、创作的文化意义来说,狭邪小说中的园林叙事均具有特定的文学与文化价值:就文学创作角度而言,它是作家们自伤怀抱、麻痹自我的形象表达,表现出对于往昔士大夫传统优越身份与地位的追忆与向往;从文化意义上来看,则是处于新旧转型之际的传统文人焦灼无奈、彷徨无依的心灵剪影。  相似文献   

5.
大观园,以它“永久的魅力”,吸引着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与生活在其中的人物一样,成为千古不朽的艺术形象。但这并非大观园“光明”之所在。 大观园是元妃的省亲别墅,“天上人间诸景备”,建筑设计精奇妙美,莫说刘姥姥进园,眼花缭乱,连贾政等人“都迷了旧路”,元春也“叹息奢华过费”。但这更不能说明大观园之“光明”。 人们往往把大观园与贾府等同,诚然,大观园的豪华富丽景象,是贾府“烈  相似文献   

6.
贾府大观园的修建,是封建贵族地主阶级残酷榨取农民血汗的一个铁证。虽然他们在大观园的大门上高悬着“体仁沐德”的横匾,也丝毫掩盖不了他们吃人的本质。贾府是天天摆席,夜夜设宴,每逢红白喜事,更是挥霍无度。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后,仅仅为贾贵妃回来省亲一次(只是正月十五日一个晚间),就驱使各行匠役,大兴土木,用了近一年的功夫,修建了这座方圆三里半的省亲别墅——大观园。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里存在着大观园以外、大观园以及太虚幻境三个世界。这三个世界的基本特征分别是淫、情与空。这三个世界的存在与相互纠缠的种种表现暗示着贾宝玉由三个不同层面构成,表现出他在女性态度上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同时也最终反映了《红楼梦》女性意识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大观园同伊甸园和桃花源“形似”而“神异”。它是贾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也是真、美、善和假、丑、恶的统一体。作者“创造”一个大观园并通过对大观园兴衰的描写,旨在告诉人们,世界本无桃花源,委婉地批判陶渊明的“遁世思想”,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构筑了大观园这座理想化的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样板,同时交代了大观园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在赖家花园的启示下,贾探春对大观园的园林经营管理实行大胆改革,摸索出承包责任制这一科学管理方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园林生物、土地、水等资源的生产能力,开发园林产品的经济价值,不仅节省了园林在修葺、养护、改善等方面的开支,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达到了到以园养园目的,而且使园林成为家庭创收的一个来源,家庭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大观园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揭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经营管理的一些共同特点,对当前我国的园林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丫环袭人、晴雯、紫鹃这三个人物中,袭人有一般意义上忠心耿耿的一面,但在忠心之中又包含自私、冷酷和虚伪的因素。晴雯则热情、泼辣、爽直,最后只有在抗争中死去。紫鹃天真无邪、光明磊落、侠骨柔肠,在宝黛爱情的发展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这三个女奴形象反映了大观园中众多女性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1.
大观园虽然是小说《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生活的场景,但却是以南北园林和皇家园林的素材为基础,精心创造出来的艺术园林,显现了强烈的环境意识,展示了精妙的造园艺术,突出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大观园不仅体现了中国园林的特点,而且具有浓厚的文化旨意。  相似文献   

12.
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中描绘的大观园为我国古典园林的杰作,其规划布局井然有序,曲折幽深,意境深远,富有诗情画意和时空变化,是山水园林设计的一个典范,值得园林界参考学习。文章试图从园林艺术的角度,以一条完整的空间序列来系统地描绘和展示大观园的整个物镜布局及时空转换特点,归纳总结其园林艺术特色,从中可以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以期对现代园林设计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王万岭 《南都学坛》2004,24(2):42-46
“大观园试才”是贾宝玉第一次在包括贾政在内的公众面前展示自己才情 ,长期以来 ,这次试才常被误解为作者要借此机会展现宝玉的文学才能 ,其实“大观园试才”运用了三组对照关系刻画贾宝玉的思想性格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曹雪芹人才观的客观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14.
晴雯在大观园里是公认的最俏丽的丫头,也是曹雪芹所塑造的奴婢群体中最少奴颜媚骨、最不乖觉或说最不守本分的女奴.但在贾宝玉心目中,她却是怡红院中最可信赖的"第一等人".晴雯的屈枉被逐与惨死,是宝玉心中难以释怀的伤痛,为哀悼她而作的<芙蓉诔>,则寄托着贾宝玉对她的深深地哀思与赞美,更抒发着对摧毁这一美丽生命的横暴之手的愤慨和谴责.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文学解读的一种新的视角,生态美学批评试图以"绿色"语言观分析文本内的自然世界。基于这一理论视野,对《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进行新的读解:其景观布设多是取法自然,力求与人文景观的建造相匹配;同时,大观园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态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16.
香港旅法女作家黎翠华的散文,在海外华文散文中独具一格。她善于描画,往往几笔传神。在她笔下,恣肆大气而又精细独到的敷陈刻画,正显示了作家对世间万物的深深有情。她以纤美的文采、细节的铺排为经,以细致的心理穿插为纬,在飘飘扬扬的微尘满天中画出浮世图像--喜怒哀乐、悲怨情仇、生老病死、人事代谢,并坚持自己的生命感受,真诚的加以展现。她要在大千世界中砌出自己的大观园,为记忆里的一场盛世捕捉稍纵即逝的声色光影。在她的笔下,或者说,在她的生命里,现实就是传奇,写实已是魔幻。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通过现实世界、理想世界和神话世界亦即大观园、太虚幻境和大荒山三重世界的彼此交融,错乱其年代,虚拟其时空,实现小说的虚化,将一连串极具表意性的审美意象序列凝聚起来,又辐射开去,富有诗意地上演了《红楼梦》的三重悲剧。对这些具有浓郁的象征性、甚至神秘色彩的审美构体——水、石、花、花园及其一系列变体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三重悲剧世界。  相似文献   

18.
古典小说的结构偏重于时间的相续性 ,现代小说的结构则侧重于空间的广延性。《红楼梦》是古典小说 ,但在空间结构上却表现出现代小说的风范。宁荣两府处处声色货利人欲横流 ,可称之为“欲场”。大观园却不乏清纯本真相悦相爱 ,乃是一个“情场”,但是它处于“欲场”的包围和侵袭之中。不愿堕入“欲场”之中 ,惟一的选择就是逃往虚无 ,这是《红楼梦》叙事的宏观形态。大观园内部的空间差异 ,则呈现出人格象征的微观叙事形态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很多读者都把晴雯等的被撵归咎于袭人的告密。但在《红楼梦》中,袭人并不是唯一有条件告密的人,她也没有陷害晴雯等的主观动机。从原文中袭人作为"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二名的位次和"贤"字的定评来看,作者也没有把她当作一个告密者。宝玉挨打后袭人与王夫人的单独谈话,完全是就宝玉的前途而言的,与告密无关。至于晴雯、芳官、四儿的被逐,真正的元凶应该是大观园中的婆子们,袭人是清白的。  相似文献   

20.
神学美学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视角,首次用神学美学来解读美国作家凯特o肖邦的小说《觉醒》。大海和格蓝岛被看作是人类初始的伊甸园,小说展示了人类遭受魔鬼诱惑与拯救灵魂的内心挣扎。主人公探索过程就是一个心路回归的历程,也就是寻找伊甸园的过程,表达了回归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