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汉语一部分主谓结构可用“之”、“者”、“所”这三个不同的虚词以不同的方式偏正化,这些偏正化的结构可以用定语性质的指示代词“其”和结构助词“之”这两个鉴定字来确认.在语法意义上,主谓结构通过“之”、“者”、“所”偏正化了的结构意义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正确认识到古汉语虚词“之”、“者”、“所”使主谓结构偏正化的语法功能,对解决古汉语中与之相关的语法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讨论假设语气词“呵”的形成过程。假设助词“呵”是古汉语“可”演化的结果,在古汉语中“可”是助动词,后来经过长期发展演化为假设助词“呵”。在该虚化过程中,前景——背景意象图式和重新分析在演变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人称代词虽历经变化,却很少有人称代词既可以作第一人称代词,也可以作第二和第三人称代词的。本文就古汉语中“伊”字做第二和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进行统计,并分析了其演变过程,指出“伊”有作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及“伊”字作人称代词时的移情功能。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介词“之”的形成杨雅丽“之”在古汉语中是常用字。“之”可以表示动词、代词、结构助词,也可以表示介词。“之”记写动词,含“前往”、“到”之义。“之”记写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处所,多用作宾语或定语。“之”记写结构助词,可用于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相似文献   

5.
“历史要籍”是目前高校历史学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解决了历史学专业学生在把握和运用古籍史料方面特别是在解读古汉语方面出现的困难。但是“历史要籍”不等于“古代汉语”课.二者互有侧重.但在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方面相去甚远。“历史要籍”课程使历史学专业学生在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史籍源流、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之上,涵...  相似文献   

6.
1956年,杨伯峻先生在《文言语法》中提出了“定语后置”一说。此后,古汉语研究者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八十年代前后,“定语后置”做为古汉语的一种语言现象,基本定论。1979年,“定语后置”又被纳入中学语文教材。我们认为,一种语言现象从研究到结论,必须经过严密的,无懈可击的论证过程。而“定语后置”一说果真成立吗?笔者试图从两个方面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以求方家指正。一、关于表达重点问题刘瑞明同志在《从定语的意义和作用论古汉语后置定语可确立》(见1981年《中学语文教学》第二期。以下简称《可确立》一文中谈到:“居正…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一些古汉语教材将“衣”字带宾语或受副词修饰作谓语中心的用法视为“词类活用”的问题,文章引用了大量例证来说明“衣” 字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绝不是临时的、个别的现象,因此,“衣” 字在古汉语中应当是一个兼有名词和动词语法特点的兼类词。文章还分析了“衣” 字活用说产生的原因,提出严格界定活用与兼美的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实名”“虚名”的出现“文字””虚字”名称,现在一般认为出现于宋代(见郑奠麦梅翘《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4)。读唐代来华日人高僧弘法大师(774──835)撰《文镜秘府论》(王利器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发现其中已出现...  相似文献   

9.
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古汉语教材“通论”部分的编次应当以“音韵”起首,因为“音韵”是“文字”、“词汇”、“语法”等语言性内容及“古代文体”等文化性内容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王凡《读〈古汉语虚词〉》(载《中国语文》1983年第4期)在评述杨伯峻先生《古汉语虚词》关于“彼其”的解释时,提出了如下看法:“‘彼其、此其、是其、夫其’这类现象,实为古汉语中的同类近义词连用现象(即同属一个词类、意义相近的两个或几个词的连用),这种连用现象,成为古汉语复音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个看法实出于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该书上册“其”字条认为“彼其”(或作“彼己”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作文》2011,(4):25-25
古汉语中有“其臭如兰”,可见,“臭”在古代不单单指“难闻的气味”,它的语义范围要比现在广的多,可用来形容各种味道。巧的是,stink(发臭)在古英语中也是个中性词,用来形容“各种气味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2.
引 言 “所”字是个迷人的词。它跟“之”、“者”一样,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繁,对古汉语的句法变化立了大功。“所”字词组是一个司空见惯却又很难琢磨的句法结构。它源远流长,从最早的古文献《尚书》开始,直到近代都运用着它,并且频率很高。至今在书面语和知识分子口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里有个“所以”,现代汉语里也有个“所以”,初学古汉语的人,容易把古今两个“所以”混为一谈,那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古今两个“所以”有没有共同之处呢?这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下面这个句子:  相似文献   

14.
古代日本人在阅读古汉语文献时基本采取训读方式。时至今日,现代日本人已经难以继续古人的训读方式,因此采用了现代翻译。本文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中出现的相关例句为依据,从比较语言学的视角考察并分析多重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的“于”字的现代日译状况,以期从中探索出日本人对古汉语“于”字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语音总不断地演化,某种语言现象虽然消失了,但在消失的过程中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投影和折射,古壮字中的“古无轻唇音”遗迹,正是古汉语唇音分化前在古壮字中遗留下来的印记。从“古无轻唇音”在古壮字的投影和折射中,我们窥视到古汉语唇音分化前的历史状况,轻唇读如重唇音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有些古汉语著作在划分古汉语词类时,不设“助词”。全国电大教材《古代汉语》(郭锡良等编,北京出版社,1981年)也是如此。由于不设助词,有的著作称“之”为介词,郭等编《古代汉语》把“之”称作“连词”。古汉语中究竟有没有助词?不设助词是否行得通?这些问题姑且不论。就“之”是连词而论,带来的问题就不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有关文献记载的“蛮”字语义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古汉语“蛮”就是藏缅语“人”之记音。同时就“蛮”的文化现象进行考察,认为“南蛮蛇种”就是蛇龙图腾崇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海洋强国”战略实施途径,提出发展涉海高等教育、培养涉海外语人才应成为“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涉海ESP课程特点以及对广东海洋大学60名学习“海洋科技英语”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学习动机、学习方式、课程评价、学习成效四方面分析了涉海ESP课程教学现状,进而在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校外实践四方面提出了保障涉海ESP课程教学成效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释“披靡”与“辟易”─—联绵字分释举例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披靡”与“辟易”─—联绵字分释举例之一白平汉语中的联绵字,目前学术界都把它们看作是单纯词,凡是历史上人们对这些词语所作的不符合这一规定的解释,大都遭到了否定。例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在《古汉语通论》第三中谈道:“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连绵...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界流行“疾”轻“病”重之说,担此说不可信。本文从二词产生、形体结构、形体演变、词义演变、“疾”的同义词混用、“疾病”连用等角度着手,引用了大量文献例证进行分析,认为“疾”产生早于“病”,为各种轻重病的泛称,“病”的各义项均为困苦本义引申,而无轻重之别;二者区别是二者适用范围大小、内外病之别和词性之别及作动词时有无宾语之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