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冷战与两大阵营对峙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使战后国际战略格局出现新局面:欧洲列强势均力敌的传统均势格局已被打破,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苏联作为一个政治、军事强国在欧洲崛起,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极对立的新格局。 战后初期两极对立的格局渊源于雅尔塔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开始将心理战作为遏制所谓共产主义扩张的战略之一.在东西方对抗的背景下,西欧由于在地缘、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等方面与美国的密切关系,被美国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两届政府视为核心利益地带.但是,战后西欧经济的崩溃以及共产党力量的迅猛发展使得共产党在西欧上台执政的可能性大增.为了确立和维护西欧各国政府的亲美反共倾向,扶持西德,巩固大西洋联盟,最终将西欧纳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杜鲁门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先后制订了一系列针对西欧的心理战略计划.通过实施这些计划,美国成功地削弱了西欧的共产党力量,消除了西欧民众的反美情况,实现了稳定西欧、巩固西方阵营、维护美国战略利益的战略目标,从此西欧在国际重大事务上紧紧追随美国.  相似文献   

3.
“一边倒”是毛泽东在建国前夕对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立场的形象表达。本文拟重点考察毛泽东在制定“一边倒”外交政策过程中的国家利益考量,认为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和外交利益是“一边倒”外交政策形成过程中毛泽东所重点考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一边倒"是毛泽东在建国前夕对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立场的形象表达.本文拟重点考察毛泽东在制定"一边倒"外交政策过程中的国家利益考量,认为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和外交利益是"一边倒"外交政策形成过程中毛泽东所重点考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这种对峙的基本特征是: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双方以不促发战争为基准。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通常将美苏对峙的此种格局称为“冷战”格局。然而,1948年,柏林危机的发生却是两大阵营欲突破“冷战”的一次尝试。柏林危机是由苏联在柏林实行封锁引发的,如何处理和对待苏联的行为?怎样保证西方国家在柏林的战略利益?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处理,英美两国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此间,在联合和坚定西方盟国的政策和行为中,艾德礼工党政府以及外交大臣贝文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使美国在柏林危机中与英国合作一致。柏林危机中,艾德礼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此后美国和英国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勃兰特新东方政策浅析罗预二战结束后,由于美苏冷战,德国正式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欧洲亦从意识形态和军事上基本分裂为东欧、西欧两大集团,分别加入了以苏联为首和以美国为首的两大敌对阵营之中.在紧张、动荡不定的欧洲局势中,德国问题是战后东西方关系的一根...  相似文献   

7.
二战结束后 ,苏联领导人在对国际形势和国家利益的判断上陷入了俄罗斯外交传统的误区 ,把保持和扩大苏联境外的权益作为基本目标。这一选择影响了苏联在战后数十年的发展道路 ,使整个国家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以便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争夺和对抗。但苏联缺乏足够强大的经济基础 ,因此只能依靠强制的方式 ,把国家的全部资源优先用于发展军事力量以支撑其对外政策 ,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内部体制的僵化、社会发展的停滞、民族活力的减弱。综合国力不支最终还是使苏联在与美国的竞争中遭受挫折。  相似文献   

8.
赫鲁晓夫同志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作过这样一个精闢的论断:“高速度是现在为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经验所证实了的社会主义普遍规律性。” (一)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已经诞生四十多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东欧、东南欧和亚洲,出现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它们形成了一个与资本主义阵营根本对立的社会主义阵营,建立了一个十分发展的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无论从  相似文献   

9.
1950年10月,中国出兵朝鲜,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作出出兵援朝决策的依据,一为保卫中国安全,一为履行国际义务,但主要是为了捍卫国际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打击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势力。国为抗美援朝战争是当时社会主义阵营与帝国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较量;中国是按照社会主义阵营、首先是苏联和中国联合行动的要求出兵朝鲜的;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明确表示过,中国出兵援朝,主要是为了履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 6 0年代末 70年代初 ,亚太地区的权力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越南战争严重削弱了美国的国家力量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增强 ;日本重新崛起 ;苏联加紧扩展其影响力。美国如要继续保持其在该地区的强大影响力 ,必须进行战略的调整以适应亚太地区的实力关系 ,从而构筑以美国为首的新的区域秩序。而打开对华关系的大门 ,奠定了美国缓和战略调整的基础 :既可以体面地撤出越南 ,增加向日本施压的砝码 ,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力量 ,又增强了抵抗苏联的力量 ,从而可以继续主导亚太地区事务。亦即改善关系的核心问题必须从地区角度来看。联合中国抗衡苏联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但美国与苏联的敌意只是使美国在亚太所推行的新战略变得较为容易 ,使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在改变其孤立、遏制中国的失败政策时更为体面罢了  相似文献   

11.
二战结束在即,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之下,铃木内阁上台。在结束战争的方式上,日本寄希望于通过苏联从中斡旋达到体面的求和,以东乡茂德为首的主和派由此而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先是通过与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的接触表达日本政府意欲通过苏联调停的意向,后又有意派遣特使赴苏联代表天皇和苏联谈判,准备以大幅度领土利益上的舍却为代价,换取苏联的居间中立,不参加对日作战。苏联早在雅尔塔会议时期间,已经得到罗斯福若干承诺,并答应美英两国欧洲战事结束后将在远东战场上对日作战。最终,8月8日苏联对日的一纸宣战书,使日本对其寄予的希望成为泡影。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世界格局发生了真正具有全球意义的三次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国际关系史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雅尔塔格局;至20世纪末,以苏联解体宣告了两极世界格局的瓦解,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和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1946年至1948年联合国制定《世界人权宣言》的过程中,美国与苏联及其他一些国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两种人权思想进行了交锋。经过联合国大多数国家的斗争,联合国制定了一个不仅包括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而且包括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人权宣言。由于美国的有关人权法律缺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权利规定以及美国存在着人权问题,在《世界人权宣言》通过后,美国曾公开拒绝执行《世界人权宣言》。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国际战略.它的形成既与二战后的国际格局密切相关,又是中共与美、苏关系演变的必然结局.在这一国际战略下,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主张达到了高度统一,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得到了很好的维护和有力的援助,从而巩固了新生政权.  相似文献   

15.
和平队与美国对第三世界外交的软实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平队是美国政府应对苏联挑战的重要举措之一.肯尼迪建立和平队的初衷就是要利用美国在经济、技术和文化上的整体优势,同苏联争夺广大的中间地带,并通过和平队向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输出美国文化及价值观念,将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纳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所期待的轨道.显然,和平队在美国对外关系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美国政府对和平队的投资产生了预期的效果,基本上实现了成立和平队的目的.志愿者在受援国的工作,为受援国带来了一些现实的或长远的利益;加深了受援国特别是受援国的基层民众对美国的了解;而通过志愿者这一媒介,同样也增强了美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除了上述美国政府公开宣称的目标外,和平队作为美国对外关系的"软实力",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在向海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输出美国文化及价值观念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看点一:俄与西方博弈,“冷战”卷土重来? “冷战”时期是二次大战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原苏联为首的华约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阵营国家利益相互冲突,全方位对峙.2015年,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关系走向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话题. 就在2014年岁末,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了作为制定国家安全政策总依据的新版军事学说,北约仍被视为俄罗斯的头号威胁.  相似文献   

17.
在1946年至1948年联合国制定<世界人权宣言>的过程中,美国与苏联及其他一些国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两种人权思想进行了交锋.经过联合国大多数国家的斗争,联合国制定了一个不仅包括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而且包括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人权宣言.由于美国的有关人权法律缺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权利规定以及美国存在着人权问题,在<世界人权宣言>通过后,美国曾公开拒绝执行<世界人权宣言>.  相似文献   

18.
《中华魂》2007,(10)
来信刘书林老师:关于苏联解体的教训,现在社会上的说法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苏联解体不是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背离马克思主义、改变党的性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而导致的结果,而是苏联体制导致了丧权亡党,甚至说  相似文献   

19.
1990年柏林墙的倒塌,以及随后的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自二战结束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结果。但是,事实上,冷战之后的世界并非天下太平。在美苏争霸时期,欧美为争取同盟者,对控制世界能源命脉的伊斯兰世界分化瓦解,优客有加;对于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亦大力扶持。进入70年代后,欧美更是积极争取中国以便抗衡苏联。然而,一旦苏联这个主要敌人一倒,所有与这些同盟者的矛盾立即浮上台面。西方人突然发现,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在二战之后竟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先后跨入世界经济先进国家,而支持这一“东亚奇迹”的经…  相似文献   

20.
冷战肇始,杜鲁门政府就积极寻求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来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和渗透,心理战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杜鲁门政府将苏、中视为遏制的主要目标,同时对新中国周边国家展开争夺以构建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圈,泰国成为美国争夺东南亚的主要目标。为此,杜鲁门政府制定了心理战略和美国对泰国的政策目标,试图通过军事和经济援助、心理干预等手段将泰国纳入以美国为首的反共产主义阵营。艾森豪威尔上台后,继承了杜鲁门政府的心理战略和对泰国的政策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针对泰国的PSB D-23心理战计划。通过实施PSB D-23心理战计划,艾森豪威尔政府巩固了泰国的亲美政府,削弱了泰国国内的共产主义影响,构建了以泰国为核心的东南亚集体防御体系,最终将泰国纳入了西方阵营。考察冷战初期美国对泰国的心理战行动,可以管窥美国的心理战略、对泰国的政策目标和实施手段,揭示美国运用心理战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历史事实,从而推动国际冷战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