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书写形成了一种"他者的镜像",在"他者"——汉民族文化的参照下,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书写中呈现出异域风情化与历史化的取向。在创作的具体内容方面,异域风情化既是汉族作家作为"他者"的一种文化与审美的取向,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映照;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书写传达出的是一种"他者"的观感和态度,无疑影响到了作品与历史对话的广度与深度。在创作的姿态与自我意识方面,汉族作家多以旁观者的姿态书写少数民族,并显示了相当一部分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文化表述中内在的自我意识。作为他者的言说,汉族作家只有承认自己是他者,才能获得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立足点,客观地阐释他者认识到的异质文化。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随着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大批汉族移民尤其是军事移民落籍腾冲。在漫长的历史嬗变中,落籍腾冲的汉族移民通过修撰家谱、建盖宗祠等方式,在"土-客"之间的相对关系中,建构起了共同的历史记忆,强化了祖先认同和族群意识,汉族移民身份的记忆通过以祖先崇拜为特征的宗族文化得以保留和强化,以实现他们同内地汉族在祖源上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汉族移民的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的新疆汉族移民广泛发生的动因多种多样,可以分为官方组织的移民、出于政治目的的移民、自发性移民,以及其他形式如战争、商贸活动、宗教信仰及被掠夺和买卖而导致的移民等四大类型.汉族移民维护了祖国统一,巩固了边疆安全,促进了边疆开发,他们把先进文化传播到新疆地区,扩大了边疆和内地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明代在西北、西南边疆驻军戍守中,由于戍守边疆地区的军队数目庞大,给养便成了一个现实问题。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给养,明朝实行卫所制度。随着卫所的建立,内地汉族大量移居边疆,从而使汉文化以卫所为据点在边疆地区得以传播和发展,形成特有的屯寨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并存发展。  相似文献   

5.
许地山的早期作品大多以印度、东南亚等为背景,这不仅赋予了它们神秘奇特的异域情韵,更体现了作家独特的文化心理个性,也与他向往彼岸世界的宗教情怀达成了惊人的"同构"关系,使得许地山的艺术天赋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展示。  相似文献   

6.
文章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迪庆藏区的族群互动进行的民族志研究。迪庆藏区在地理、社会、文化上都具有边缘性的特点。在这样的边缘空间中,除了有讲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言的藏、傈僳、纳西、普米、彝、白、怒等民族之外,还有讲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语言的苗族和讲汉藏语系汉语的汉族等,族群通过语言、婚姻、宗教等路径不断地"越界",实现着族群互动和文化创造,使这一地区的文化呈现"杂合性"和"混生化"的特征。族群互动的结果是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共生"。迪庆藏区通过族群互动,构建了和谐、多元、发展的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民族国家建设边疆秩序的一种可贵经验,也为我们研究藏边社会提供了一套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人具有跨越中西的双重文化视野和双重文化传统,"中国"既是他们在血缘和文化上遥远的原乡,也是他们在美国本土文化影响下想象的"他者".美国华人文学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其实质也是华人作家在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等多重二元关系的对立与交融中对中国所做的文学想象和欲望投射,具有典型的形象学研究的意义.从地理中国、文化中国和族群中国三个层面对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进行梳理和解析,我们不难看到华人文学想象背后复杂的社会生存境遇和文化认同心理.  相似文献   

8.
华文文学教学是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难点部分,因为内地学生对华文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缺乏了解。所以,对以下三个成为热点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解读十分必要:首先是华文作家文化身份的认定;其次是金庸、琼瑶、三毛这三位台港作家走红大陆所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再次是被称为"龙卷风"的台湾女作家龙应台以其深刻的思考、批判的眼光,揭示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9.
通过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维吾尔店铺称名的方式与汉族店铺命名方式的比较,揭示了维吾尔店铺称名的宗教性和世俗性文化性格生成。维吾尔族店铺称名反映了维吾尔族重艺的传统。随着时代发展,以新的地缘风物命名的店铺称谓出现,不仅体现了宗教文化命名心理的相对淡漠,而且将从业精神和地方精神结合,从自我生存空间的自豪感出发,对西部边疆自然物进行人类生存意蕴的开掘。  相似文献   

10.
作家红柯用异域的元素建立了自己的王国,铸就了其小说独特的精神气质,从而确立了一个作家的地位。通过对其个人经历及小说的分析,总结出其小说中具有理想的生命诗境、自我回归的英雄之路、跨越生死的宗教神性三大特点,生命诗境塑"精",英雄回归塑"气",宗教信仰塑"神",这三者在时空的远方构成了其精神归宿。小说在其精神归宿中重构了一种强有力的民族精神,在不断重复的呐喊和孤独的坚守中实现自我救赎与他者救赎。  相似文献   

11.
文化认同既可能指个人对于所属文化的归属感,也可能指不同民族成员彼此认可对方的文化要素。从这一视角考察新疆汉语小说中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至少有三个维度:一是汉族作家汲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二是少数民族作家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三是少数民族作家对"他者"文化的自觉吸纳。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新疆本土汉族作家在民族团结颂歌的时代精神指引下,以高度的使命感展现着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80年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更趋向多元化,同时一些优秀的"民考汉"青年作家开始活跃于新疆汉语文坛上。  相似文献   

12.
<红字>中的赫丝特与<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是世界文学史上两个著名的文学典型.在基督教文化语境中,她们是以"夏娃"为原型的形象.但由于对两位作家产生影响的宗教流派不同,使其宗教内涵有所差异.同时又因为两位作家共同的人道主义情怀,他们都通过两位女性形象对传统基督教的某些方面进行了修正、批判和超越,殊途同归地走向了一条探索人性之道.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旅外游记真实记录了作家们游学国外的见闻、思考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走出国门而置身异域 ,面对不同文化的迎面冲击 ,作家们经受了复杂的心路历程。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 ,又擅于吸收西方现代文明思想和求实创新精神 ,因而其文化心态内蕴丰厚而呈现出既传统又现代的多元特征  相似文献   

14.
<正>主持人语:这组笔谈讨论新疆当代文学中的"流寓作家"现象。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这显然还不是一个严谨的文学概念。不过,如果了解20世纪50年代后大批内地作家因为战争、屯边、求职和流浪等等原因进疆,构成丰富复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叙事现象,对此"宗教文化叙事"其实比"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叙事"之类的命名更为合适。"宗教文化叙事"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它与少数民族作家普遍受到本民族宗教文化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它也与少数民族作家对本民族文化(比如宗教)的认同有关。"宗教文化叙事"的发现还有着叙事学上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民族志与文学融合的视野看,转型期汉族作家跨族文学是以汉族作家的跨地域行走、跨族群交往、跨文化体验为前提,以少数族群的历史、现实及地方性知识为描述对象的文化书写。它记录了不同地域少数族群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保存了某些即将陨落和消失的部族文化传统,部分真实地描摹和还原了转型期民族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历史变迁,从而成为一种考量民族文化保存和变异的活态文本,具有当代民族志的性质和意义。汉族作家跨族文学体现了中国多民族文学和文化内部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推动"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和民族文化新格局的创建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央电视台和国外电视台推出多部"中国边疆"的纪录片,选取《远方的家·边疆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文化地理的空间意义阐释。边疆与内地同属于中国,却呈现不一样的二元空间意识。增加中国文化地理版图的一致性和文化认同是该影视节目流露的额外价值。《远方的家·边疆行》的成功之道在于以细节打动人,体现人文关怀。它显示中国纪录片的一种风格转型,对以后的类似纪录片处理国家、民族、文化、稳定等主题时候提供了很好的样板。同时,边疆旅游可以有效推动边疆地区的"去边缘化"运动,消弭边疆与内陆之间的无形界线。  相似文献   

18.
论清代陕西商人在新疆的活动及其会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以来内地商人陆续入疆行商,陕西商帮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新疆各地从事商品经营,建设会馆,促进了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并将内地的传统文化植入新疆,加强了边疆与内陆文化的融合,有力推动了陕、甘、青、宁与新疆地区各民族文化交融混合的多元化文化特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当代作家评论》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关系是紧密的。尤其是在当代文学的"新时期"语境中,积极而且有效果地参与了作家批评舆论场域的建构。从"作家书简"与"评论家通信""、文学现状扫描""、文艺短论"三个典型栏目的梳理中,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文学批评中作家批评的期许,其中伴随着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建构与维护。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的寻根作家,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学意识和文学观念的倡导之下,几乎都热衷于对异域风俗进行细致描摹,以期从中挖掘本民族的内在文化传统和深层文化结构。在这过程中,为了更为有效地发现、挖掘和传布那些异域风俗中的丰富文化传统与隐秘文化结构,寻根作家往往采取多种叙事策略。虽然这当中呈现出不同的叙事方式,但也有明显的共性,一是通过解释与说明的手段来达到艺术真实;二是通过置换变形与虚构手段来达到对民族文化的想象。寻根文学的这种民俗叙事与现代文学和延安文艺的民俗叙事有着不同的动因,从而也体现出其在美学意义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