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以传统强心药米力农和多巴酚丁胺为对照,评价左西孟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左西孟旦组、米力农组和多巴酚丁胺组,给予对应的强心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7天后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d)、左室射血分数( EF)、血清NT-proBNP及CRP水平。结果左西孟旦组LVDd (mm)低于米力农组和多巴酚丁胺组,而EF高于米力农组和多巴酚丁胺组(P<0.05),米力农组和多巴酚丁胺组之间无差异;左西孟旦组治疗后CRP、NT-proBNP明显低于米力农组和多巴酚丁胺组(P<0.05),而米力农组和多巴酚丁胺组之间无差异( P>0.05)。结论与米力农和多巴酚丁胺相比,左西孟旦能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降低炎症反应,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溶栓治疗后心电图ST段下降时间和幅度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治的AMI患者120例进行溶栓治疗,对治疗后1小时、2小时、3小时、1天、3天不同时间段心电图的ST段回降情况进行记录,根据首次ST段回降情况分为A、B、C3组,A组ST段回降≥90%,B组ST段回降≥50%,C组ST段回降<50%,比较3组患者溶栓后预后情况。结果 A、B、C三组CPK峰值、病死率呈显著递增关系,LVEF值呈显著性递减。 A/B2组2小时、3小时、1天和3天心脏性病死率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1小时心脏性病死率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溶栓治疗后ST段下降幅度越大,下降时间越快,则患者的预后越好。而其余患者则应考虑强化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应用时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38例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9例。观察组于PCI术前给予替罗非班,对照组于PCI术中给予替罗非班,两组用法和剂量相同。比较两组PCI术前和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计帧数(CTFC)、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的变化。比较两组术后90分钟ST段回落程度,以及术后24小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统计两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PCI术后观察组TIMI血流分级和CTFC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90分钟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回落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术后LVEF以及血清CK-MB和cTn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EMI患者行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更有利于改善冠脉血流,也有利于心肌再灌注,但在心脏泵血和心肌损伤恢复以及安全性方面与术中给药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在治疗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将近2年在我中心住院治疗且符合条件的45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左西孟旦组、多巴酚丁胺组),在治疗前后测定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左室舒末容积(EDV)及缩末容积(ESV)。结果在治疗72小时后左西孟旦组Pro-BNP,LVEF,SV,EDV,ESV与多巴酚丁胺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显著差异。结论左西孟旦在治疗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衰中效果优于多巴酚丁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tirofiban)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07年1275入院并明确诊断为ACS的患者53例,行PCI术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按照年龄≥65岁和〈65岁将其分为老年组25例和非老年组28例。观察两组患者应用替罗非班后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及凝血指标的改变与血小板减少症、住院期间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PCI术后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均可减轻两组患者的心肌损伤程度,LDH、CK—MB、cTnI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1);住院期间老年组患者凝血指标的改变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有高于非老年组的趋势,但两组间的安全谱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I术后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并不明显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盐酸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价。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44例老年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2例患者行常规的PCI术,观察组在PCI术前泵入盐酸替罗非班。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小板活度得到明显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老年急性STEMI患者以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效果理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常规治疗+国产盐酸替罗非班)与常规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时对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UAP患者90例,随机分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组(45例)和常规治疗组(45例),服药前及服药后3天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血小板活化功能,正常对照组30例,检测方法同其他两组。结果加用盐酸替罗非班组与常规药物治疗组对血小板活化功能的抑制明显优于正常对照组(P〈0.01),盐酸替罗非班组对血小板活化功能的抑制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UAP患者加用盐酸替罗非班对血小板活化功能抑制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变化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情况相关性及临床意义,并分析脑钠肽水平对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随机入选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我院重症医学科(ICU) 135例脓毒症患者,分为脓毒症组50例,严重脓毒症组46例,脓毒性休克组39例,并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于入院确诊后第1天行脑钠肽、超声心动图、血乳酸等检查,行APACHEⅡ评分评估,并于4周后观察各组死亡率.分析4组患者血浆BNP水平、乳酸、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APACHEⅡ评分的变化,并比较各组死亡率变化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①各组脑钠肽水平均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脓毒症休克组脑钠肽水平、APACHEⅡ评分较严重脓毒症组及脓毒症组高,严重脓毒症组较脓毒症组高,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脓毒症休克组LVEF较严重脓毒症组及脓毒症组低,且乳酸水平较其他2组增高(均P<0.05),但严重脓毒症组与脓毒症组LVEF、乳酸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②Pearson相关进行线性相关性分析后脓毒症休克组脑钠肽与LVEF、乳酸呈正相关,与APACHEⅡ呈负相关(均P<0.05);严重脓毒症组脑钠肽与LVEF呈相关,与APACHEⅡ呈负相关(均P<0.05);脓毒症组脑钠肽与APACHEⅡ呈负相关(P<0.05).③4周内患者死亡率以脓毒症休克组患者最高(P<0.05),而脓毒症组与严重脓毒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亚组分析表明死亡组脑钠肽、LVEF、APACHEⅡ评分、乳酸均较存活组高(均P<0.05),但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BNP水平升高、APACHEⅡ评分增高、乳酸增高均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10、1.107、1.098,均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病情轻重、左心室收缩功能、早期预后有关,BNP水平的检测可以作为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早期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临床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10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患者给予抗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治疗组5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钙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浆BNP水平。同时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LVEDd、LVEF及血浆BNP水平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CHF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氟伐他汀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血浆BNP水平,增加LVEF,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比伐卢定联合替罗非班在高血栓负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高血栓负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比伐卢定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和肝素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变化;以及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结果两者患者治疗期间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两组患者血流分级各级人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两组患者的血流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比伐卢定联合替罗非班在围术期治疗高血压负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确切,在有效改善患者TIMI血流分级的前提下,不增加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风险,还能降低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观察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血浆脑钠肽、细胞因子浓度的影响。方法120例老年CHF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和美托洛尔组,4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或美托洛尔治疗12周。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脑钠肽(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治疗12周后卡维地洛组和美托洛尔组NYHA分级以及LVEF、LVEDd、LVESd均有显著改善(P〈0.05);卡维地洛组与美托洛尔组相比改善更显著(P〈0.05)。老年CHF患者BNP、TNF-α和IL-6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卡维地洛组与美托洛尔组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比较,卡维地洛组BNP、TNF—α和IL-6浓度显著低于美托洛尔组(P〈0.05)。结论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均能显著改善老年CHF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异常升高的BNP、TNF-α和IL-6,卡维地洛改善心功能、逆转心室重塑的作用优于美托洛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治疗高龄老年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56例高龄老年心衰患者被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左西孟旦+常规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心功能,测定NT-pro BNP,SV,LVEF等指标,并进行安全性分析。结果左西孟旦组显效率、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左西孟旦治疗在降低NT-pro BNP,改善SV,LVEF方面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常见不良反应为低血压、食欲不振、头昏。结论左西孟旦治疗高龄老年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可明显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心功能,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6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诊疗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年龄≥60岁的12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按年龄分为60~69岁组、70~79岁组以及80岁及以上组,并对各组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的特点及治疗手段进行分析。结果老年AMI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病最多(85例,66.41%),其次为有吸烟史(60例,46.88%)和合并糖尿病(33例,25.00%)。男性组吸烟人数显著多于女性组(P〈0.05)。女性组空腹血糖水平(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显著高于男性组(P〈0.05)。60~69岁组中有吸烟史者显著多于80岁及以上组(P〈0.05);且60~69岁组患者的BMI显著大于80岁及以上组(P〈0.0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90.63%)显著多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9.37%)(P〈0.05)。2支及以上冠状动脉病变显著高于单支病变(P〈0.05)。男性组与女性组之间治疗手段无显著差异。60~69岁组中经介入治疗的患者显著多于80岁及以上组(P〈0.05)。结论高血压、吸烟及糖尿病是老年AMI最主要危险因素,应戒烟并合理控制血压、血糖水平,应提高PCI和溶栓在老年AMI患者中的治疗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PCI)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期间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PCI前后生存质量差异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血管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总发生率为30.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两组术前生存质量及HAMA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及3个月后均较前次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结论循证护理可显著减少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的血管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辅酶Q10对高龄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0例高龄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辅酶Q10,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前后观察两组血浆脑钠肽(BNP)的水平、心功能改善程度。结果两组BNP均下降,但治疗组BNP水平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心功能不全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结论辅酶Q10对高龄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有很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免疫功能(EIF)与脑钠肽(BNP))、P-选择素(CD62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郭峰改良法”、干式快速荧光免疫法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88例老年CHD患者外周血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花环率(RBC—ICR)、BNP和CD62P,并与32例健康老年人比较。结果CHD组的RBC—C3bR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RBC—ICR、BNP及CD62P则CHD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急性心肌梗死组(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为甚(P〈0.01)。结论老年CHD存在严重的EIF低下,免疫机制和炎症因子BNP、CD62P可能是急性冠脉综合症(ACS)发病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并可能与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循证护理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训练的安全有效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重庆维普网、医知网等数据库和手工检索相关文献得到可靠程度高的最佳护理证据,根据所得到的最佳证据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安全合理的运动训练措施。结果训练前后比较,运动训练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 LVEF明显升高(P<0.05),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显著增加(P<0.01),KCCQ评分明显提高(P<0.01)。结论循证护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训练安全有效,在严密监护及持续督导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肺功能康复运动是可行的,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无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