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克思的类本质哲学分析了个体与类之间的内在矛盾并将其展开为"双重逻辑"。在当代社会,个体与类之间矛盾关系的展开,不仅造成国际关系的紧张,更凸显出加强国际合作、创造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是对马克思类本质哲学历史向度和逻辑向度的深刻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在历史向度中对马克思类本质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更在逻辑向度中使类本质理论的当代价值得以升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类本质"理论基础思考,不仅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同时更丰富了马克思类本质哲学的时代内涵,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从境界的维度解读当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本性从实质上而言是某种具有超越指向的形而上存在,哲学的本质与人的本性的一体性关联体现在哲学总是从构建某种理论样式的“形而上学”以表现人在某一特定生成阶段中的形而上旨趣。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总是通过“境界”的方式来表达着人的形而上追求,印证着或对象化为不同理论式样的“形而上学”。从哲学境界的维度出发,可以更好地把握形而上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好地直观人的形而上本质,更好地构建当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更好地洞晓时代精神精华的内蕴。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与"绝对的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是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与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联系起来思考。我们认为,一种形而上学话语的哲学性质就在于它拘执于它所反对的东西的本质之中,所谓形而上学的命题反过来仍然是形而上学的命题。人们依循着形而上学的"颠倒"来制订其解释马克思哲学的方向,这是现代性之巨大镜像,它集中体现了作为形而上学之不变本质的部分结果。只有立足于"历史科学",突破形而上学或现代性视界,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之要义,也才能正确阐发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质。  相似文献   

4.
反本质主义者把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根本症结,简单归结为等同于西方哲学基础的那种形而上学传统的元叙事模式,亦所谓"真理"意识形态元叙事模式(以认知形而上学为基础)的本质主义观念及其思维方式,是一种"错位"的归结,并形成对真正症结,即政治意识形态元叙事模式(以政治形而上学为基础)的本质主义观念及其思维方式的"遮蔽",因而不利于对其进行深刻解构;中国文学理论也应有所构建,不应走向反本质主义者式的极端解构,而应通过"个人写作模式"进行开放而多元的本质个性化言说与构建,使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知识生产走出政治意识形态元叙事模式的本质主义观念及其思维方式,促进其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人类将进入一个新全球化时代。新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将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问题与挑战。作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在深切关注一系列当代人类发展的新课题、在“不断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过程中,其主题、视界与范式都将发生“交往实践观”的转向,从而成为“充分适应”这一时代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哲学形而上学的核心是主体性问题.对于科学与伦理的奠基来说,哲学形而上学是不可逃避的,但传统形而上学及其主体性已被解构.因此,当代中国哲学的任务是重建形而上学,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主体性.当代主体性问题与我们时代的心灵问题或时代精神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中国哲学的重建,需要研究我们时代的心灵问题.为此,首先需要回到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对于当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来说,有必要强调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学术向度,并表明这一学术向度是与其作为历史性实践的思想武器本质一致的。正是通过其哲学革命和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主义表明其学术研究的基本使命是:揭示并切中社会的现实。这一点构成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决定性基础和根本任务,从而把所谓学术的"纯粹自律性"揭示为现代性意识形态的幻觉。由此引申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时代课题将主要包括:1.对文本、经典、思想史的研究;2.对整个当代世界及其理论表现的批判性研究;3.从社会现实的方面对当今中国之历史性实践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从实质上看就是以哲学反思的方式确立哲学境界。形而上意义的哲学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在当代却受到了巨大的理论挑战,处在“危机”之中。事实上,历史上的形而上学样式是需要转换的,这是因为人的本性在不同历史阶段中是不断变化的。正因为如此,有必要在对当代精神取向的把握之中构建当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确立与时代精神吻合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其他后形而上学思潮,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相当的理论优势,它通过特殊的实践思维将存在论引到历史性的维度上去了。在实践思维中,存在只能是由对象化规定的对象性存在,即在物性中超越物性、在实在中超越实在的对象化生成领域。历史作为存在范畴,意味着历史性成为存在论的基本原则,"存在"在历史实践中本质上成为"能在"。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理解的不同维度的分析入手,论述历史落入形而上学视界的原因及历史理解的两种不同逻辑思维,得出结论:思维方式的非历史性只能造成真实历史的缺失,从非历史性思维到历史性思维的跃迁,同时也是历史的形而上学史与历史的形而上学的终结史;应倡导一种辩证的逻辑思维,即历史的思维,只有在历史的思维下,才能理解历史本身。  相似文献   

11.
生存论指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向度。“传统哲学”,由于其实体性思维方式 ,从而导致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形而上学”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关系性思维方式 ,亦即实践思维方式 ,从而表现出其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生存论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 ,首先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时期 ,通过否定“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在人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而得到初步表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是通过其把社会生活归结为人类存在方式而最终确立的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在此在生存的基础上探寻历史,把历史现象提升为"历史性",其因奠基于存在论意义上的时间性而具有生存论———存在论的意义。本真的历史性是"命运—遗业—天命"的统一体,非本真的历史性则是对其生存论源头的"遗忘"。历史学因奠基于历史性而成为此在在世的存在方式。由于此在的生存本身是时间性、历史性的,海德格尔的历史性思想就是一种历史主义,但它因奠基于生存论—存在论基础之上而提升为一种新型的历史主义,即"第二等级的历史主义"。由此形成了一种以"历史性"和"第二等级的历史主义"为标志的生存论—存在论的思辨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3.
理论视界是不同理论形态、思潮与流派相区辨的特定边界,其构成要素主要有理论视角、理论视野和理论模式等;主体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规约着理论视界及其建构。理论视界的重建理应在历史、现实、理论自身、学科间与人文精神这五个相关向度上来进行。当下文学理论视界的重建,面临着以下的情势及其问题,亦即其一,"向外转"的理论思潮,解构着"纯文学"的理论观念;其二,"后经典"时代的到来使各种非经典性理论相继崛起;其三,由后现代大众文化的主流化所导致的审美泛化;其四,随着大众传媒的崛起,影像性文本的功能日益增大;其五,传统的本质主义理论受到了根本性的质疑,形形色色的反本质主义理论正在扩大自身的影响。当下文学理论的重建必须是多元化的,但其理应存有着自身的主导意向,这种主导意向即是建构具有人文性、批判性与现代性的文学理论及其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海德格尔看来,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关联着西方命运的实践问题。西方文明的没落实质就是对精神力量的剥夺,它根源于形而上学中在的遗忘。必须追问"在",如此才能唤醒精神,并使得西方文明摆脱危机。当且仅当一个历史性的民族能创造性地理解传统时,才能赋予自身以唤醒精神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科技时代"科学活动方式的巨大转变,科学哲学主题也将由传统的"公理体系"的单理论静态研究和"范式转换"的多理论动态研究向大科学时代的"科学论题学"研究转变.当代科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论题"的论证和解决过程,科学知识存在的重要形态之一是"论题目录"结构;科学论题学的核心内容是"论题"的多元论证理论.复兴被遗忘的古老"论题学"智慧,结合现代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精神特征的科学论题学方法,是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重要趋向.  相似文献   

16.
自然科学以及由其产生的现代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科技被视为当代世界的绝对主宰.哲学尤其是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遂被视为过时或甚至根本无意义.本文通过对"形而上学"本质的考察,挖掘其深刻的时代意义,呼唤新的"形而上学"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7.
在海德格尔看来,每一种形而上学都通过规定某种对于存在者的明确解释和真理的确定概念而为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奠定基础,每个时代的科学就是在这基础上发生的。近代的特征在于存在纯粹是作为被对象化的东西;纯粹是作为被假定的被设置性而存在。近代科学、近代数学和近代形而上学同出一源,这种本质上的三位一体决定了我们时代的命运。科学的基础在科学之外,科学的预设是形而上学的,科学的客观主义只是神话.这些观点并非海德格尔一家之言,它们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美学通过对以德国古典美学为代表的传统美学的超越,提出了自己的"总问题"。它反对一切形而上学式的解释,对人的解放以及如何解放做出了全新解答。在当代语境中,应当回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以"生产"为核心概念,通过和不同美学观念的对话,重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革命性和历史性维度。  相似文献   

19.
"存在论差异"和"本质与实存之区分"是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两种区分思想,而且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主线作用,它们之间的区分和联系因而值得一问。"存在论差异"与"本质与实存之区分"问题都"牵系于"对"存在自身"问题的探问,但此二者的"牵系"方式是有差异的。"本质与实存之区分"只是思考了作为"在场状态"(ousia)的"存在者之存在"的自身分裂,还不是从"存在之为存在"而来的自身分裂。在这种意义上,"本质与实存之区分"问题根本地归属于"存在论差异",后者以自身的"被遗忘状态"决定了前者在形而上学中的历史性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人的"本质交换"与当代人的人性生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人面临人的生命本性生成的"物化"困境。当代中国人则因现代性发展的不完全,面临更加严峻的人性生成问题。蕴涵于马克思人性观念之中的人的"本质交换"的生命活动方式是人性生成的基本方式。当代人人性生成的"物化"困境是人的"本质交换"正、负双重效应的悖论性表现,是人性历史性发展的必然阶段。当代人需要通过现实的本质交换实现人性"物化"向"人化"的转换,走出人性生成的"物化"困境。同时,作为西方哲学中的一种生命意识,人的"本质交换"观点也是当代中国人人性未来生成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