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因素,历来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根据这一点,本文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应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定量考察和分析了中国80年代后半期区域经济因素中经济收入与经济规模对省际人口迁移的影响关系及其特征。研究发现:经济规模因素对人口迁移(量)的影响比较大,经济收入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小;经济规模因素主要是影响人口的迁出,经济收入因素主要是影响人口的迁入;经济规模因素对迁出人口的供给及迁移量的大小具有决定性影响,经济收入因素对人口迁移的流向选择及其分布模式具有重要的导引、定型作用。  相似文献   

2.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新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 1995年 1%人口抽样数据为基础,对比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结合进入90年代我国宏观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探讨了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所出现的几个突出的新特点:规模收缩增速减缓,迁移流向的地域类型多元化和迁移宏观走向的离心化分散化。  相似文献   

3.
人口迁移矩阵用以反映地区间的人口流向。它一方面是研究人口地区间迁移的基础,又可进一步提取信息以预测多地区人口趋势等。完整的人口迁移矩阵需要地区间人口流向的完整资料,对n个地区,意味着必须提供n~2个数据。中国省区人口迁移矩阵,直到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完成,才可能得出。本文即根据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求出1982—1987年全国省区人口迁移矩阵。 1987年的人口抽样调查,对各地的迁入人口及其迁出省区进行了调查,迁入人口不仅包括有户口改变的迁移,也包括无户口改变的迁移即自流迁移等,因而较全面地反映了人口迁移的状况。人口迁移矩阵的一般形式为: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主要通过深入的考察、分析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 ,指出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口迁移逐步趋强并渐显高度活跃态势、农村人口的非户籍乡—城迁移始终为迁移主流、迁移原因及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人口迁移的城乡—区域模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文章最后还进一步阐释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这些特征所显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引入省际人口迁移因素的陕西省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动,我国省际人口迁移规模急剧增长。省际人口迁移已成为影响区域人口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陕西省为例。了解陕西省的省际迁移人口的规模大小和年龄分布特征,分析在引入省际人口迁移因素时,陕西省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如何变化。研究结果发现:陕西省迁入人口呈现年轻态特征,多为处于就业初期的年轻人口,减缓了陕西省人口老龄化速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域人口迁移空间模式分析杨有社,李树茁一、资料与方法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人口迁移日益活跃,在迁移时空特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迁移的性质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指令性迁移的比重不断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浅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80年代后期以来 ,人口迁移中的户口迁移和非户口迁移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因此很有必要研究影响中国人口迁移的相关因素。本文认为 ,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 ,但其中距离、经济因素和人口变量因素起主要作用 ,这符合我国改革的市场化取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九十年代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态及其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各种人口调查资料,对90年代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态进行了定量描述,并利用人口迁移模型对省际间人口迁移量的要因进行了计量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长期迁往乡外、县外的人口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并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扩大;②在迁移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迁移人口的迁出地结构和流向都在发生变化;③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但总迁移人口中迁往省(市区)外的比率却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④省际间人口迁移量的计算分析结果显示:省际间的人口迁移量主要受迁移人口存量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的相对差异只是迁移的前提条件而非决定因素,距离的远近和成长率水平的相对差异分别对省际人口迁移量有负面和正面影响,但并非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求得各省省内城乡与省外城乡之间的各项人口净迁移流向和流量,据此将中国大陆各省的省际城乡人口迁移流态模式划分为若干类型。分析表明,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以由农村向市镇的迁移为主流,其流态模式形态各异、复杂多样;但从地域差异、影响因素和动态变化等方面看,皆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若干新特点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杨云彦 《南方人口》2004,19(3):13-20
根据对 2 0 0 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 ,认为二十世经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表现出如下新特点 :一是人口迁移与流动进入新阶段 ,二是人口迁移的宏观流向呈现新模式 ,三是城市内部迁移成为新热点 ,四是城乡人口互动蕴涵新挑战 ,五是“人口窗口”提供新机遇。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陈卫  吴丽丽 《人口研究》2006,30(1):13-20
本文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了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的关系。通过比较农村本地人口、城市本地人口和流动迁移人口三个人口群体在生育率上的差异,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流动迁移对生育率有着非常显著影响,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不仅显著低于农村本地人口,而且也低于城市本地人口;远期流迁人口的生育率要低于近期流迁人口的生育率。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的关系出现了与已有的迁移生育率理论的不一致。1990年代中国的迁移生育率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12.
社会排斥视角下移民问题研究:理论发展与欧洲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叶青 《西北人口》2011,32(3):88-9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走向统一的欧盟还是正在加速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轨道的中国,都经历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并引起广泛的学术界讨论。已有的研究对人口迁移的动因、方向、迁移的人口学特征、劳动力市场重组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然而关于迁移人口的社会排斥问题分析还较少。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关于人口迁移与社会排斥的研究,以期对我国内部迁移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野。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欧盟人口迁移的历史背景以及移民危机的产生;第二部分提出迁移背景下的社会排斥问题;第三部分从劳动力市场和福利国家两个角度分析了迁移人口社会排斥的机制与特点;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口迁移弹性与劳动市场转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移行,中国政府对人口迁移的控制政策逐步缓和,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移民对迁移的选择的自由度都逐步增大,人口迁移日将显示出“市场经济化”的特色。一般说来,迁移人口大多为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的迁移又几乎都与劳动就业相关,所以人口迁移与劳动市场之间往往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日趋活跃、渐呈“市场经济化”的人口迁移,没有相适应的劳动市场,“市场经济化”的转变和保障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可以根据这一关系,通过对人口迁移、特别是人口迁移收入弹性的分析,来考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劳动市场的类型、特征及其转变。 1.人口迁移收入弹性与劳动市场类型的一般关系 (1)人口迁移弹性的含义 如果把人口迁移量看做是被说明变量,把影响人口迁移量变化的因素看做是说明变量,那么人口迁移弹性就是指人口迁移量的相对变动对影响其发生的某一说明变量相对变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反映程度,其定义式可表示如下: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人口迁移的地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我国于1987年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第一次提供了有关人口迁移的较为系统、详尽的资料。据此,并参考其它材料,我们可以对当代中国人口迁移的地理特征作出一个初步总结。一、关于迁移量和迁移率我国人口迁移的规模有所增大,但总的看来,仍然是一个人口分布相对凝固的国家。据1%抽样调查资料推算,从1982年7月至1987年6月的5年中,我国人口迁移总量约为3,050万人。若以迁移4~5年的人口数量为100,则3~4年的为142.1,2~3年的为191.8,1~2年的为217.9,不足1年的为190,这反映出我国人口迁移的规模正  相似文献   

15.
胡萍  卢姗 《西北人口》2007,28(3):101-104,107
本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角度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迁移的社会学特征,以及迁移人口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发展的影响,此外还从人口迁移量的分布、省际迁入人口对迁入目的地的选择以及省内人口迁移流向选择等几个方面,系统考察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及其特征,为进一步加快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人口迁移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人口的迁出活动通常是指一个特定社区内的人口向该社区以外的变动过程。与人口迁入活动相对应,人口迁出活动是人口迁移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为研究北京地区迁出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探讨人口迁出的主客观原因,估测这种迁移活动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而探索我国特大城市人口迁移规律,我们对北京1980年至1982年非农业常住人口的迁出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1990年("四普")、2000年("五普")、2010年("六普")的人口普查资料,首先对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职业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其次,本文也分析了不同时期省际人口的迁移原因变化以及多个因子对省际迁移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半数以上的省际迁移人口所从事的职业为生产运输类,且从事此类职业的省际迁移人口更愿意迁入高收入的东部沿海地区.此外,迁入地的社会经济因素(城镇化水平、收入和消费)、就业结构(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人文发展指数的"拉力"作用是影响省际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与人口分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区域经济迅速增长,产业结构急剧变动,人口空间格局出现了深刻的调整。总体上,区域人口增长势头有所放缓,空间格局向"多中心聚集"方向发展。在省际迁移中,广东一枝独秀的局面开始改变,人口迁移重心已由珠三角转移到长三角及其他地区,但东部地区仍然是最重要的人口承载区,同时人口在中、西部部分区域的回归正在加速。在此期间,人口迁移原因越来越多元化,社会因素逐渐增强,迁移流向更为复杂。因此,必须高瞻远瞩、统筹兼顾地对人口再分布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其更有利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际人口迁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人口的迁移趋势,一改过去由沿海向内地迁移的模式,而逆转为内地向沿海迁移。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人多地少矛盾十分尖锐,80年代出生人口年均在110万以上,然而,省际间人口迁移不但没有减轻新增人口带来的压力,反而自1973年起,连续19年差进,累计净迁入115万人,相当于1954—1972年压缩江苏人口净迁出的84%。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  相似文献   

20.
书讯     
由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王桂新教授所著的《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一书最近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四篇。第一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的发展历史进行了阶段划分和特征概括。第二篇对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流量和流向、迁移者的特征、迁移的原因及其后果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第三篇对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第四篇着重探讨了上海市的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问题。书中大部分章节的研究都有清晰的理论模型和假说,并通过实证数据和定量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和分析,最后得出创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