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比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诗》和迪斯尼影片《木兰》不同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分析迪斯尼为了达到其娱乐大众的商业目的,对中国传统的花木兰故事所进行的人物及主题方面的改编和西方化处理,以期阐释在影片《木兰》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解构。  相似文献   

2.
从影片《花木兰》分析意识形态对配音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迪斯尼影片<花木兰>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经典故事与西方价值理念相结合,在全球范围获得巨大商业成功,通过从意识形态角度对<花木兰>的配音翻译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操控,木兰形象受到了改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佛教思想也有所显现,揭示配音翻译是对原文对白的改写,是意识形态操纵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好莱坞根据中国传统叙事民谣改编的卡通片《木兰》在美上映后引起了轰动。本文从比较跨文化的视角出发,通过该片与《木兰辞》的比较,对其在情节、人物和主题上的差异进行分析,并由此探讨了造成这种差异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4.
美国动画片《Mulan》取材于中国古代诗歌《木兰诗》,通过削弱中西文化的明显差异,以文化共性为传播基础,采用西方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形式,将原著中的某些文化特征加以转换,同时植入西方价值观进行文化传播。通过分析两种“木兰”的文化差异和美式“木兰”在中国乃至全球得以接受的原因,探究美式文化转型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MULAN》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中西文化融合方面跨出了一步。通过对 故事情节的改编加工,加上现代媒体的炒作,一个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木兰形象在中国似乎也得到了认可。本文通过对电 影的人物、情节、语言、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分析认为:整部电影通过对一个东方典型的塑造达到了成功,这是文化融合和 认可的表现;另一方面,东方文化的被动被改造也是我们必须警惕的,在故事的背后,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也因此凸现 了出来,美国以至西方文化对东方带来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6.
《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的情节骨架是模式化的童话叙事结构。运用格雷马斯动素模型和语义方阵模型对《加勒比海盗4》的叙事结构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迪斯尼大片通过电影文本来构建叙事表层结构的艺术特征,探究了作品深层意义下经典童话在文化工业时代的内涵和寓意。虽然包裹着奇幻的外衣,但深层意蕴展现的仍是西方主流价值观,即人类善恶观的个体指征。《加勒比海盗》通过多媒介符号的视觉呈现激发受众的想象力,将艺术形象推向极致。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木兰故事最早见于北朝民歌《木兰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以宣扬忠孝的名义传播的。美国迪斯尼公司根据中国木兰故事改编的动画片《花木兰》,塑造了一位带有女性主义精神的人物形象,在全球取得票房成功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中国学者对“另类”花木兰的质疑和批评。文章从美国动画片《花木兰》入手,重新审视《木兰诗》及日后的主要文本改编,认为中国的木兰故事存在有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8.
曾耀农 《南都学坛》2001,21(4):53-57
香港影片《星愿》与好莱坞影片《人鬼情未了》都是描写人鬼之恋的悲剧片子,但却流露着各自特定的文化精神:前者是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代表,虽然是悲剧但是以快乐结局收场,故事缺少激烈冲突,以人人相和为审美追求,后者反映了西方文化的进取精神,故事充满矛盾冲突,最后以悲惨结局收场;前者中的人物是古典式的,后者中的人物是现实的;前者叙事速度慢,倾向于诗意化,在造型上多用中国画的白描手法,后者叙事速度快,倾向于小说化,充满了西方的绘画色彩;前者表现了几千年伦理道德对国人情感的压制,后者则高扬着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9.
影片《黄土地》是陈凯歌于1984年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它通过翠巧的悲剧命运表达了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中华民族的愚昧与觉醒。影片《黄土地》因其在电影语言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开创了“第五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反传统的先河,对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影片《黄土地》虽没有完整的情节叙事,但有较为明显的正反义素以及人物符号...  相似文献   

10.
《木兰辞》是中国传统的乐府诗歌,替父从军的木兰形象在中国家喻户晓。迪士尼动画长故事片《Mulan》,取材于《木兰辞》的故事内核,并进行了成功的二度创作。本文概述了木兰从军的故事源流和戏剧形式的加工改编,分析了《Mulan》在情节改造、人物形象重构方面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1.
从北朝与北方少数族强敌柔然的战和关系与双方的势力消长看,从北魏平城时期与洛阳时期对柔然军事斗争的情况看,再从明堂制度的变迁以及北朝只有北魏平城末期在平城南郊建成明堂的实际看,《木兰诗》都只能是始作于北魏平城末期迁都洛阳之前的作品。有关《木兰诗》若干零星问题的解读,亦有助于理解《木兰诗》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年代。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和汤亭亭由于对美国华裔文学持不同的见解和主张,产生摩擦,演变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史上持久激烈的“赵汤论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赵汤论战”并无实质性的分歧,两者都致力于打破华人模式化刘板形象、对中国文化都有传承并都有不同程度的误读,对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被称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辞》,因其自相矛盾的内容和所蕴涵的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了对其创作年代与作者的众多争论。文章从历史背景与文化思想两个方面入手,确认它的成诗时代应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  相似文献   

14.
木兰其人其事,历史文献没有明确记载,仅从地方县志、民间传说、诗歌内容等单一的角度去论证木兰生活年代和故里,均是缺乏证据效力的。因为它们均是一些单一、零散的间接证据。唯有将其综合起来考察,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条,才具有证据效力,才具有符合科学的推论逻辑,其结论才令人信服。依此标准,仅有木兰生活在汉代和其故里为黄陂之说,才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条做为其证据支撑,其他流行的诸说,均无法实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加油木兰"·关注贫困女性保障项目运用"公益+扶贫+互联网保险"模式,为国家贫困县建档立卡女性免费赠送教育健康保险,缓解贫困女性因学、因病致贫问题.项目融合公益组织、企业、政府、公众等多方优势力量,公益化设计、商业化运作,综合运用保险杠杆、区块链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撬动公益资源最大化使用,实现资金流向动态追踪、简化投保理赔操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被保障对象的贫困状况,助力了当地政府脱贫攻坚,践行了党中央"六个精准"的扶贫要求.  相似文献   

16.
现存<木兰歌>有以"唧唧复唧唧"开头和以"木兰抱杼嗟"开头两个版本.通过两诗比较,龚延明先生认为前者为唐人对北朝民歌加工润色之作,后者属北朝本色民歌.此新解颠覆了传统认识,但是此结论推理过程中存在逻辑混乱等问题,也缺乏必要的文献支撑,结论难以让人认可,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