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温士贤 《民族学刊》2012,3(5):52-59,93
《中国西南的族群之路》是斯蒂文.郝瑞教授族群研究的代表作,在此书中他将凉山彝族地区不同群体的族群性划分为四种模式,并对四种族群性模式的成因进行对比和解释。通过对此的解读和思考,希望能对郝瑞的族群理论有更为全面的理解,同时也对理解西南族群关系以及处理当前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族研究界引入了西方ethnic group概念,采用台湾学者翻译为“族群”,并逐渐使用起来.随之,民族与族群概念的争论持续至今,涉及“族群”概念与特征、“族群”与“民族”的关系、“族群”在中国应用中的错位和泛化问题,特别是涉及能否以“族群”替代我国现用的“民族”的问题.这一争论实质上关系到以“族群”理论还是以“民族”理论作为我国民族政策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的理论基础的根本性问题.以“族群”替代“民族”的观点,意在民族问题“去政治化”,改变中国现行的民族方面的制度、政策.  相似文献   

3.
族群结构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族群概念的引入和使用,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空间.运用结构主义的理论探讨"族群结构"问题,可以从结构角度解剖民族共同体、认识民族的整体性、把握民族的发展过程等,这些将会促进人们对族群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民族工作,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上下展开的民族识别中,它成为了识别族群身份、划分族群族属的重要标准。但是,现在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我国学界关于民族社会学的学科归属问题的已有讨论入手,分析了民族社会学学科定位成为问题的原因,检讨民族社会学的学科定位和内涵,以及当前应当具有的学术担当.文章认为:目前我国主流社会和政府部门高度关注民族问题,学者应当在调整和改善我国民族/族群关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民族社会学特殊的学科位置决定其学术担当:从社会学的民族/族群研究角度来看,这个学科应当在问题意识以及社会学研究方法和理论在少数民族社会中的适用性方面为社会学界提供线索和思路;从广义民族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学科的贡献在于规范的社会科学方法在民族/族群研究中的应用.“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对民族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任务,民族社会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6.
族群理论及其在我国应用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族群研究是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凸显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妨碍了学术研究的"求真",也妨害了我国民族问题的"善治".本文对族群理论的缺失以及我国族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西方族群和民族理论为观照,对中国族群观、"民族"的"塑造"过程及其内涵作一考察,在重新认识中国"民族"的基础上,对转变民族研究范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族群认同、族群认同的发展及测定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同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十多年来,社会心理学家把社会认同理论运用于少数民族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族群认同涉及到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成为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族群关系,族群文化适应,族群之间的偏见、歧视和冲突,都与族群认同的发展有关。本文综述西方学者近年来对族群认同、族群认同发展、族群认同测定等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新进展,旨在对我国的民族心理学研究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西方族群和民族理论为观照,对中国族群观、"民族"的"塑造"过程及其内涵作一考察,在重新认识中国"民族"的基础上,对转变民族研究范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纳日碧力戈 《民族学刊》2010,1(1):12-18,162
奥斯汀的施为句(performative)理论,突出说话即行事,有助于分析中国民族识别过程和改革开放前的民族情况;波德里亚的"仿真"理论强调符号强势,有助于分析当下中国民族与族群的研究现状。不过,对照中国民族现实,施为句理论不能涵盖民族过程的情感和符号层面,而"仿真"理论也忽视了符号主体的多样性,从而不能完全解决本土的复杂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这一目标的全面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保持其经济和社会其他方面持续、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极大地影响了民族地区整体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民族地区发展所必须解决的战略性问题。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切实加强保护和建设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才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试论民族社区文化旅游开发的若干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进行民族社区的文化旅游开发时,应该坚持以民族社区居民为本的宗旨,以实现民族社区的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此,在进行民族社区文化旅游开发时,必须坚持社区文化建设原则,居民参与原则,普遍受益原则,以及伦理原则.这四项原则既直接关系到民族社区文化旅游开发能否持续进行,也关系到民族社区文化旅游开发能否最终促进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北地区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需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即城市化问题。本文以城市化为研究视角,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城市化对西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促进作用。并由此认为城市是带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城市化是西北各民族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将得到超常规发展。但由于少数民族区域属于落后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更艰巨,困难也更大。从一定程度上讲,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如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所以,只有充分认识并吃透其基本情况,制定一揽子区域政策、编制周密科学的规划、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5.
民族、宗教是我国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其存在必将会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影响,加强和提升民族、宗教工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本文分别就民族、宗教工作的特点;民族、宗教工作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加强民族、宗教工作,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创建工作机制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逐步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小康水平的实现程度,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因此,必须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龙耀  李娟 《民族研究》2007,(6):50-59
西南边境地区跨国婚姻子女的国家认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国家归属方面,他们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但也为自己的母亲难以加入中国籍而遗憾;在政治认同方面,他们比同龄人冷漠;在法律认同方面,他们也面临一些迷茫.对于西南边境跨国婚姻所生子女在国家认同过程中遇到的特殊情况,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历史发展过程 ,论述了西部大开发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指出了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注意的五个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既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当前,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教育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普遍都不高,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对民族地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要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协调各方资源,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加大投入,努力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因此,对其调适有必要性和客观性。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民族关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一些浅显的思考,以期对解决民族地区民族关系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