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传统宗族具有很强的拟制重建功能,特别是客家民系.一个宗族的拟制重建过程是:先由简单的小家庭发展到由“房”组成的家族,再由有实力的家族联络有世系联系的旁支通过修谱形成小宗,再由若干个小宗扩张到具有泛血缘性质的共通谱、共祠堂的大宗族.随着联族圈子的扩大,对一世祖的追溯、认定会越来越古老,传说的成分也越来越浓厚.这与古史辨派“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历史观有暗合之处.  相似文献   

2.
累世同居的浙江浦江义门郑氏,受到过宋、元、明三朝旌表,该族的<郑氏规范>也流传后世,义门郑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累世同居超出五代,实际上成为宗族,具有独特形态.共财与同居相辅相成,是义门存在的两个必要条件.义门郑氏的宗族制度完备,私塾族学也很著名.<郑氏规范>形成于元代,又受到明初社会的一些影响,其指导思想来源于宋儒改造社会的理想,也参考了著名义门的家法.<郑氏规范>作为早期宗族性的规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开宋以后宗族制定族规进行宗族建设之先河,改变了宗族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3.
帝俊及其神系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帝俊及其神系考略金荣权帝俊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谜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迹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只见于《山海经》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内”两经之中。究其神系渊源与脉略,显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隶属于黄帝世系,是与炎、黄两大神系并存...  相似文献   

4.
楚人的始祖,据文献记载的神话传说和古史传说,或谓高阳,或谓颛顼,或谓祝融。结合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代至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背景,细致分析文献的相关记载,可知追溯楚人的族源及先公世系,楚人的血亲始祖是祝融;根据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楚人视炎帝为人文始祖;在战国时代形成的华夏首尊黄帝和华夏古帝万世一系的正统观念支配下,颛顼又被说成是黄帝之孙、楚人之祖。至社会实现统一、文化得以整合的汉代,"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乃成为古代定论。  相似文献   

5.
武王克商之前,周是殷商的属国,并且尊奉、祭祀殷商的上帝和祖先神.周族史诗<生民>中的"帝"是引自殷商部族.帝的部族神身份,是其"不宁"、"不康禋祀"和姜螈弃子的根本原因.后稷得到各种动物的庇护,种植庄稼,敬事上帝,并获得了帝的认可.这一考验过程与周族发展农业、为殷商西伯的历史事实极其相似.姜嫄弃子传说,是早期殷周关系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6.
鲧之传说的地域分野与鲧生高密的历史地理学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文献中有关鲧的诸多传说的记载,均包含有大量可信的历史素材,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文明社会前夕的若干史影。战国、秦汉时期,黄河下游地区,堤防建筑,颇为普遍。这些数量众多的堤防正是衍生出今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大量"鲧堤"遗迹的素地和产生丰富的鲧的传说的沃土。《世本.帝系篇》"鲧生高密"的传说,大体上反映了远古时期鲧及其治水的传说,发生在地势较高的今天河南嵩山一带,《世本》作者硬是将"生活"之意的"生",机械地理解为"生育"的生,从而主观地杜撰出"颛顼生鲧,鲧生高密,是为禹"的帝王家谱式的世系,其与历史实际完全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7.
韩国姓氏是新罗、高丽时期崇尚中国文化模仿汉族姓氏建立的,与选择姓氏相联系的就是一些氏族将中国人作为东来韩半岛的始祖,建构氏族的早期传说与历史,族谱创立与发展过程与此密切相关.朝鲜实行科举制,形成以士大夫为中心的两班社会,是宗族及族谱文化发达的社会成因.韩国的罗氏有罗州罗氏与锦城罗氏两大支,其较为确切的历史都始于高丽王朝末年,两支罗氏在17世纪都修有大同谱与派谱,是朝鲜氏族固有世系记载向中国宗法式世系记载转变的时期,比较全面地接受中国族谱文化,也对族姓的历史进行了建构.韩国罗氏与中国的关系以及早期的历史,需要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8.
吴兴闵氏、凌氏家族是明代后期浙江重要的私家刻书商.本文根据上海图书馆藏<吴兴闵氏宗谱>和<凌氏宗谱>等文献,对闵、凌二姓的世系关系做出考证和梳理.  相似文献   

9.
从时代性上考察殷墟卜辞,可以发现作为天神的"帝"类卜辞主要出现于卜辞时代早期,后期则锐减,"帝"不是商代的至上神。而与此同时,有关宗庙建筑的"宗"类卜辞则渐增。上述现象与晚商以来天神"帝"崇拜的日渐消亡和对祖先神开始称"帝"相吻合,宗教观念上的"帝祖合一"则使祖先神地位上升,祖先祭祀的增加又促使晚商的祭祀制度发生变革,周祭制度产生并获得发展。借助于周祭,商王实现了对宗族和社会秩序的整合,并通过主导天命神示的话语权加强了王权的神圣,重申了商王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晚商王权获得空前加强,逐渐构建了以商王为中心的新型人神关系。伴随周祭的发展和"王道"政治秩序的形成,商王对政治生活的控制加强,人神关系中"人"的主体意识日渐觉醒,宗教祭祀成为商王有目的的宣扬政治信仰的手段,商末政治理性获得进步。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16,(2)
在中国早期文献及考古材料中,黄帝存在于世系、古帝和祭祀三个系统之中。世系系统中的黄帝应最早,然后由祖考之帝,转化为始祖之帝而存在,即传说之人王而存在,这反映了黄帝由宗统进入君统的过程,以及一个基于血缘关系存在的分封制,逐渐走向地缘关系的郡县制巨大变化的过程。祭祀系统中的黄帝形象与战国后期的阴阳五行学说结合紧密,同时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又进入了一定的道教仪式,由此获得信仰的价值。相应地,道家类文献中不同主题的黄帝书呈现出来的黄帝形象的系统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