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照,字小航,直隶宁河(今属天津)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授礼部主事.戊戌六月,王照应光绪帝之诏,上书言事,因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等拒绝代奏,王照又上书参劾怀、许.光绪帝恶守旧大臣阻塞言路,一举罢斥礼部六堂官,并以王照“不畏强御,勇猛可嘉.著赏三品顶戴,以四品京堂候补,用昭激劝”.成为维新运动中震惊朝野的一件大事,王照遂为各种势力所注目.政变之后,清廷下令通缉康、梁以及王照,王照便和康、梁等先后逃往日本.  相似文献   

2.
晚明珠江三角洲区域社会情态的忠实记录——《盟水斋存牍》简介叶显恩《盟水斋存牍》一刻13卷,二刻10卷,明崇祯五年(1632年)刻本。卷首有礼部尚书韩日缵、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何吾驺、礼部右侍郎陈子壮、吏部给事中卢兆龙、姻亲陆鏊、按察副使王应华等分别作...  相似文献   

3.
丘濬(1421——1495年)字仲深,号深庵,琼山(今广东省琼山县)人。明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后迁国子祭酒。孝宗时进礼部尚书,寻兼文渊阁大学  相似文献   

4.
七世纪初,吐蕃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同唐朝建立了亲密关系。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遣使长安,“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往抚慰之”。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同意吐蕃联姻的要求,派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同松赞干布成亲。唐吐关系进入  相似文献   

5.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十樵,一号嵩樵,痴庵。又号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162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充经筵讲官,擢礼部尚书。时宦官魏忠贤任秉笔司礼太监,王是否投靠了阉党,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澄清。甲申事变后至南京。时马士英等拥立福王朱由嵩为帝,是为南明。当时王曾充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在扬州兵破南京被围时,群臣谋降,王铎为了保全生命,讨好清廷便开城迎降。为此“有功”清廷授以礼部尚书。由于“二巨”关系,终于未能得到重用。顺始八年,遣祭西岳江渎,翌年归里病逝故乡。卒年六十又一,谥文安。他博学好古,性格爽朗不拘一格。他的书法正楷师锺繇,行草宗二王,与董其昌并称于世,和山西  相似文献   

6.
清法式善《陶庐杂录》卷二云:“原明顾鼎臣编、吴承恩补《状元图考》:胡广一首,曾启六首,周孟简二首,萧时中二首,商辂五首,柯潜二首,程敏政五首,吴宽六首,朱希周三首,杨慎五首……”,(1984年中华书局铅印本页七一)共收56人,126首诗,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这56人不全是状元,状元仅有81人,1甲2名的如程敏政等有5人,1甲3名的如周孟简等有13人,2甲1名的如唐顺之等有4人,2甲8名的有田一(亻隽),冯梦祯二人,2甲17名的有章懋1人。按吴承恩订补《状元图考》,不见于刘修业先生《吴承恩著述考》、《吴承恩论著杂事考》、《吴承恩年谱》(收入1958年作家出版社《古典小说戏曲丛考》和1958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本《吴承恩诗文集》附录)。也不见苏兴《吴承恩年谱》等书。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又一著作。顾鼎臣字九和,昆山人,生于成化九年(1473),卒子嘉靖十九年(1540),年六十八,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累迁礼部右侍郎,寻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卒于宫,谥文康,著有《未斋集》二十二卷。顾鼎臣编,吴承恩补《状元图考》未见传本。然法式善  相似文献   

7.
孙承宗,字稚绳,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正月。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试进士,唱名第二。历任翰林院编修、左春坊中允等职。熹宗继位,又迁左庶子,充日讲官,拜詹事府少詹事,加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后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在明清辽东战争中,他两次督师,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整顿边务,招抚辽  相似文献   

8.
试论高拱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高拱的身世、事功和哲学著作 高拱,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生于明正德七年(1512)。嘉靖二十年进士;四十五年以礼部尚书拜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机务。因为与首相徐阶在政治上、学术上意见相左,于隆庆元年,被迫离职还乡。三年,徐阶致仕,重返内阁为首相兼吏部尚书。六年,为权宦冯保所谗毁,罢官家居,闭户著书。由于“志不尽舒、才不尽酬”,于万历六年(1578)抑郁而死,卒年六十六岁。  相似文献   

9.
薛瑄述论     
<正> 一、创立河东学派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永乐十九年(1421)进土,山西河津县南薛里(今山西万荣县平原村)人。累官至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卒后赠礼部尚书,谥文清。隆庆五年(1571)诏从祀于孔庙。著作有《薛文清公文集》、《读书录》、《读书续录》等。薛瑄出身于一个职业教育家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和薰陶。其祖父薛仲义生活于元末,精通经史,适值元乱,教授乡里,不求仕进,对薛瑄进行了启蒙教育。其父薛贞生活于明初,做县儒学教谕官三十余年,虽秩卑禄薄,但克尽职责,成绩卓著。薛瑄侍父左右,“闻其称古之人某为大儒,今之人某为伟士,因窃自私记于心曰:彼亦人耳,人而学人,盖  相似文献   

10.
1911年(宣统三年)5月8日清政府成立了所谓责任内阁,任命奕劻(满·厢监旗人、庆亲王、乾隆皇帝曾孙)为总理大臣,那桐(满·厢黄旗人)、徐世昌(汉·直隶天津人)为协理大臣,梁敦彦(汉·广东顺德人)为外务大臣,善耆(满·厢白旗人、肃亲王、太宗皇帝十世孙)为民政大臣,载泽(满·厢白旗人、加贝子衔镇国公、雍正皇帝曾孙)为度支大臣,唐景崇(汉·广西灌县人)为学务大臣,(广阴)昌(满·正白旗人)为陆军大臣,载询(满·厢白旗人、加郡王衔贝勒、道光皇帝孙)为海军大臣,绍昌(满·正白旗人、觉罗)为司法大臣,溥伦(满·厢红旗人、加贝勒衔贝子、道光皇帝曾孙)为农工商大臣,盛宣怀(汉·江苏武进人)为邮传大臣,寿耆(满·正蓝旗人,宗室)为理藩大臣。  相似文献   

11.
王铎艺术成就简论杨海中(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痴庵,又号嵩樵,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王铎天启二年(1622)成进士,崇祯朝为翰林院侍读、礼部尚书,宏光朝官至次辅。入清后曾为礼部左侍郎充太宗实录副总裁、太子少保、礼部...  相似文献   

12.
东汉惩西汉晚年外戚和大臣的擅权,便提高尚书的政治地位。作为东汉尚书台名誉领袖的录尚书事,并不能象西汉尚书系统的实际领袖领尚书事那样常居中央枢机。两汉的领、录尚书事制度在很多方面都有区别  相似文献   

13.
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学庵,别号榕村,福建安溪感化里(今安溪湖头镇)人,康熙三年(1664)以试策论举于乡,九年(1670)中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授编修,历任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兵部侍郎、直隶巡抚、工部侍郎、吏部尚书,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宦海生涯近50年,是康熙一代具有影响又有争议的人物。长期以来,由于对他贬斥过甚,妨碍了对这一历史人物的公正评价。1992年9月底在福建省安溪县召开的有北京、湖北、福建等地学者参加的“纪念李光地诞辰150周学术讨论会”上,与会学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李光地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特予综述,供作进一步研究李光地问题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崇祯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元月,二十岁的郑成功奉父郑芝龙之命从福建来到常熟读书,师事于钱谦益。钱谦益(公元1582—1664年)字受之,号牧斋,明万历进士,崇祯时曾任礼部尚书,诗文甚负盛名,为东林领袖。郑芝龙与钱极为友善,频有交往。郑成功来常熟后,住在“半野堂”(钱宅今常熟城内含辉阁),钱妻柳如是(原名杨爱,浙江嘉兴人,善诗能绘,为秦淮八艳之一,亦以师母的身份与郑成功相待,学习之暇,郑、柳经常谈论时局国事,彼此吟唱诗文对联。  相似文献   

15.
《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撰。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乾隆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土,散馆授编修。历官左春坊左庶子、贵州都匀知府、翰林院侍读学士、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谥“文达”。《阅  相似文献   

16.
南宋名臣崔与之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名臣崔与之述论何忠礼崔与之(1158年-1239年).字正子,号菊坡,广州增城(广东今县)人。南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登进士第,历仕光、宁、理三朝四十七年。晚年,召为礼部尚书、吏部尚书,不就;又除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皆恳辞。后以观文...  相似文献   

17.
张伯行略论     
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兰考)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成进士,先后历任山东济宁道、江宁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户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往史称他“才节卓有,表现明效。”“清操劲节照耀古今。”孟森先生在《明清史讲义》中,提及张伯行时说:读张伯行传状,“其德量、操守、政事,皆令人神往。”但这不足以说明问题。自建国以来,尚无专文评价张伯行,我认为他是个值得研究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8.
苏衍昆 《东岳论丛》2000,21(2):107-109
蒙元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第一次完成全国大规模统一的朝代。这个王朝之所以能维持近一个世纪之久 ,统治者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并注意吸收利用他们所传播的儒家思想 ,当是其重要原因。“守成者必用儒臣”〔1〕,“国有大政 ,进儒臣议之”〔2〕。祖籍山东嘉祥县的曹元用便是这儒臣中的重要一员。曹元用 ( 1 2 68-1 3 3 0 ) ,字子贞 ,号超然居士。原籍阿城 (今嘉祥县纸坊镇李村 ) ,后迁徙汶上大张村 (今嘉祥县梁宝寺镇桑科集 )。历经元英宗、仁宗、太定帝、文宗四帝 ,累封翰林院国史馆编修礼部主事、尚书省右司都事、员外郎、礼部尚书 ,死前…  相似文献   

19.
西安市出土的“正始三体石经”残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九四五年,西安市许士庙街小学附近,曾出土正始三体石经(康诰)残石一片,仅有表刻尚书,无背刻。(图版三之一)一九五七年六月,青年路西段挖修下水道时,于地下四公尺三寸处,又挖出正始三体石经残石一片,表背都有刻字,已移存于陕西省博物馆。案:儒经刻石,始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一七五年)其后六十余年,即有正始三体石经之刻。这是因为“汉魏之交,古文经学已盛行,而熹平石经,都是今文,没有古文,所以在正始年间,(公元二四一年)又刻“尚书”和“春秋”两部古文经,与汉石经同立于洛阳之太学”。所谓“又立一(三)字石经,相承以为七经正字”。因魏时刻的石经是古文,非人人所能认识,故在每一古文之下,加入小篆、隶书;因之,后  相似文献   

20.
中俄勘分西北边界与科布多西路八卡伦的两次内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乾隆二十年 ( 1755)左右 ,清政府在科布多地区设立卡伦二十三座。道光十九年 ( 1839) ,增设哈喇塔尔巴哈台卡伦。二十四卡伦分为西路八卡伦、北路十六卡伦。由于同治三年 ( 186 4)中俄勘分西北边界 ,同治七年 ( 186 8)西路八卡伦全部内迁并撤销。光绪七年 ( 1881)秋 ,始得在新界内复设。光绪九年 ( 1883)中俄勘界以后 ,其中六座卡伦再次内迁。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 ( 190 7年 2月 ) ,西路八卡伦转隶阿尔泰办事大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