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上博竹简中有一批孔门七十子后学作品,将这些竹书与《论语》进行对照,可以看出《论语》的某些编纂特点。经过研究发现,今本《论语》中的孔子语录应该经过编纂者的节选、提炼和取舍,因此它既不能完整地反映孔子思想学说的全貌,也不能代表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散文水平。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家通常将先秦诸子文献划分为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三种类型,认为它们沿着“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方向之演进。这种归纳整体上指出先秦诸子文体的发展历程,然而新材料为先秦诸子文体的具体演进带来新的认识。《论语》载录的主要是孔子的言论及其行为,但孔子的言论、行为还散见于《论语》之外的其它文献,这些文献可视为《论语》类文献。《论语》文本的真正特征在于言、行两录,其中记行文本的分量少,记言则占据主要地位,其记言文本又包括格言体、对话体与事语体三种形态,但除事语体外很少长篇大论。《论语》类文献一方面继承《论语》格言体、对话体与事语体这些形态,但又有所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语录体向长篇大论演进;二是语录体向专论体演进。《论语》类文献表明先秦诸子文体的类型是复杂的,其演进路径也是多元的,所谓三阶段说的直线式演进思路显然遮蔽了诸子文体多元演进路径的真实图景。  相似文献   

3.
《论语》不是纯粹的由一人或者一个团体编定完成,不管是孔门弟子,如仲弓子夏子游,还是孔门再传弟子,如曾子或有子的门人,抑或是子思,实际上《论语》是层累地造成的。这并不是说,《论语》完全由散乱的语录在不同时代结集起来,而是由主体文本与附属文本组成的。这个主体文本就是仲弓子夏子游子张子贡有子等人在孔子逝后,召集众弟子完成的;而附属文本则是曾子门人记录的曾子语录以及其他孔门弟子语录。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儒家集团的共同纲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之所以从战国与汉初流行的众多孔子语录中脱颖而出,除了因为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朝着官方需要的方向进行修订外,更重要的是,《论语》在修订中调和了儒家集团的内部思想分歧,并对儒家学说进行了纲领性的总结,使孝道和名教成为《论语》的灵魂。而孔子在《论语》中实际上沦为编者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论语》诞生于孔门弟子授徒的需要,开始编纂在孔子逝世二十多年后,主要反映孔子教弟子怎样做人的教育思想。孔子生前弟子各有所记,多为心记而很少笔记。《论语》记录孔子言行,是有所侧重而非有闻必录,大致遵循了真实性、典型性、精练性、采用雅言、不与六艺重复、不与《六经》重复等基本原则。《论语》编纂过程可分为弟子分别搜集、合作汇编、成书定稿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领纂者为仲弓、子游、子夏、有若、曾参、子张等人,其中子夏、曾参在接近完成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三阶段成书者是以有子、曾子门人为主的再传弟子,再传弟子对其师领纂的未定稿有敬畏心理,虽重复章节也未予删改。  相似文献   

6.
一子贡是孔子称赞的弟子一般人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司马迁的《史记》中《仲尼弟子列传》共列名七十七人,并说“受业身通者七十七,皆异能之士也。”司马迁认为孔子弟子中有奇才异能之士七十七人。这七十七人中谁是最杰出的拔尖人物呢?孔子最称赞颜回,但颜回死的早,没有什么成就。孔子死后,子夏教于西河,传授孔子学术,魏文候还以师事之,并咨问国政。《论语》一书中也说孔子弟子中“文学”方面(即学术方面)首推子游、子夏。可是《论语》中孔子对子夏的教导,有两处值得注意:一处是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  相似文献   

7.
《论语·子张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段语录,探其原意,实质是谈“学”与“仕”的关系。在“十年浩劫”中,把子夏这一言论指之为“集中地概括了孔丘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并上挂下联,口诛笔伐,“叫它永世不得翻身。”假令孔子有幸健在,他是要求给予平反的。当然,作为孔子的文学高徒——子夏的言论,也可能师承了孔子的思想,因为《论语·先进篇》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这里的“野人”是指在野的平民百姓,  相似文献   

8.
《论语》一则新探李全祥《论语·学而篇》第八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对孔子这则语录,古今注疏家有不同的注释。杨柏峻先生在其《论语译注》的译文中解释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我国古代早期的一部语录体哲理散文集。它是由孔子门人记录孔子及其少数弟子言行的著作。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  相似文献   

10.
《论语》的文体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的文体源自史官文献中以"王若曰"、"君子曰"为标志的"语"体。以"语"体和"子曰"的形式载录孔子的言论,是为了实现孔子的"立言"理想,并将他归入史官、君子这一文化传统。《论语》继承了《春秋》"微言大义"的话语构建模式,它不具有真理认知的特征,而是通过指示性的陈述,将事实置于各种实际关系之中,从而表达出对事实的态度,也因而显示出个别性、即时性的特点。此外,《论语》还继承了史官"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经典阐释方式,即通过"辞达"缩小自己与神圣文本之间的界限,让意义自我显示出来。《论语》总是通过鼓励学生接近真理,并指示路径,但却从不直接表白最终真理。因此,《论语》的结论具有相对性、主观性特点。指示性源自宗教叙事的启示性,其之所以能成立,在于孔子承继了古代瞽史的话语方式,并被认为是一种"卡里斯马"式的准宗教领袖。《论语》之后,墨子、孟子等学者往往自觉编写这种语录体著作。  相似文献   

11.
在先秦百家之中,儒家和墨家以天为本,孔子和墨子都恪守天命论,不仅断言人命天定,而且都积极祭天。然而,孔子与墨子所讲的天及天命论具有不同的内涵,这具体表现在上天不同的命定方式:孔子之天是先天的,墨子则是后天的;孔子之天是一次注定的,墨子则是数次注定的;孔子强调上天的随机,墨子注重上天的因果。更为重要的是,对上天的不同理解导致了二人对命的不同对待:孔子认为天命不可知而畏惧天命;墨子坚信天命可知而顺应天命。孔子和墨子的天命论对后世产生了不同影响:一坐待,一进取;一等差,一平等。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社会功效注定了各自不同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2.
孔子致力于道德教育,但孔子不认为美德是知识。他采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论,被后人尊崇为"万世师表",他的有关教育的方法和精神流传至今,对今天的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子不语怪、力、乱、神"反映了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春秋时是我国文化史的轴心时代,中国学术史上的第一个无神论思潮已经形成.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以鲜明的人文性与现实性特立于学术思想之前沿,孔子已具有鲜明的无神论倾向.但孔子推崇周礼,而丧祭之礼产生于对鬼神信仰的基础上,故孔子只能以"不语"怀疑之.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所塑造的君子人格,是一种道德力量的人格,体现着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这种君子人格以内心自觉自发的“仁”为基础,同时还要遵循外在的“礼”的道德规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明以“仁”为质并约之以“礼”的孔子的理想君子人格的崇高的道德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5.
贞观二年,唐太宗诏停周公为先圣而改立孔子,此举既与贞观初的政治背景紧密联系,其中特别是出于对周公的忌讳,又受释奠礼本身之传统及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和在道统中的崇高地位的影响。其决定因素,是以孔子为先圣,适应了唐初大一统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实现国家文化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动作捕捉技术对祭孔仪式的祛魅和返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作捕捉技术能够捕获真实的人体动作和表情数据,进而可以制作出更加逼真的人物运动三维效果。将动作捕捉技术运用到数字化祭孔仪式中,不仅会带来全新的身心体验,更有利于动态复原国之大典的场景,进而有利于文物保护、游览观赏和文化传承等。数字虚拟技术在建构人文精神、体现审美价值、对传统的祭孔仪式进行返魅的同时,也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着祛魅。技术的物理化和机械化消解着神秘与主观,解构了主体间性,破坏了传统的审美思维和审美体验,进而揭示出当代人的自我迷失和精神困境。因此,需要坚持价值理性,改进虚拟技术,消解不利影响,培育主体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7.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是东方和西方伦理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人物,对其以后的东西方伦理思想史有着极大的影响。文章主要对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进行梳理和比较,并结合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阐释,对"什么是幸福"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专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大约于孔子辞世后七十余年由其再传后学编成,它无疑是研究孔子思想直接的、可靠的资料。但孔子从三十岁开始收徒教学,从事教育事业近四十年,开设文、行、忠、信各科目,传授御、射、乐、数等六艺,传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者七十二人。言论之多可想而知,可载于《论语》中孔子言论仅511则,1万6千余字,弟子失记、漏记多有,先秦典籍中就有许多《论语》中未载者。本文从较可信的春秋三传中辑出四十余则,于研究孔子及其思想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9.
孔子思想视域中的祭祀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文教化。所祭之神本质上不是外在的神灵,而是人类自我心中的神性。祭祀的过程实质是对人性崇高的一种心灵追寻,祭祀只是这种追寻的一种方式与过程。现代人缺少的是这种心灵的祭祀,这是孔子祭祀思想的现代人文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将既非诸侯,也非有特殊功勋的孔子列为世家,除了因为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之外,还在于司马迁对孔子的个人认同。本文以此为据,从五个方面分析孔子被列为世家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