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明清时期,圣谕宣讲是基层教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宣讲体系。书院圣谕宣讲分书院内部和书院之外的两个层面。书院内部的传播形式主要以手抄、背诵、研习、讲会等形式展开。书院之外,社会层面,书院内外圣谕宣讲并不避讳民众的参入,一些书院甚至聘专人向普通民众宣讲圣谕,并且这种传播不仅仅在于宣讲,更多地在于把以圣谕为核心的儒家正统观念范导于整个社会。宗族层面,宗族书院也多把圣谕写进族谱,对族人普及、宣传。以书院为核心,书院内外的圣谕宣讲具有普及性与通俗性结合,层次性和针对性统一,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场合上具有灵活性等特点。以书院为核心的圣谕宣讲使书院与地方社会和宗族保持高度互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使书院成为传播儒家思想文化的中心。儒家的纲常伦理规范通过圣谕宣讲以及士人引领示范、民众的参入,渗透到整个社会,成为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的坚实力量。  相似文献   

2.
南宋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讨论了书院与理学的关系。认为通过南宋理学家的努力,理学与书院二者之间从形式到内容相互交融渗透,形成一种互为依托,互为表里,盛衰同时,荣辱与共的一体化关系。而其一体化形态,主要表现在理学家的书院情结、学人学派与书院的结合、书院讲学倡导理学精神,以及二者之间一体结构的制度化、规范化等方面,有形可察,有迹可寻。  相似文献   

3.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机构,是私学教育发展的最高形态。北宋时期,河南是中国书院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过考证核实的北宋时期的河南书院有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伊川书院、范文正公讲院、龙门书院、颍谷书院、同文书院、显道书院、和乐书院、游梁书院、首阳书院等,共有11所。其中以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和伊川书院影响最盛,对当时河南的教育文化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河南书院的兴盛与发展,可以从北宋科举规模的扩大、北宋学校的设立与科举制度的不协调和其他多方面的原因来探究,这将为书院和书院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的书院实践与书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达二十余年的书院讲学实践中,王阳明形成了自己的书院观。它包括对书院的看法,书院的教学方法,书院的制度化建设,书院与学术的关系,书院的教化功用等。本文认为,王阳明重视书院建设,将其视作研究、宣传自己学术思想的阵地,其学几变而定于书院,其教亦传于书院,在书院的讲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了自己的学术主张与思想体系。他在正德、嘉靖年间的努力,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继南宋以来的第二个书院与学术互为表里、一体发展的趋势:新的理论在书院中崛起,新崛起的理论又一次推动了书院的勃兴。  相似文献   

5.
姚鼐主讲安徽书院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鼐一生的主要经历就是从事书院教育事业,先后主讲江苏、安徽等地的重要书院达40年之久,其中主讲安庆敬敷书院和歙县紫阳书院15年,也是其书院教育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述了姚鼐对书院教学、管理的一些认识,力求通过探析姚鼐在书院中的教育教学活动,揭示其对桐城派、安徽书院教育和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的影响与贡献。  相似文献   

6.
凡具教学和学术研究功能的书院,因为其教学程度和学术水平的高低不同,自然形成了一种等级上的差异。一般而论,以家族书院、乡村书院为基座,由县级书院、州级书院、府级书院、道级书院、省级书院、联省书院,乃至全国性书院,构成了中国书院的等级之塔。本文即以县级书院为例,来探讨书院的这种差异和区别,祈请专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与分析肇庆学院厚德书院学生对书院活动的现状、对书院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认为学生对书院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认同度高,对促进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因素有积极的认识.书院活动要从服务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书院文化建设,加强公民教育,塑造健全人格;加强特色书院建设,创新书院活动形式,丰富书院活动内涵,培育多元化的成才之路;加强书院工作队伍的建设,加强制度引导,把书院活动的正面引导和制度规范结合起来,形成书院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党的建设,倡导书院先进文化,推进学风建设;加强书院人文环境建设,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岭南书院的兴起与中国书院教育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它渊源于唐末五代十国期间,正式形成于北宋开国十余年后。中国古代的书院遍及全国各地,数量达7000余所。1901年,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书院汇入了近代学校教育的洪流中。广雅书院、三湖书院、广州格致书院等,都体现了岭南教育的多样化以及务实、开放、创新的特点。中国书院从教育模式、教育管理、教学等方面也体现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流坑董氏家族书院始创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鼎盛于两宋,衰落于元代,复兴于明清。千余年间,流坑先后创办了名为书院、书屋、精舍等各类学校40余所,培养出文武状元各1名、进士34名、举人200多名。流坑董氏家族书院教育的发展,主要特点有三:一是教育目标的两重性;二是教育经费来源多样性;三是师资来源的家族性。  相似文献   

10.
古代书院     
正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办学形式,管理制度、教授方法,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唐开元年间设立的丽下书院和集贤殿书院虽是宫廷图书馆而不是一种教育机构,但它却是"书院"名称之始。继此之后,唐代出现的一些私人创办的书院,只是士大夫个人读书治学的场所。其中有几所如皇寮书院、梧桐书院、松竹书院等,已有讲学活动的记载,标志着以书院命名的教育机构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入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变迁的意义,就必须完整地了解剧变(鸦片战争)前的书院发展及清廷政策与教育内涵。清廷藉由禁设书院和转化书院等手段,使书院丧失了成立的精神而趋于官学化,这也导致了书院教育的覆亡。而民办书院对书院精神的提倡,是保存和发扬书院教育的最好的方式,也对与世界教育的接轨产生了良性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东亚书院与儒学国际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成功举办。这次会议以多学科、多视角、新方法研究为特点,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书院本身、书院与儒学的关系、韩国书院研究三个主要方面展开学术交流。对韩国书院的研究是这次会议的亮点,而对中外书院的比较研究将成为以后书院研究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的影响之下,专门研习汉学的书院数量大为增加,不少科举出身的地方官吏将创立汉学书院作为改变书院片面追求科举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乾嘉汉学地位的日渐式微,汉学书院也不得不教授科举之学。与此同时,不少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任务的考课式书院也重视汉学教学,汉学书院与考课式书院都向培养科举人才方向靠拢,二者以是否开展科举教学为界线的区别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书院与长江文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书院制度,其起源、发展、普及的重心一直是长江流域。一方面,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是长江流域书院崛起的历史条件与文化原因;另一方面,长江流域对唐宋以降的长江文化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教育机构,它肇始于唐代。抚州创建最早的书院可追溯到唐天祜年间创建的湖山书院。自唐代至清末,抚州先后创建各类书院近160所,这其中不乏全国著名书院。古代抚州书院建设不仅起步早,而且呈现出数量多、分布广、名师多、影响大、成效高的特点。古代抚州书院的发展一直位居江西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它为古代抚州的教育与人才培养和我国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为抚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明代是抚州书院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先后兴办书院40余所。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洪武至天顺年间的沉寂期,成化至万历年间的恢复和繁盛期,天启至崇祯年间的萧条期。明代抚州书院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抚州文化的发展、教育的昌盛和学术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南宋统治者为稳固其统治,通过政治打击、科举等手段频繁“禁学”,使新儒家的政治地位边缘化。而新儒家为获得发展空间,选择书院作为研究与讲学的基地,不仅书院的数量明显增加,而且书院也从官学的替代机构向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儒学传播的机构转变。不少信仰新儒学的书院生徒通过科举获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为新儒学的合法化提供了更坚实的政治基础。“嘉定更化”之后,随着新儒家地位的巩固,书院不仅得到了新儒家的重视,而且逐渐为官方认可。  相似文献   

18.
试论清代书院的兴衰及其学术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的书院是清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院在清代有了很大的发展 ,而且书院和学术活动的联系更加密切 ,客观上促进了学术活动的发展。甲午战争后 ,随着古老的封建制度的衰落 ,书院制度也逐步崩溃。  相似文献   

19.
书院始于唐代,是集人才培养、学术创新、文化传播等职能于一体的文化教育组织。与书院特点和职能不断变革相伴的是,其精神内涵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因其区别于传统封建官学的办学性质、“成人之教”的教育理想和知识创新的价值追求,书院精神的核心是永存不变的。书院精神主要包括了以道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和以求知求真为主的科学精神,具体而言又细化为以德育人的人文精神、独立自主的治学精神、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和勇担道义的爱国精神。书院精神是作为文化教育组织的书院最具独特性、思想性、持久性的精神品格及文化意蕴,是书院发展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