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豳风·七月》——北豳遗诗与北豳先周文化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豳风.七月》作为我国最早的农业史诗,与北豳先周文化有密切的关联。从史志、民俗、文化遗存及《七月》的史诗特征、《七月》的历法、农耕文化与狩猎文化的交融诸方面推证,可得两个结论:1、《七月》产生的地域在豳地之北豳;2、《七月》产生的时代当在公刘南迁之前、周先祖三代(不窋、鞠陶、公刘)居北豳之时。  相似文献   

2.
《诗经·豳风·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首,内容丰富,然而现代的研究者,因受意图伦理先行的思维习惯的影响,对此诗多有误解。其实,结合前人的笺释评论,从诗歌本身来体味,驯绎其文辞,察知其内涵与情感,《七月》一诗呈现出鲜活的生命情态,是对先周宗族社会生活情态的集体记忆、历史记忆。其中充溢着温情与欢乐、感激与慨叹,既不讳言生活的艰辛,也不回避顺应自然、顺应天时之收获丰足,有苦有乐,有平易更有艰难。就诗的艺术技巧而论,叙事抒情,在有序与无序、谨严与散漫中,唱叹顿挫,亦有其特色。  相似文献   

3.
<正> 《诗·豳风·七月》,公认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特别是西周史的一篇重要史料。但对该诗的解释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性质,各家说法不同。持西周奴隶社会说的学者,认为诗中的农夫农妇是奴隶,以此证明西周是奴隶社会。而持西周封建说的学者则认为,诗中农夫农妇乃农奴,以此证明西周是封建社会。当然,单从一首诗来论定一个社会的性质,很难说是证据充分;但也要承认《七月》一诗,在某种程度上确有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的作用。因此,我们也着重从对《七月》一诗所作的不同解释中,联系一些有关情  相似文献   

4.
《诗经》注本自古及今浩如烟海,《七月》名篇脍炙人口,长期为世所重,各家注释不胜枚举。近译此诗,翻检一些资料,深感古书注释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但也发现一些不妥之处。不敢苟同,先提出两点质疑。  相似文献   

5.
一、“言私其豵,献豜于公”历来讲诗的人和文学史家们,对《诗经·七月》都极为重视,作过许多分析和论述;但是,对于其中的几句诗的理解上,我认为还很有商榷的必要。如第四章“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中所提到的“私”和“公”。我认为这种“私”和“公”是周族在氏族社会中所形成的等级差别。到了宗周以后,在  相似文献   

6.
“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1937年10月《七月》半月刊由胡风在武汉创刊(1937年9月11日由胡风主持,在上海出版《七月》周刊,出至第3期因战事宣告停刊),1941年皖南事变后《七月》停刊。《七月》停刊后,胡风主编《七月诗丛》...  相似文献   

7.
“殆及公子同归“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豳风·七月》是《诗经》风诗当中篇幅最长的一首,而且被当作农事诗流传了二千来年。当代的《诗经》研究者们则大多认为这是一首反映奴隶痛苦生活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虽然同意反抗性不太强烈。这种对此诗的性质认识的分歧,必然要影响到对《七月》这首诗的具体词向的解析上,特别是对“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一句的解释,这种分歧更为明显。这句诗在《七月》原文的第二章: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相似文献   

8.
钟惺谭元春评选《诗归》招尤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元春在《退谷先生墓志铭》中说钟惺“万历甲寅乙卯间,取古人诗与元春商定,分朱蓝笔各以意弃取,锄莠除砾,笑哭由我,虽古人不之颐。世所传《诗归》是也。几以此得祸者数矣。”《诗归》是竟陵派的代表著作,“《诗归》出而一时纸贵”(朱彝尊),“近世盛行《诗归》一书”(顾炎武),连竟陵派的  相似文献   

9.
《诗经》在编订传习过程中出现过一些简次错乱的问题 ,历代所传《大雅·大明》诗的两种不同体式就是这种错简的表现之一。考察《诗经》风、雅、颂的分类特征、《大雅》诗的乐章类型以及《大明》诗的章句构成和诗义解读 ,考辩《大明》诗两种不同体式之正误 ,可以得出《毛诗》所传体式为误 ,《诗集传》所遵体式为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七月诗派”因《七月》而得名。《七月》是由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诗人胡风主编,在汉口创办的。它创办于“七·七”芦沟桥事变后不久,取名“七月”,正是提醒国人不可忘记这一事变的意思,刊物的定名就具有民族意识和爱国色彩。《七月》是文艺性的综合刊物,后易名《希望》,于1941年辑《七月诗丛》选集。凡是给这一刊物撰稿的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有类似的追求,被统称为“七月派”。而“七月诗派”其实是这一派中人数最多,最活跃,成绩最为显著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最夺目的光彩,为新诗矗立了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1.
西周前期是温热天气,到中叶气候转入寒冷干旱期.根据西周气候的变迁和<幽风·七月>一诗中的物候现象,以及文献考古材料,可以证明<幽风·七月>作成时间不是在周初,而应为西周中期偏早阶段.  相似文献   

12.
<周颂·臣工>是<诗经>农事诗中比较重要的一篇.关于这首诗的主旨,迄今主要有"诸侯助祭遣于庙"、"戒农官"、"籍田"、"省耕"和"祈谷"等五种观点.经考察<臣工>的字词含义及诗中的用历情况,可知此诗是周天子在籍田上祈麦实而戒农官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13.
《周颂·臣工》是《诗经》农事诗中比较重要的一篇。关于这首诗的主旨,迄今主要有“诸侯助祭遣于庙”、“戒农官”、“籍田”、“省耕”和“祈谷”等五种观点。经考察《臣工》的字词含义及诗中的用历情况,可知此诗是周天子在籍田上祈麦实而戒农官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14.
同其他民族一样,中国哲学也经历了由神的哲学到人的哲学的转变.<诗经>大、小雅中的诸多诗篇,都印证了周人"天命"观念的嬗变,在思想史和宗教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周人敬畏"天命",但不像殷人那样迷信并沉溺于"天命",而是把"天命"作为王朝合理存在的依据."正雅"中的"天"虽威严却藐远,先祖的人事功业在其中却显要而明朗;"变雅"中"天"的形象与周初的"天"又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5.
《大雅·文王》是西周初创作的颂扬文王盛德的诗歌,这首诗歌体现了西周初在重视人道德品性的思潮中,开始产生了关于人自身和外部世界的相互关系的理性认识。其以人的道德属性配以上天意志的思想,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源头。这种思想将人的道德属性看作联结宗教天命意志和人自身命运的纽带,是中国传统哲学思辨的核心问题,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思维活动转入对人自身的反思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知行论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周作人对象征主义“纯诗”的译介,是30年代“现代”诗人的中国纯诗运动的重要理论与艺术准备。他1919年所译法国象征诗人果尔蒙的《死叶》,在新文学的象征诗译作中,最早兼顾了生命质感与形式因素的完整性。之后,他不断修正自己早期的平民化艺术观,主张新诗要把现代中国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浮到心头”又“随即消失的刹那的感觉”“幽微而深邃”地表述出来。周作人对象征诗艺的兴趣,是中国纯诗最早的个人与时代记忆。  相似文献   

17.
一再在文中阐述人性的归根倾向 ,是 4 0年代初期开始的周作人撰文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其心理动因 ,在于附逆后的周作人自感于本我失落而试图寻回以恢复内心平衡的迫切要求。 194 6年关押于南京监狱中《儿童杂事诗》的创作 ,正是从与这种寻根倾向一脉相承而来。诗作者在稚情憨态孩童的勾描中 ,在人与自然圆融无碍童年世界的创造中 ,在与鲁迅“兄弟怡怡”之情的重温中 ,苦苦寻觅着失去的自我。另外 ,《儿童杂事诗》也隐含着周作人的某种申辩 ,寄寓着他对人们以“变”来概括全人 ,抹煞了他“未变”部分的某种不平  相似文献   

18.
北宋嘉六年(1046)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赣州通判,写下了千古名作《爱莲说》。《爱莲说》问世以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如著名诗人黄庭坚来赣州,就有感而发,写下了《赣上食莲有感》诗。赣州市内旧有爱莲池和爱莲书院,纪念周敦颐。然随着时光的流逝,也因为《爱莲说》的魅力与影响,该文的创作地居然说法颇多,其实撰于赣州无疑。  相似文献   

19.
年鉴是从历书发展而来的。《夏小正》和《吕氏春秋·十二纪》首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月历,按月安排全年的生产、政务、祭祀等活动,具有指导生产、政务、宗教活动的功能,蕴含了原始年鉴的主要特征。这说明在二、三千年前,中国已出现了年鉴的雏形,其之所以没有发展成近代意义上的、成熟的年鉴,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的历书是统治者的专利品,没有将它普及到人民大众中去。  相似文献   

20.
《邶风.简兮》并不是与万舞相伴的歌辞,而是旁观者或舞师在一场公庭万舞后的感慨。诗中所描写的万舞,本是汤乐《大濩》的舞容,而这里却被周人改编并用来祭祀先妣。作为殷商后裔的诗人或舞师对周人这种做法是无奈的,其感情是忧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