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0年风雨征程,70年砥砺前行,中国银行业在改革中成长,在成长中壮大。中国银行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这既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同时也是银行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走过70年银行改革开放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银行业迈进了健康发展的新时代和新征程。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总结70年中国银行业发展足迹,对于推动银行业发展行稳致远,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从国内外经济形势、经济金融体制、银行改革、金融创新、监管体制、对外开放等维度系统性回顾了建国70年来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历史足迹,归纳分析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客观总结了中国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宝贵的经验,最后对未来的银行业发展趋势作出前瞻性的研判。  相似文献   

2.
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中国银行业集中度进行描述,运用非结构性方法PR模型,对中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特点进行实证分析,并将银行整体业务和传统放贷业务分开,分别考察其竞争程度及其变化,以期为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呈现出一种通过并购走向大型化的趋势,对国际银行业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介绍国际银行并购特征、银行并购动因和效应的基础上,对银行业发展的价值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对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看法,制订银行发展战略,寻找一条适合中国银行业走全能化的并购之路.  相似文献   

4.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银行业将直面国外银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国银行业与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 ,在体系结构、市场安排、宏观管理、内控机制和创新机制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造成差距并影响其竞争能力的主要原因 ,是银行的资本结构不合理 ,产权关系不清晰 ,治理结构不健全。所以 ,必须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来促进中国银行业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银行业格式合同在现代金融服务业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由于格式合同本身的特点和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状况造成当前银行业格式合同引起了银行业消费者的强烈不满。文章在指出我国当前银行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提出了完善银行业格式合同的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社会监督、自我完善等四种措施。并对这四种控制措施做出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度量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大小、分析银行间的风险传染情况,为宏观审慎监管提供数据支撑是金融学界亟待实现的重要目标。通过中国上市银行业2013年的年报数据,运用矩阵法对我国17家主要商业银行进行系统性风险测度,研究发现:只有中国银行的倒闭才会导致其他银行的倒闭,即中国银行与其他银行的关联性比较强,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这三家国有银行在模拟分析中不会受到其他银行的危机传染;股份制银行比国有银行更易受到风险的传染,银行规模与受传染的程度成反比。总之,中国银行业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关联性,风险可以在同业拆借渠道中进行传染,存在着系统性风险隐患,迫切需要进行更为完善的宏观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7.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影响着世界银行业的发展,新资本协议透出银行法制监管的新理念。为应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引发的严峻挑战,中国银行业必须切实转变法制监管理念,重在提高银行监管效率进而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一向门槛苛刻的国际金融舞台,迎来了一群来自中国的表演者中国银行业的变化像是一场不可思议的魔术表演。如果把时光回拨3年,中国的银行业是一番与现在完全不同的面貌。那时候,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都深陷在巨额的不良资产中不能自拔,多达数干亿人民币的坏账让外界对中国银行业的评价相当悲观。然而,几年之后,这些几乎已处于破产边缘的银行,却渐渐长出了锋利的獠牙,摇身一变,成为了国际银行业强悍的掠食者。从2006年以来,关于中资银行并购外国银行的消息开始见诸报端。在2006年最后的十几天里,国内三家最大的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龈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几乎同时宣布了对海外银行的收购计划。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贷款的信用风险一直被认为是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最大的风险,但是2003年末和2004年上 半年,国债市场的频繁波动使越来越多的银行认识到利率风险的存在。本文从利率风险的产生谈起,分析了中国 银行业独有的利率风险,并探讨了未来中国银行业利率风险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中国银行业股权对外资开放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对于外资股权在中国银行业发展中扮演积极监督者还是消极投资者的角色仍存在较大争论。为此,我们基于2008—2019年各级银行业监管机构出具的行政处罚公告以及银行层面的微观数据,研究外资持股对我国商业银行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而言,外资股权对于银行违规经营发挥了积极监督作用,可以显著降低银行违规程度;(2)对外资股东的影响机制检验发现,外资股东参与董事会治理是降低银行违规风险的重要渠道;(3)外资股东的引入可以降低银行的内部控制和影子银行相关业务违规,对于非上市银行违规监督效应更为明显。本文证实取消对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的股比限制的积极意义,印证了实现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推动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