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立足于运河申遗成功,分析了大运河沿线城市独特的旅游资源,探讨了开发运河旅游的市场前景。结合江苏扬州市开发运河旅游资源实际,提出了开创新型运河旅游产品、建设世界运河博物馆、塑造运河主题节庆品牌、培养新型专业导游等大运河旅游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潭蓬运河--唐代天威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部湾畔的潭蓬运河是兴于汉、行于唐的中国唯一的一条海上运河,笔者研究它的历史,从相关史料分析有关的史实,理清马援、张舟、高骈与运河的关系,并辨析运河名称。  相似文献   

3.
明清京杭运河沿线之驿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运河沿线的驿站设立了许多驿站,主管这些驿站的驿丞形成了与运河沿线以外的驿丞的一些特点,他们来源相对正规,薪俸收入也相对稳定,驿务相对繁忙,明清时期数量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4.
明朝和清前期,国家为保障运河漕运,严禁沿运河两岸农民引用运河和其他河湖之水灌溉田地,致使鲁西农田水利事业荒废,农业生产受到很大损失。运河停漕后,山东运河流域河道淤塞、闸坝失修的现象日趋严重,招致沉粮地和缓征地面积大增,山东西部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相似文献   

5.
尼罗河-红海运河在早王朝和古王国时期是尼罗河的一条支流,它极大地便利了埃及与西奈半岛、蓬特等地的交流与联系。尼罗河水位的下降使这条支流在古王国后期不能通行。第十二王朝国王塞索斯特里斯二世在原来河道的基础上第一次开通了尼罗河与红海之间的运河,借助于此,埃及对西奈半岛和红海沿岸地区进行了空前的开发与征伐。新王国时期,红海沿岸港口城市的兴起以及帝国的战略重心转移,使这条运河不被重视,以至于荒废。希罗多德、亚里士多德、狄奥多拉斯等古典作家对运河的情况有所描述,对比他们的记载,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6.
苏伊士运河的开凿是英法争夺殖民霸权、拓展海外贸易的产物。埃及为修建运河在人力、物力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却没有从中受益,反而进一步遭受英法的掠夺和奴役,最终陷入了殖民地的深渊。  相似文献   

7.
沿运城市应借助中国大运河“申遗”取得成功的机遇,依托运河文化资源,积极发展运河文化创意产业。有“运河之都”称号的江苏省淮安市,是沿运城市中颇具代表性的城市,应努力整合资源,发挥资源优势,进行运河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推动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高淮安在沿运城市中的影响力。淮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走出一条有运河特色的鲜明的路子。  相似文献   

8.
2004年9月在山东济宁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京杭运河文化艺术节上,徐州市与京杭运河沿线17座城市达成了联手申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运河文明的共识,为此,徐州市开始盘点运河“家底”,对大运河沿岸古迹和沿线文物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与勘探,以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数据库。明代徐州段运河的胜迹,史书中出现频率较多的当数徐州洪、吕梁洪,  相似文献   

9.
运河文脉以大运河文化为核心,具有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是北京历史文脉、城市空间文脉的组成部分.运河古桥与大运河相生相伴,是运河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与大运河古桥相关的传说故事,在运河文化时空中生成与流传,它见证了漕运的历史变迁、记录了城市的建设发展、讲述了民众的文化生活,承载着丰富而鲜活的运河文化记忆,是运河文脉的重要载体.运河文脉的传承是运河历史文脉、北京城市文脉的传承,是中华传统文化根脉的守护,也是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接续,亦是文化建构下的空间生产.运河古桥传说在运河文脉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以记忆性叙事融合运河文化包含的多元内容,构建运河文化遗产存在的时空整体,是古都城市风貌恢复与保持的文化资源,也是凝聚民众价值共识的文化纽带,这是运河古桥传说及其传承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运河文化论纲《运河文化研究》课题组一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它沟通了我国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了北京、天津和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全长一千八百公里,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塑造过程,为我国东部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  相似文献   

11.
梅尧臣少年至老年皆有通过运河四处辗转的应举、宦游、会友、省亲等经历,还做过“监永济仓”这样的漕运官,一生中的运河行旅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在宋初诗人中并不多见。他了解漕运的日常经营,其现存诗歌中有百余首关涉运河。运河行旅增加了梅诗的创作量,扩大了梅诗的创作题材,影响了梅尧臣的观察和体验,锻炼了他的诗艺。梅尧臣运河行旅诗除纪行诗、“悼亡诗”“悼子诗”、悼念友人和嫡母的诗外,还有多首深刻犀利又不乏理性评价汴河漕运的政论诗。运河对梅诗“平淡邃美”风格的形成有显著影响,运河行旅进一步促进了梅诗的散文化、口语化、议论化、讽刺化风格。梅尧臣的运河行旅诗批评了部分统治者借汴河进行的掠民和奢侈活动,他认为汴河主要是利河,他呼吁统治者厉行节俭,主张在汴京的就近位置开辟粮源,以减轻东南百姓的负担。运河行旅影响了梅尧臣作诗的观察和体验,在北宋初期的诗文革新运动中,运河行旅客观上使梅尧臣加快了“以文为诗”而“革故鼎新”,引起了宋诗相对有唐一代,从内容到形式和观念、审美情趣的巨变。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北京提出了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研究居民对于运河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情况对于运河文化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SPSS描述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对通州古运河上的三个码头、大运河(北京段)的三个因运河而生的传统村落上马头村、皇木厂村、崔家楼村为案例进行研究,可以看到大运河(北京段)传统村落居民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状况整体较好,影响认知的主要因素为月收入、职业、文化程度,不同的因素对不同的认知内容有不同的影响.区位影响居民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即不同村落居民对运河文化认知情况存在差异.加强居民对运河文化认知及认同的重要方式有两种:加强运河文化的空间表达和加强居民对运河文化的传承.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提高居民对运河文化的认知,针对不同的认知内容,对不同月收入、职业、文化程度的居民应采取不同的措施;针对不同区位村落的居民,采取差别化的措施,加强其对运河文化的认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运河文化的空间表达、加强长辈对运河文化的口传.  相似文献   

13.
大运河孕育了明清新思想,明清思想浪潮是围绕在运河两岸展开的。大运河的畅通促进了运河两岸社会观念的变迁,加强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人们的思想在明中期冲破程朱理学的束缚,萌发出了新思想的萌芽。明清时期的运河两岸是中国在那个时代思想最活跃和最有朝气的地区,也是思想变化最敏感的地带。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或出生和成长在运河两岸,或在运河两岸地区求学、游历、任职。其思想产生、成长于运河,传播于运河。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经济之河、政治之河、军事之河,更是一条涌动的思想之河。  相似文献   

14.
胶莱运河是元朝开始开凿的沟通渤海莱州湾和黄海胶州湾的运河工程,纵贯胶、莱二州。胶莱运河自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开始开凿,开通后不久,即因河道浅涩、功效较低而废罢。至明代嘉靖年间,为了漕运的需要,又复开胶莱运河,后又由于河道淤塞,水源不足而湮废。本文对元明时期胶莱运河的开凿和兴废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和论述。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厘清运河文化在区域课程资源中的不同类型及其基本内容,尝试从运河文化特色校本教材开发、学科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四个层面探讨不同类别运河文化资源的应用途径和具体应用方式,以期指导运河流域运河文化课程的重建。  相似文献   

16.
运河是人类历史上的水利工程,汇集了人类的经验、知识、智慧和技艺。作为文化遗产,运河无论是历史表述、工艺技术还是文明交流的原真性,都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同时,作为世界遗产的一类,需要我们对其知识谱系,特别是专业性有所了解和掌握。我国是运河遗产大国,历史悠久,形态多样,水资源丰富,但对联合国的运河体系相对陌生。文章对联合国运河遗产谱系做一勾勒,供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泰国克拉运河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谈论已久的克拉运河为何还没有破土动工,为了探究其原因以及提供相应建议,本文分析了克拉运河开通后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从经济、政治等方面着重分析对中国、泰国、新加坡的影响.分析泰国不修建克拉运河的原因,最主要是泰国政府不积极主动推进.提出开挖运河是早晚的事,给泰国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以促进克拉运河早日动工.  相似文献   

18.
对运河、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等名称的由来关注不多。本文对京杭大运河及与这一名称相关的信息进行梳理,试图廓清运河名称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同时提出嘉兴地方文献在运河名称记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位京杭运河干线的扬镇地区,因处运河体系之关键,成为运河城市发展史的显例。近代以来,扬州、镇江不仅为运河交通枢纽,是联系运河起终的节点,并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工商业城市。然,迄今并无专文评介运河与近代扬镇经济之关系。由此,试从商业、工业及航运业等三个方面来论证运河对扬镇经济的影响及促动,以揭端绪。  相似文献   

20.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河,也是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运河的畅通对于南北交通路线的开辟、沿河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之间的物资文化交流,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深入地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状况,运河史或运河文化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样,对运河区域社会史的的研究,也离不开基于运河史或运河文化视野的整体观照。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的王云教授《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以下简称《变迁》)一书,在运河文化与区域社会史的交叉研究方面用力颇深,成为运河文化研究和区域社会史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一部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