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三生教育"是一个新兴教育理念,它以生命教育为根本,以生存教育为基础,以生活教育为方向,体现了体育教育的本质内容."三生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观念认识是根本,两者内容的结合是关键,评价体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中国古典词汇,于晚清西学东渐之际,在中、西、日之间的文化互动与回旋中经历了一个近代化过程,演为新词,以至今日.这一过程包含"名"、"实"两层面:一则在日本明治时期,"教育"取代"教学"、"教化"、"肄业"、"文学"等,最终被确定为 Education 基本译名,并成为近代教育学核心术语,甲午战后自日本"回流"中国;一则"三育"作为"教育"的下位概念,自日本传入后,又由德国入华新教传教士以近乎西方近代"三育"概念的"养身"、"养心"、"养学"等"三养"概念东传日本.随着日本对"德育"、"智育"、"体育"译名的厘定.甲午战后"三育"概念被中国官方和学界正式迎受进来.1903年,"三育"在中国的专著、辞书、官方文件三类文本中确立了自己的"名分".  相似文献   

3.
顺应我国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步伐,分析"轻体育"内涵及健身特点的基础上,对高校开展"轻体育"教育的必要性、基本内容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探讨有效地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顺利接轨,更好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的新途径.以期对"轻体育"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是促进德育实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有效保障.从"三全育人"视域审视学校体育,发现其以身体及身体实践为载体,具备"知行合一"的内隐德育价值与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外显德育价值.可通过设计全景式的学校体育德育环节、营造沉浸式的具身德育体验氛围和创设情境以丰富多重角色的参与体验,实现学校体育的德育价值,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5.
"人文奥运"与高校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北京奥运会高扬"人文奥运"的旗帜,本文在分析"人文奥运"理念的基础上,指出了奥运与教育、体育的内在联系,揭示出它对高校体育的启示,以期强化高校体育的人本观念,拓展高校体育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查阅有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考察,运用民族学研究的跨文化等研究方法,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原生常态"层,第二层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民风、民俗标识"层,第三层是走现代体育发展理念的"竞技规范"层.通过对这三个层次的透视,以便分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结构层次及功能价值,这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及其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围绕"体育思政"的探索发展,重新审视"体育精神"在当前理工科高校体育教学中所富蕴的思政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以弘扬"体育精神"为契机,将爱国奉献、勇于拼搏、遇挫不退、团结合作、开放创新、公平竞争等核心体育理念深入转化为有效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既能充实理工科高校体育教学的人文精神内涵,也能拓展理工科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空间.用"体育精神"激活"体育思政",凭借彰显"体育精神"的"体育思政"涵育培养时代新人,能够对理工科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培育人才"的根本目标发挥出特殊而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闽侯县白沙中心小学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省级农村示范小学,"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是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望,"树名校、培名师、育名生"为主旨的"三名工程"是我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缔造名校、成就未来"的生命化教育理念渗透在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借生命化教育课题实验的劲风,学校的发展已开始步入了快车道.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在国势危亡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中国近代以来的体育思想,在其基础上形成了"五育并重、注重体育"、"抵御外辱、复兴民族"、"体育走进社会"的"体育救国"理念.在任东北大学校长期间,他将其体育理念付诸实施,为东北大学制定了完备的体育发展规划,完善了学校体育设施,引进体育人才,组建各种运动队并组织参与众多的体育活动.发掘、培养、资助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是其体育理念与实践的重要结晶和标志.张学良的体育理念与实践为我国体育发展史和东北大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就是中道,中道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德性的实现要遵循自然本性,并运用得当:虽然德性是人类追求至善的永恒目标,但没有理性是无法建立德性的,同时,没有体魄的理性与德性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德、智、体三育互为关联,相辅相成.当今学校教育存在严重的"过"或"不及",如德育的功利性,智育的灌输性与体育的弱势性等,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为此,我们应该用"至善"的德性教育理念克服学校德育的功利性;以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方法改革学校智育的灌输性;让健康的体育观改变学校体育的弱势性.  相似文献   

11.
《诗经》里“之”字用法比较复杂,本文从词性和句法功能上对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哲学层面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为本为“核心”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式,核心论是对中心论的发展和超越。中心论方式下的发展,是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是见物不见人的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天人关系及人我关系的日益紧张。核心论方式下的发展,是内涵式、集约化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发展的结果是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更加和谐的状态。因此,就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言,用核心论统领中心论,用人的全面发展统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已是摆在我们面前唯一正确的抉择。  相似文献   

13.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于1899年创作的小说《觉醒》通过描述女主人公艾德娜.庞蒂利埃的几个层面的“觉醒”,努力塑造了一位要求个人自由、敢于表达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敢于表达女性自我意识的“新女性”。然而,艾德娜的这些顿悟只能被看作是一种勇敢却痛苦的历程,远没有达到“醒”的目标。在寻求女性独立人格的过程中,她的许多梦想一个个地破灭,让她认识到,作为一位女性,现实中许多事情都超越了自己能够掌握的界限,她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她自己,最终迫使她彻底放弃自己的所求。作为一个创作和思想观念均先于时代的“新女性作家”,凯特.肖邦错误地选择了《觉醒》创作主题的时机,她的关于女性主体意识的探究是她同时代的人们无法给出满意答案的,也是她自己无法获得答案的。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在中国小说史上独居一席。其以独具个性的笔墨体现了中国文人灵魂深处自觉的责任感和心灵的感悟,富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5.
《维摩诘经》是一部以不二法门为宗旨、不思议解脱为归趣的经典,经中的所有法门都是不二法门,由五蕴观佛身实相亦然。但是,今存《维摩诘所说经》讲到从五蕴观佛身实相时,鸠摩罗什译本作“三不观”,玄奘译本和现存梵本却只有“一观”。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如、性二名的同异与开合。在“三不观”中,若依龙树的“观时分别”义解如与性,二法则有差别。注疏家们在二法别义的前提下,依修学维度的“三谛”配释色、如、性三法,妥当地安置、诠解了三法间的关系,避免了法义重复。罗什将如、法性与菩萨“二忍”行位相配当,凸显了二法各自断证的功用,对于进一步诠释“三不观”具有启发意义。当如与性合一时,即成奘译之“一观”;当二名开分时,即成什译之“三不观”。当如与性作同义解时,据《大品经》的三空观亦可成立“三不观”同义并立的差别意趣。  相似文献   

16.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7.
<墨子>引<诗>论<诗>数次,考察其对<诗>、<书>以及对<诗>不同部分的选择,可管窥<墨子>的<诗>学观.将其与其它诸子进行横向比较,可发现<墨子>的<诗>学观的独特性.将其纵向研究,亦可丰富完善先秦的<诗>学系统,尤其是<墨子>在<诗>经典化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的名称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中祖母的名称王母,男子中的强力人物因其同王母的性关系成为王父并随着家庭的出现成为祖父.王母王父因其辈份、势力和能力上的原因成为氏族组织中的领袖,于是王获得社会领袖的意义.王字的写法可能源于古人祭日用的玉版或玉串.远古时巫因在祭祀与原始宗教活动中的作用进而实现对世俗的行政管理成为世俗领袖王.随着社会的发展,王作为最高行政领袖的作用和地位突显,巫成为王权的附属与工具.  相似文献   

19.
从中枢神经系统延伸的由来、有关“真实性”、实现和未来四个方面论述在电影《黑客帝国》中涉及的数字技术对人类未来社会将可能产生的影响。沃卓斯基兄弟通过电影媒介形式的《黑客帝国》传递了关于未来的讯息:人们正在被深深地卷入一个数字化的世界,人们的选择将决定自己未来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20.
对“中间代”或“中生代”的命名现象,其实只是这些诗人们“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对1990年代与1980年代的诗学差异尤为敏感,同时也就有对共同性的忽视,这导致了他们对自我存在的焦虑,并进而试图通过对自我命名的方式“标新立异”。然而“中间代”或“中生代”并不能构成一个独立于“第三代诗人”或“新生代”的“代”,他们应属于“新生代”的一部分或一种写作倾向,或者应称为“新生代后期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