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美国华裔作家黄玉雪的自传小说《华女阿五》,描述了美国华裔女孩阿五在美国族裔属性和中华族裔属性间的斗争,以及她如何摆脱被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双重边缘化的两难境地而融双重属性于一体的状况.阿五身上熔铸的中华族裔文化属性和美国族裔文化属性反映了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的文化政治权利角力关系,从而达到重铸自我族裔属性,实现混合身份认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喜福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文化翻译,以及通过分析作品中所展现的代际移民之间的文化冲突,即拥有不同文化属性与背景的母女之间的文化冲突,透视了处于主流文化中边缘化群体的美国华裔,不断追寻自己的文化属性以及文化身份的历程,并探讨了美国华裔作家在文化身份建构历程中,只有充当两种文化中间的文化传递者,才能在两种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黄继忠于1983年受邀至美国讲授《论语》,在此后近20年去国离乡的日子里黄继忠相继翻译了《论语》《道德经》等中文典籍。透过其《论语》英译本,可以看到译者文化身份对译本形成的影响以及作为华人译者的黄继忠在其译本中坚持选择“直译”翻译策略的原因。文章尝试从文化身份建构视角探讨离散经历对黄继忠《论语》英译本形成的影响:基于海外华人译者共有的离散经历,黄继忠译本呈现出华人译者译本的共性因子;其次,从黄继忠个人文化身份诉求出发,探讨“直译”翻译策略所带来的个性译文。  相似文献   

4.
身份问题是《人性的污秽》中作家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角度分析了《人性的污秽》中主人公科尔曼从青年到老年的文化身份认同之路,展现了美国社会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5.
文学旅游已经成为当前文化旅游的一个亮点和重要组成部分。经由文学作品而生成的对旅游目的地的想象与渴望,并付诸实践的旅游行为,不能不说是文学作品引发的文化认同与旅游者身份的再建构。江南文化的优雅传统所产生的文化认同,士阶层的生活方式所引发的身份体认,以及小说依托江南士风的地方感的营造,使《美食家》成为理解与规划文学旅游的典型作品。  相似文献   

6.
当代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碧莲的小说《莫娜在希望之乡》描述了移民族裔对自身伦理身份的找寻以及抉择过程。其中,任碧莲通过小说所呈现出的自由流动性的身份观念以及所传递的主题和思想生动地契合了中国古代庄子的哲学思想。基于此,将庄子的哲学思想作为分析框架,通过探索任碧莲的身份建构观,对主流文化所塑造的美国族裔身份刻板化和唯一性进行批判,深度挖掘美国族裔群体身份的多样性与流变性。  相似文献   

7.
文化身份一直以来都是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主题,其定位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上屡经变迁,即从文化认同、反认同再到否定的认同;本文通过比较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与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的文化身份定位问题,探讨华裔经历的两种不同的文化身份定位的变迁问题。  相似文献   

8.
胡赛尼是移民至美国的阿富汗人,他凭借《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两部小说成为当红作家,获得了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胡赛尼的阿富汗人身份使他能够很好地深入阿富汗人的内心世界,并发掘出他们所珍视的东西.胡赛尼的美国人身份使他能够用美国的意识形态和语言去解释这些东西.胡赛尼作为移民的双重文化身份使他能够理解阿富汗,也能够理解美国,因而可以作为阿富汗的代言人,将阿富汗介绍给世界.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911事件”后阿富汗和阿富汗人在西方的负面形象,还阿富汗人一张人性的面孔.  相似文献   

9.
到2009年为止,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亚历克斯·米勒已发表了六部极具影响力的小说,写作技巧的日臻成熟和完美使得他的每部作品都可圈可点,令关注和研究澳大利亚文学的人们很是满意。在众多的作品中,无论从创作技巧,还是从作品传递的思想性方面来看,《祖先游戏》堪称最好的一部。重读米勒这部获多项文学大奖的作品《祖先游戏》,会强烈地为作品中有关中国文化的记忆及想象所折服和震撼,而这一切均出自一位澳大利亚作家之笔。针对文本中有关中国文化的记忆及想象所具有的意义,从德国学者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出发,来关照文化记忆以及想象视角下的《祖先游戏》,以期进一步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以及它在重构澳大利亚文化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欧茨小说《掘墓人的女儿》讲述了主人公丽贝卡在美国隐藏犹太身份、追寻美国身份、回归犹太身份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犹太移民终其一生在反犹环境下寻求文化身份的心路历程。本文从文化身份的视角,探讨了导致丽贝卡身份变迁的主要原因:第一,丽贝卡从隐藏犹太身份到追寻美国身份并不是美国文化简单地消解、同化犹太文化的结果,而是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历史汇合;第二,丽贝卡回归犹太身份也不意味着犹太移民对美国文化的否定,而是其在理解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的自我抉择,即犹太文化始终以各种方式制约、规范和影响着美国犹太移民。  相似文献   

11.
葆拉·马歇尔是美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黑人女性移民作家之一.其小说《寡妇赞歌》围绕主人公艾维在加勒比海的四天之旅展开其一生寻求文化家园的历程.通过分析艾维无法在美国文化中找到归属感,最终在西印度文化中建构自我的过程,试图揭示小说的文化融合主题,并指出加勒比裔的美国移民后代可以在非洲共同的文化经验中找到文化家园.  相似文献   

12.
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作为美国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以其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小说作品而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她已出版的九部长篇小说始终以探索黑人历史,弘扬黑人文化为主题,表现了她对黑人命运的深切关怀。通过分析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探讨莫里森小说中复杂的文化语境,力图挖掘出莫里森苦心建构的黑人文化之路,展示出莫里森对黑人民族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美籍华裔女作家严歌苓与美籍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都是当今风靡美国文坛的女作家。文章分别以严歌苓的《少女小渔》与拉希莉的《疾病解说者》为本,立足在拉康的镜像理论基础上透视这两部小说中小渔与达斯太太这两位女性在依赖东西方"他者"的文化认同过程中出现的异同。并由此镜像变化的异同透视出严歌苓与拉希莉在跨文化的书写中体现出的不同的文化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14.
运用历史回顾的方法分析美国当代流行文化。分析认为,分析美国当代流行文化,必须将其置于产生这种文化意识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人文观念的框架下进行; 依据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流行文化批判的立场,主张流行文化的产生和兴起是工业、都市、大众消费时代的文化意识的崛起; 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学说进行了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裔的文学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美国华裔文化心理成长的演绎史。美国华裔文化心理经历了一个由全中化到倾美化,再到中美融合的发展演变过程,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从19世纪中叶的淘金热时期第一批移民大批进入美国,到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推出,再到20世纪下半叶中美关系的推进,中国的实力及中美之间的交流都对美国华裔文化心理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其文化心理在相互对立的矛盾冲突中趋于融合。  相似文献   

16.
如何在美国语境中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建构,这是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的思考重点。在重建美国华裔男性形象的过程中,赵健秀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着重描写美国华裔中的父子关系,以父子关系来表现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纠葛;二是充分刺用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主义传统,通过对英雄主义传统的书写,寻找文化归属,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问题。赵健秀和汤亭亭之间,不但是构成了冲突和对话,还具有互补的作用.他们的文学创作.共同书写了华裔在美国语境中的人生轨迹和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7.
菲利普·罗斯后期代表作《美国牧歌》讲述了犹太移民利沃夫一家三代20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梦追寻中传统文化身份的历史变迁过程。小说既包涵了丰富的犹太民族文化要素,又体现了当代美国主流文化的时代元素,呈现出了独特的社会文化意义。本文将考察小说主人公利沃夫家族三代人在历史观照下美国梦的演进与传统身份文化变迁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以此为研究主线,探究构成小说各文化要素的深层文化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从伦理学角度解析《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小说《喜福会》中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四个女儿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心灵历程,揭示了母女两代人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和美国精神之间的文化冲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中国家庭中的长幼尊卑和美国家庭中的平等观念之间的;中突;中国式的谦虚与美国式的直爽之间的冲突;儒家伦理中的家族观念与美国精神中的个人主义之间的冲突;作为华裔的女儿与美国白人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文化多样性不会消失,但却面临诸多威胁。就我国电影产业和传统文化而言,面临着来自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文化霸权的强烈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坚持自身独特性,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电影产业;另一方面,也要按照和而不同的原则,积极吸收和借鉴好莱坞电影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经验。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华裔文学的身份和属性研究历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速,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增加,全球性的文化认同及整合现象应运而生,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全球文化。文章试图从这一角度,通过对旅美女作家查建英的作品《到美国去!到美国去》的分析,从文化层面上重新给予美国华裔文学身份和属性新的定位与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