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其著名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海德格尔另辟蹊径对艺术问题进行了全新的思考一、实践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思维态度,运用了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改变了追问的路线--从"物到作品"返回到"作品到物";二、基于对其"存在的真理"之哲学主题的关怀,从"真理的本质"方面思考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在关于"作品与真理"和"真理与艺术"的讨论中,阐明了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对理解"存在的真理"问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指示.  相似文献   

2.
《德伯家的苔丝》的细节描写与绘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绘画艺术运用于小说创作 ,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 ,体现着哈代对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深刻理解。文章从哈代创作的绘画艺术入手 ,将《德伯家的苔丝》的细节描述中对绘画手段的运用加以分析 ,阐述绘画艺术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以及对作品主题的影响 ,探索哈代运用绘画艺术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夜色朦胧--评霍桑的短篇小说《牧师的黑面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传统的、叙事学的、符号学的以及文体学的理论方法分析纳撒尼尔·霍桑的一部早期作品-<牧师的黑面纱>,旨在展示他的艺术特色,并加深对其思想根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因果线型结构是以小说为代表的叙事作品中最为典型的一种结构方式,它清晰的逻辑关系对作品的艺术效果起到良好的作用。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是按因果线型结构组织作品的典范,他通过叙事技巧的娴熟运用使整个作品产生极佳的艺术效果。严谨的因果线型结构设计使情节紧凑,巧妙的序列分布安排让悬念迭出,整篇作品呈现出简约集中、节奏感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福特·马多克斯·福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一位重要的作家,<好兵>是他最出色的小说之一,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精品.<好兵>能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精品,这与该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叙述艺术不无关系.因此,文章试图通过分析这部作品的以下几个方面:1)效果的累进的叙述方法;2)不可靠的叙述者,去探讨和挖掘福特在这部小说中所运用的叙述技巧的成功之处及其独特的艺术效果,从中去看福特作为现代主义作家的叙述艺术.  相似文献   

6.
《马车夫的身影》运用碎片化、拼贴、陌生化、梦幻等手法表现出空间肢解、身体肢解、语言崩溃所造成的逻辑的瓦解和现实的消解.作品极端的艺术手法和主体危机、创作危机的主旨根植于战后德国社会的危机.魏斯的艺术实践正是比格尔关于现代主义小说的极端艺术形式来源于西方现代社会异化现实论点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7.
祁太秧歌是地方性的民歌体小戏,其曲调蕴含了浓郁的地方韵味.从旋律的进行和旋律中偏音的运用两个方面,归纳了祁太秧歌精巧完美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她作为传统音乐文化已有的艺术价值,从本质上揭示了祁太秧歌的旋法特色,丰富了民族调式的表现力,尝试秧歌旋律进行方面更多的可能性,进一步挖掘民族调式的内在美,为创造新时代性的作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荷兰版画家埃舍尔擅长运用科学分析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传统观念认为,埃舍尔作品的风格完全源于悖论、幻觉,无章可循,但运用图像学的方法解读埃舍尔的作品可以发现,其作品风格经历了“契合-渐变-分形”的转变过程,是视觉语言的理性演绎,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埃舍尔在艺术中的开拓促进了现代艺术与科学的互融和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将绘画艺术运用于小说创作 ,这一独特的文学手法的运用 ,体现着托马斯·哈代对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深刻理解。以《德伯家的苔丝》的景物描写中对绘画手段的运用为例 ,阐述绘画艺术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以及对作品主题的影响 ,进而探索文学作品中绘画艺术的运用对文学语境锻造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梁宗岱的诗学思想是以中西古今的诗学理论为渊源,对其艺术养分汲收融汇并以自己的艺术审美期待对其改造,误读和重新阐释的结果.以作者--作品--读者为重心,从创作美学的角度,站在中西文化观念的高度,以西方理论阐释中国传统诗学内涵,并在中西对比中反观、建构传统诗论的"现代化"和西方诗学理论的"中国化",显示出向诗歌艺术本质探讨的现实努力.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在他刚刚踏上文坛之时创作了一些戏剧作品。这些戏剧作品由于创作的时间早,在沈从文整个的文学创作史上所占的比重又很小,因而很容易被人们遗忘。但在事实上这些戏剧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存在着,不容忽视。我们可以从谐趣呈现的策略,谐趣中的理趣,谐趣产生的原因三个方面来探讨沈从文戏剧中的谐趣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湘西小说有两种诗性:抒情诗性和哲理诗性。沈从文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创作以原生态和象征态叙事来构筑抒情诗性,浓郁的抒情性和理想化色彩是这种小说的突出特征;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转向观念态叙事,深沉的思索和智性的灵光显示出批判的锋芒。如果说沈从文早中期的湘西小说呈现出唐诗的意境美,那么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是一种宋诗般的理性美。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沈从文笔下的不同女性形象及创作态度的分析,指出了作家对女性的态度和认知的复杂性,尤其是在对女性的抒写上有一个明显的分离和整合的过程。沈从文在创作后期试图用一种基于生命的美学观点来整合自己创作中的这种矛盾和分歧,从而使其笔下的乡村和都市具有了某种内在的统一性,构成了一个独特而自足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4.
创作初期,沈从文在湘西题材的创作中,用审美的方式对湘西文化的地方性知识系统进行深度描写,为我们保存了一个异质于现代文明的文化空间,他这种异质的文化空间成为了现代文明的种种堕落的反观之镜,这使得沈从文湘西文学题材选择与创作具有了极高的人类学价值,也使得他的湘西题材创作具有了鲜明的人类学诗学特征。沈从文湘西题材的文学创作本身具有比较鲜明的原始主义倾向,沈从文梦回湘西,营造了一个审美乌托邦世界,把湘西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资源之一,这是沈从文的艺术审美思想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但此时沈从文的人类学诗学创作面临着困境,缘于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思考缺失历史理性。站在历史理性的高度,从为湘西文化到为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甚至是为人类整体文化而代言,创作思想着眼于关爱人类整体的命运,这种悲天悯人、大仁大爱的思想立足点,是沈从文的人类学诗学创作困境突破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讽刺作品因不同的创作时期而有两种风格: 早期诙谐幽默的和后期庄严含蓄的。从讽刺对象、讽刺手法等方面具体分析了第二类讽刺作品主观性强、 悲剧意识浓郁等特点以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初期创作具有明显的试笔性质,就总体而言,是以自我抒写为中心的,这种自我抒写对他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在其抒写都市生存苦闷与皈依湘西乡土的作品中明显地表现出来。从沈从文初期创作的自我抒写中,不仅可以发现沈从文步入文坛的复杂心路历程,而且可以把握到其艺术风格与创作格局形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说:"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对"声音"和"颜色"的敏感,其实就是音乐和美术的天禀。沈从文在音乐和美术中"倾听"和"观看"到的是湘西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他"试用爱美术音乐的方式来写作","把脑子里与颜色声音分不开的一簇簇印象,转移重现到纸上",构筑一个生命化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凄馨而迷人,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湘西世界"的原型本身也很神奇.沈从文是湘西各族人民共同的伟大儿子,"湘西世界"是他的赤诚奉献,是"湘西文化"形象化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9.
才思无穷寄载笔——论任昉笔体作品的思想和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朝学者任昉擅长表奏等笔体文章,和当时文坛领袖沈约齐名,有"任笔沈诗"之称。任昉的笔体作品中有大量的属于代人创作的代言体。即使是代言体作品,任昉也能设身处地恰如其分地把握作品的艺术表达出自己的褒贬,表现了有为而作的精神。任?的笔体作品用典恰当、笔端含情,其艺术价值得到当时人的赞赏。  相似文献   

20.
就艺术社会学立场探讨黄慎代表性人物画所具有的社会因素,及其作品内涵所反映黄慎当时艺术社会交往的互动条件,可深化纯粹风格论所造成的偏颇。黄慎的绘画风格与闽派上官周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此中演变过程即为黄慎个人风格形成之所在。由此,黄慎之于扬州画派,及与闽派的联系略可清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