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对国内学界对The Road Not Taken一诗研究成果综述评介的基础上,精心梳理借鉴国外(主要是美国)学者的第一手研究资料,特别是诗人Frost与友人往来通信等,结合诗人诗歌创作理念,指出诗人的写作初衷不是抒发个人际遇,而的确是为怀念好友而作。此诗并非一首励志诗,而是选择主题和冲突主题的复调变奏。借用诗人笃信的Emerson哲学,对于美国学界关于此诗主题"选择说"的六种代表观点筚路蓝缕,可见诗中的I并非诗人本人,而两条路也毫无好坏之分。对sign和difference意义的不确定性做了深入阐释,证明此诗是一个掩映在严肃外表和幽默内心之间的崇高的恶作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两位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和安德鲁·马维尔的著名艳情诗的分析比较,揭示了玄学派艳情诗的写作手法和用喻特点,并探析了及时行乐主题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3.
艾略特是对20世纪文学做出巨大贡献的诗人,他的文学理论也有独特见解,对传统与创新,作家创作的非个性化,主观精神与客观对应物几个方面有深入的论述。他的早期诗作以干枯的"荒原"和情欲的"大海"为主体意象,表现对现代世界的感受和认识;后期转向宗教,以灵魂拯救为基本主题,深沉而富于哲理。他是将诗与哲理融合得天衣无缝的伟大诗人。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哈代不仅是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而且是英国20世纪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英国诗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哈代以诗歌的形式,描绘了在资本主义关系侵蚀下英国最后的宗法制社会的结束和农民阶级的毁灭。所以哈代的大部分诗歌,也就因其这种选材和主题而产生了一种被批评家称之为"悲观主义"的感伤情调,悲观意识就像一条忧郁的黑线贯穿于他的爱情、自然、战争、死亡四大诗歌主题之中。  相似文献   

5.
托马斯·哈代不仅是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而且是英国20世纪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英国诗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哈代以诗歌的形式,描绘了在资本主义关系侵蚀下英国最后的宗法制社会的结束和农民阶级的毁灭。所以哈代的大部分诗歌,也就因其这种选材和主题而产生了一种被批评家称之为"悲观主义"的感伤情调,悲观意识就像一条忧郁的黑线贯穿于他的爱情、自然、战争、死亡四大诗歌主题之中。  相似文献   

6.
诗歌的主题是诗歌的主要观点或思想,它有别于诗歌描述的对象。"真、善、美"不足以概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全部主题。纵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其他作家作品以及莎士比亚剧作可以看出,时光无情、爱情幻灭、人生无常、诗之永恒,是莎氏十四行诗的四个"另类"主题。  相似文献   

7.
王义钫 《老友》2015,(2):48
立意,就是在写作之前确定作品的主题思想。诗以意为主,是古今诗人创作诗词时共同遵守的原则。它强调一首诗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深刻的哲理光芒,丰富的思想感情。唐代诗人杜牧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清人王夫子在《姜斋诗话》中也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统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些见解抓住了诗歌的本质特征,解释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诗词写作确定目的就是"立意"。一首诗如果立意不明,不知所云,即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鼻祖陶渊明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为代表,比较分析中西自然诗在主题、题材、审美心理、语言形式以及意境追求等方面的差异,认为西方自然诗多为有我之境,中国古代自然诗多为无我之境,表现出中西自然诗在审美价值取向上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湘籍诗人唐兴玲诗语自然流转,富有想象,陌生搭配仿佛天成,结构上讲究对比和突转,思绪跳跃,抒情绵密,有华美的片段,也有质朴的叙事。论文以她四首遗诗为例,指出沉重是诗人真实的生命体验,温情与宽怀是她的人生与写作态度。通过表现爱、存在、死亡、时间、艺术等命题,诗人营造了饱蘸爱的"棉花糖",心疼体贴丈夫的"妻子",武艺高强的"女人",凝铸死亡、时间与艺术的好东西"铜镜"等唯美意象和形象。  相似文献   

10.
进入二十世纪之后,一个新的"焦虑的时代"对轻松诗的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和着这一要求,英国诗人威·休·奥登在轻松诗的文本实践和理论阐释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从文本实践来看,他写作的轻松诗代表作《致拜伦的信》将私人世界和公众世界嵌入了同一个诗歌文本,既保持了轻松诗写作基于个人体验的真实感,又带来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厚重感,这一双重聚焦的写作策略大大开拓了轻松诗的发展空间。而在理论阐释上,奥登从诗人和读者关系的角度深刻地剖析了轻松诗的过去、现状和未来,提出了一个"真正的公共社区"的存在对于轻松诗写作的重要性。奥登的这些努力无疑为轻松诗的更生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的一件大事是1798年出版的《抒情歌谣集》.这部集子写作的起因由柯尔立治在他的《文学生涯》第十四章中作了详尽的记述,在柯尔立治和华滋华斯作邻居的第一年当中,这两位湖畔诗人过从甚密,他们的话题经常转到诗的两个基本点上,也就是两种不同的诗歌创作原则.第一种是选择一些超自然的景象和行动作为题材,赋予令人信以为真的真实性和内在的连贯性,从而显得十分自然真实.换句话说,把超自然的表现描写得很自然,令人信以为真.第二种是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和情节,并在它们上面加上一种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东西显得不平常,从而激起人们近乎超自然的感情.两位诗人商定:柯尔立治用第一种方式写诗,华滋华斯以第二种方式创作.在英国诗人中,他们是按照预定计划进行诗歌创作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2.
李渔的诗     
李渔是位杰出诗人,过去人们只以传奇作家、小说作家、戏曲理论家看待李渔,是不全面的。正如他的朋友所说:"止以词曲知笠翁,即不知笠翁者也。"他在明清易代、社会变革之际写的许多诗,描写历史沧桑、时代悲凉,为民众呼号,歌唱和咀嚼百姓的大哀痛,这些诗乃是他一生所作诗歌的最高成就,也是放在中国几千年来无数优秀诗篇中并不逊色的作品。特别是他对民族和亿万百姓的命运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对苍天、对历史进行了呼天号地的叩问,可以说,这些诗是清诗中的上乘之作,也是对整个中国古代诗苑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秋山是马来西亚华诗坛风头正健的诗人,也是备受世界华学界瞩目的作家。本从其诗作中的哲理小诗与都市诗入手,着重论述了其诗的化价值与意义:自觉的人精神。这不仅是诗人的人生态度、写作追求,更是他对生命的承诺。  相似文献   

14.
约翰·弥尔顿不仅打破了英国十四行诗着重描写爱情主题的传统,而且在十四行诗诗体结构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表面上看,弥尔顿十四行诗第19首《哀失明》描写诗人将用忍耐来抑制自己因双目失明而产生的焦虑和痛苦,但实际上它书写了一位清教诗人寻求侍奉上帝的清教心路.本文将这首诗置于17世纪英国清教主义情境之中,结合文本释读,讨论弥尔顿十四行诗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契舍,考察诗中双关、对照、圣经典故等修辞手法,进而揭示诗人摆脱焦虑和痛苦的清教心路.  相似文献   

15.
杰弗雷·乔叟(Geofrey chaucer 1340?—1400)是一位对英国文学作出了特殊贡献的杰出作家。在英国文学史上,他是莎士比亚以前最伟大的诗人,是第一位赢得世界声誉的英国作家。在他以前的英国文学,其主要成就在于英雄史诗(heroic epic),而当时的英雄史诗基本上是一种口头文学,由于作者的名字在口头流传中已失传,现存英雄史诗已成为伕名作品。其中除了那首反映日耳曼民族生活的“贝沃尔夫”(Beowulf)是完整的以外,其余仅是少数残篇。因此有人主张,真正的英国文学史应当从乔叟算起。乔叟是在诗歌创作中第一个成功地应用“英雄双韻偶句诗体”(heroic coup(?)et)和“皇韻诗体”(rhyme royal)的诗人,他使这两种诗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俄罗斯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对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的著名艳情诗<上升的太阳>进行了剖析,揭示了玄学派艳情诗的写作手法和用喻特点,解读了邓恩诗歌中另类的太阳、恋人和帝王等意象,并对艳情诗形成的社会背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柳·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是俄罗斯当代作家和剧作家,同时也是多才多艺的歌唱家兼诗人。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反主流意识形态主题、新自然主义和叛逆性的写作策略,这使她成为"别样小说"的领军人物,俄罗斯当代文坛的"怪葩",同时也成就了"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现象。本文从作家刚刚获得世界奇幻奖这一当代俄罗斯文坛上的重大事件入手,从其小说、戏剧、童话、诗及歌唱等四个创作领域剖析了上述现象的成因,以期读者对作家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维.苏.奈保尔,一位英籍印裔作家,是英国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在进行小说创作时,除了潜意识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外,也自觉地汲取西方文化和小说创造的养分。他对约瑟夫.康拉德小说创作的借鉴就是典型例证。文章通过对两位作家主要作品的分析,发现奈保尔在写作主题和技巧两方面对康拉德小说创作都有所借鉴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革"十年,公开文学已经沦为政治的留声机,而潜在写作却在艰难中传承"五四"新文化精神.以诗人穆旦的晚年写作为例,分析老作家的潜在写作现象,可以看出,无论是老作家还是青年一代,他们的潜在写作都是时代未泯良知的无声呐喊,同时,在思想上和技巧上为20世纪80年代重要的文学思潮作了准备.  相似文献   

20.
中晚唐诗歌中存在着大量以"断肠"为主题的诗歌.中晚唐诗中"断肠"一词的意蕴具有多种层次,诗人们在离别、相思、贬谪等题材中运用"断肠"一词营造出不同的审美意境,在寄托生命情怀的同时,也深刻映照了中晚唐文人的悲剧性审美体验."断肠"诗的审美意蕴,是在中晚唐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诗学传统的承继性和诗人个体心理机制的合力共同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