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学文 《西藏研究》2000,(1):103-107
炳灵寺石窟是我国著名的佛教石窟寺之一,其考古价值与艺术价值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麦积山石窟相媲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释道世《法宛珠林》记载,炳灵寺的历史可上溯到“晋泰始年”,即265年,距今有1700余年。在炳灵寺169号窟中保存有中国石窟中最早的纪年题记──“建弘题记”,记述了169号窟部分造像的制作情况,尾处还记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二十四日造”的字样,“建弘元年”即420年。炳灵寺石窟现有窟龛216个,各类佛教造像800余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  相似文献   

2.
杭州飞来峰第55龛顶髻尊胜佛母九尊坛城造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内的飞来峰以佛教石刻造像闻名遐迩,其数量之多、形制之大、造型之美,均为中国佛教石窟造像盛世的汉唐之后所罕见。据统计,飞来峰现存五代、宋、元时期的佛教造像多达280尊。其中元代造像数量最多,为飞来峰佛教造像中的主体和精髓部分,现存造像67龛,大小造像116尊,形成了“白石皆成佛,苍头半是僧”的壮丽景观。116尊造像中,有46尊为藏传佛教风格造像,62尊为汉式风格造像,8尊为受藏传佛教风格影响的汉式造像。飞来峰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造像于一身,是中国佛教造像中绝无仅有的融汉藏佛教艺术风格于一  相似文献   

3.
佛像纵广相称是佛教造像的一个理论概念,佛教教义经典和造像量度理论典籍从不同的角度对纵广相称进行了阐释。教义经典认为,纵广相称是诸佛菩萨身体示现的神圣庄严法相;造像理论经典认为,纵广相称是艺术家在绘塑佛像创作实践中遵循的一种造像量度法则。古代藏文文献对于佛像纵广相称的具体量度持有125指和120指两种不同的观点。文章以藏文古代文献为中心,分析佛像纵广相称学说的概念、理论渊源、哲学和宗教层面的意义,探讨佛像艺术创作过程中将纵广相称的佛身庄严法相表现在所绘造佛像上的具体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杭州西湖宝石山造像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杭州西湖宝石山摩崖造像遗迹,分造像年代为元明两期,归造像类型为藏汉二式, 并就石刻造像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历史背景及梵文摩崖等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宝石山造像集汉藏雕刻艺术于一崖,对研究藏传佛教在南方地区的传播,汉、藏佛教造像图像学与风格的演变,以及汉、藏佛教艺术的交流影响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龙门石窟造像遗迹看北魏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造像,作为一项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研究发生在北魏现实生活中的民族史事提供了饶有价值的线索。本文就其所反映的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作一浅略阐释。一、龙门石窟造像史迹与北魏多民族交聘融合之史实考北魏民族融合之史事,显于文献记载者可谓代代相沿,不绝于书。就以北魏历代皇室为限例,即有献明皇后贺氏、道武皇后慕容氏、明元皇后姚氏、太武皇后赫连氏、景穆皇后郁久闾氏等等入附拓跋王朝之内廷,是已足见有魏一代北方诸族婚媾交聘之繁仍。  相似文献   

6.
敦煌石窟为观察南北传密法互动的重要窗口,中唐榆林25窟正壁的主尊代表南传中印胎藏及佛顶尊胜系"毗卢遮那佛"的仪轨,而其榜题"清净法身卢舍那佛"及本窟四壁的造像则表现北传华严密法的主尊,两者在本窟的对应关系,开启了尔后南、北两系密法的互动。本窟正壁的"毗卢遮那八菩萨造像"源出盛唐善无畏所撰《尊胜佛顶修瑜珈法轨仪》,而由不空在《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中加以简化而成,成为敦煌石窟尔后"佛顶尊胜"一系造像的典型。  相似文献   

7.
雷玉华  王剑平 《西藏研究》2004,(4):F003-F003
广元千佛崖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城北十里的嘉陵江东岸,唐代称作柏堂寺,五代、两宋时期一直沿用,元代始改称"千佛崖"。这里也是金牛道上著名栈阁--石柜阁之所在,山势南北绵延,抗战期间所修川陕公路依崖而过,破坏了崖壁下半的造像。现在整个造像区分布在南至石柜阁,北自窟区界墙长388米的山崖内,山顶高84米,窟龛最高处距地面45.5米,崖壁上层迭分布着密如蜂巢的大小龛窟,最密集的区域内有13层之多。现存龛窟848个,造  相似文献   

8.
试论北凉佛教的影响杜斗城在“十六国”政权中,北凉佛教的兴盛,仅次于后秦,但北凉佛教的对外影响更大。首先,直接影响了北魏。如北凉灭亡后,北凉僧人师贤和昙曜,先后担任过北魏的“道人统”和“沙门统”。参与了北魏全国的佛教管理和某些制度的制定,后者还以“凉州...  相似文献   

9.
海棠山摩崖造像与阜新地区清代密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以其造像众多而称“像教”,由汉代初传至晋,造像尚具有浓郁的犍陀罗的风格。南北朝出现具有汉族士大夫瘦骨清相、褒衣博带特点的造像,及至唐代,造像的结构更趋于合理生动,佛、菩萨神态庄严、形象饱满、特征中原化,体现大唐活泼自信的审美情怀,故唐代佛教造像有“菩萨如宫娃”之喻。同时由于密教的流行,神奇而狰狞的密教造像也开始出现。元明清三朝是密教盛行时期,由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传授的“梵式”造像自元代流传下来,并由西藏传入内地,不同程度地与中原传承的唐代造像风格相融合,进而形成内地略异于西藏的密教造像风格。清代,密教的弘传有着特殊的政治背景,内地的密宗造像是以当时著名的佛教圣地如承德、北京、五台山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密宗造像则一直鲜为人知,该文介绍的正是有“黄教东部中心”之称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密宗摩崖造像。  相似文献   

10.
杭州飞来峰元代石刻造像艺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后,中国内地的佛教造像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受到了三次大的外来形式的冲击,在华夏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跌宕的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历史剧幕。浙江杭州灵隐飞来峰元代石刻造像就是第三次外来形式冲击下的典型产物,其中的藏传佛教造像和部分汉传佛教造像,既包含有很深的印巴次大陆文化艺术的渊源,又有汉传统文化和江南佛教石窟、摩崖雕刻的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多样性,笔者试图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崖面窟龛密如"蜂房",几乎每窟每龛都绘有壁画。由于种种原因,绝大部分壁画被毁。但127窟100多平方米北魏壁画却"奇迹"般地被保存了下来。笔者结合在该窟中发现的三个现象,从壁画的制作工艺、绘画材料应用等方面着手,通过观察、分析、研究,深刻阐述了该窟壁画能较完整地保存至今的原因,肯定了该窟壁画高超的制作工艺水平,它正是决定其保存寿命长短的关键所在。同时,提出了有效延续这份珍贵文化遗产保存寿命的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贾维维 《中国藏学》2016,(2):111-119
本文通过梳理汉藏文文献中的相关仪轨,对甘肃瓜州榆林窟第3窟北壁金刚界曼荼罗上方的不空羂索五尊像组合进行辨识、研究,并结合尼泊尔、西藏的同题材造像来分析西夏不空羂索五尊组像的构成内容与特征。西夏时期的不空羂索五尊组像是迄今所见依据巴哩译师一系成就法绘制的最早图像遗存,体现了西夏画师对新题材的敏感认知,以及西夏佛教艺术的强大包容力。  相似文献   

13.
元明时期藏传佛教传入炳灵寺后,大部分窟龛壁画被重绘成藏传佛教内容。在藏传佛教造像中,四臂观音像出现的频率很高。四臂观音是观音化现的以代表六字真言的密宗观音之一,在藏传佛教中地位极高,这种最常见的密宗造像对我国观音信仰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虞黛筠  马冬 《西藏研究》2016,(2):95-100
贝纳沟摩崖造像位于青海玉树文成公主庙内,其造像主体毗卢遮那(朗巴朗增)与八大菩萨的三角翻领左衽阔袖袍服,蕴涵的独特服饰文化信息直观反映了吐蕃王室与贵族着装的时代风貌。造像唐风藏式服饰风格的世俗化特征体现了吐蕃佛教造像的本土化,间接反映当时流行的吐蕃王室与贵族服饰、装束被移到了佛像上这一特别的历史情境,对于把握吐蕃佛教艺术与文化发展脉络、了解唐代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史有着相当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飞来峰矗立于杭州西湖西北灵隐风景区的青山翠谷之中,峰奇石怪、泉清气幽。在峰麓玲珑的山石和奇幻的洞壑间,散布着起自五代吴越国,经历宋、元、明诸朝雕造的佛教石刻造像300余尊,形成了我国石窟雕刻艺术史上最后一处大规模遗存。尤其是元代的造像,雕工精细,具鲜明的时代特征。现存百余尊元代雕作,大体可分成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两大类。属藏传佛教性质的有33龛、47尊造像,为我国元代遗留至今规模最大的一处藏传佛教石刻造像真迹。 杭州飞来峰藏传佛教造像,题记中有年号可辨的最早造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最晚的为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无明确年号可辨的造像,从艺术风格与历史背  相似文献   

16.
李翎 《西藏研究》2006,(3):59-62
敦煌藏经洞出土了许多精美的幡画,其中有的注明为“引路菩萨”。通过图像特征,可以确定这种“引路菩萨”属于观音菩萨的一种身形,其宗教功能是作为阿弥陀佛的助手,引导死者往生西方净土。同时,在藏传佛教造像中广泛流行的“莲花手”观音,虽然在造型、名号上与前者并不相同,但经过笔者的考察,证明汉传佛教中的“引路菩萨”与藏传佛教中的“莲花手”在宗教功能上是一致的,是观音菩萨在不同的宗教系统中所呈现的不同图像样式。  相似文献   

17.
须弥山石窟     
一尊高20.6米的露天弥勒佛坐像,仪态端庄而安详,为唐代武则天时期开凿。佛像占整座山头的上半部分,光一只耳朵就有两人高,一只眼睛足有一人长。它比山西云冈第19窟大坐佛还高七米多,是全国大型石窟造像之一。高耸的大佛造像虽是砂崖雕凿,但造型和雕凿的刀法却给人以泥塑一样的温柔。这就是宁夏固原的须弥山石窟闻名于世的大佛楼造像,即第五窟的佛像。  相似文献   

18.
炳灵寺第3窟凿于唐代,窟中心依山石雕一石塔.窟内壁画为后来重绘的藏密内容.石塔上的绘画发愿文题记及窟内的另一则游人题记,揭示此窟壁画的具体创作年代及时代背景,石塔上的三大士绘画反映出的汉传佛教中的三大士道场地信仰与藏传佛教在炳灵寺不同程度的交融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论藏传佛教形成于吐蕃时期及其缘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藏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藏传佛教是后弘期随着各教派的产生而形成的,故此,习惯将前弘期佛教称之为吐蕃佛教。然而从理论上进行严格分析,这种概念和称谓存在诸多不合理及不贴切之处。所谓"藏传佛教"是指佛教传入藏区后,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佛教。佛教在吐蕃传播200年的过程中,从语言文字、僧人信徒、寺院道场和神灵造像等方面都实现了吐蕃本土化。因此,应该说藏传佛教形成于吐蕃时期。  相似文献   

20.
藏传佛教阿弥陀像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翎 《中国藏学》2004,1(4):100-112
西藏佛教前弘期基本以汉地的流行信仰对其影响为主,后弘期则更多地以印度密法思想的影响为主.然而,"阿弥陀像"个案却是一个反常现象,即西藏对该佛的供养及特殊造像系统的形成,汉地的影响,无论在前弘期,还是在后弘期都是最为关键性的,尤其在元代之后,弥陀信仰之盛使阿弥陀佛的造像在数量上和流布的范围上,成为藏区仅次于观音的一个主要佛教供养神,这是本文选取这个个案进行研究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它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藏传佛教造像中样式因素形成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