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1 毫秒
1.
德国近代杰出诗人和美学家席勒 (J.C.F.Schiller 1 759- 1 80 5)关于艺术风格问题的见解 ,是西方文论史上值得重视的一份风格论遗产 ,其中蕴含着对我们当代的艺术风格理论建构具有深刻启迪意义的信息。然而 ,多年来这份遗产似乎还未真正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之中。或许是由于席勒没有写过关于艺术风格的专论 ?或许是因为席勒在艺术风格问题上发出的声音过于独特而与今天研究者的期待目光不甚相合 ?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不论出于何种原因 ,忽视席勒的艺术风格论都是我们的风格理论遗产研究中的一个缺憾。的确 ,席勒没有给我们留下艺术风格方面…  相似文献   

2.
席勒和庄子,一个生活在十八世纪的德国,一个是先秦时期的道家代表人物。地域相距千里,时代相隔千年,而他们的美学思想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自由这一共同主题下,他们美学的出发点、思想方法和美学思想的实质都殊途而同归。作为两个分别在中西美学史乃至哲学史上有着显赫地位与重要影响的人物,对其美学思想做一些比较性探索和研究是不无益处的。 一、他们所处社会背景和思想方法的相似 席勒诞生和生活在“政治和社会生活是可耻的”十八世纪的德国,与英法等国相比,此时的德国还是一个政治上四分五裂、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经济落后国家。整个德国处于灾难深重的屈辱状态下,德意志民族在腐朽的封建专制下痛苦地呻吟,“只有在我国  相似文献   

3.
歌德与席勒都是德国古典文学和美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两人都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在理论上阐明了自己的文学主张。相比较而言,歌德更倾向于现实主义,重视客观现实、具体性;而席勒更倾向于浪漫主义,重视主观理想、抽象性。由于二人的亲密合作,互相影响,共同将德国民族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18世纪德国的现实造就了歌德等一批诗哲的非凡,那些旷世无匹的艺术创造是由生命的沉思所酝酿、发展起来的。其中歌德的历史主义和席勒的人生感伤,正好演绎了这段德国文学的辩证合题。本文认为,无论是歌德具有辩证理解的历史主义,还是席勒对人性完美的关注,都聚集于人本身。  相似文献   

5.
人性论是席勒美学思想的基础,和卢梭一样,席勒从人性的角度开始思考政治问题。卢梭的性善论启发席勒相信古希腊的人性是至善的,卢梭的自然学说中对于感性的高扬也让席勒终生寻求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同时,人性的可完善性使得二人都重视美育的作用。他们的思索虽然都始于抽象人性论,但对自由之途的选择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席勒是德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德国古典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著作。《强盗》、《阴谋与爱情》、《斐斯柯》、《唐·卡洛斯》等几部作品是其悲剧写作的代表作。在这几部作品中,席勒是这样解释悲剧和悲剧艺术的:一般所称的悲剧艺术是以产生怜悯的快感为目的艺术,悲剧是互相关联的一系列事件之诗的模仿,使其组成完整的剧情,向我们指示处在痛苦中的人,而用意在于唤起怜悯。  相似文献   

7.
一九二○年春天,一双在“五四”狂飚烈焰中诞生的中国诗坛的“凤凰”,翱翔在日本太宰府的山野上。他们村店索酒,沿路赋诗,逸兴横飞,抱负超远。他们并肩携手,摄影留念,作歌德和席勒的铜象状,以歌德和席勒暗自期许。这一对青年诗人就是郭沫若和田汉。四十年后,田汉写信给郭沫若道:“您在文艺和科学上的某些成就对歌德已无多让”;“比起您来,我的成就是太少了,太浅了。我没有太好地研究过席勒。但是越是读席勒,看席勒,越觉得他的艺术赶上去也不很容易”  相似文献   

8.
席勒的美学思想与审美实践受孕于西方18世纪那场伟大的启蒙运动,也包括发生在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启蒙理性与启蒙哲学的资源给予其无穷的熏陶与动力,然而在席勒身上最终催生的却是人性之花。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说,席勒完全脱离了启蒙运动,他只不过是转移了一下启蒙运动的重心  相似文献   

9.
苏醒 《理论界》2010,(8):79-82
从宽泛的意义上讲,18世纪德国美学争论的背景催生了席勒和马克思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两人虽都关注"人的异化"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两人对异化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途径却迥然不同。席勒认为人的异化源于近代文明,故提倡通过审美教育恢复性格的完整;马克思则认为解决人的异化需要积极扬弃私有财产,从而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尽管两人的思想之间有着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区别,但二人宝贵的思想遗产都对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席勒把美分为刚毅的美和柔软的美(阳刚的美和阴柔的美),实际上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所谓的优美和崇高。席勒把优美和崇高作为一个整体,与自由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来看,美是现象中的自由,可是,优美和崇高所表现的自由是不同的,优美是在感性与理性的协调与和谐之中表现的自由,而崇高是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和冲突之中表现出来的自由,席勒还根据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性质把崇高划分为理论的崇高和实践的崇高。席勒总结了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理论,把美与崇高的共同本质和各自特征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1.
席勒作为西方与歌德齐名的文豪,集思想家、美学家、艺术家于一身,而其独创性的美学思想为整个西方美学界所称道的,即其深谙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精髓的美学辩证法,及其在戏剧领域的应用成果即冲突论.文章就从这种冲突论的表象入手,探讨席勒如何将辩证法应用于美学,并通过美学如何展现辩证法精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席勒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美学家弗里德利希·席勒已经逝世200周年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在当代这样一个全球化、后现代的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在全球化语境下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同时并存的社会,仍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一、反思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试论席勒对人的思考李克作为一个美学家,席勒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对人的关注构成了席勒美学的鲜明特色。象其他启蒙学者一样,席勒坚信整治社会先要改造人,认为要使社会的政治有所改进,首先应该使人的性格高尚化。但席勒不同于一般启蒙学者在于,他清楚地看到了启蒙运...  相似文献   

14.
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矛盾是社会学中的一个经典性问题,直至今天我们仍旧不得不继续追问: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将如何生存?正是在这样的生存难题上,我们又重新发现了席勒的意义。席勒美学在后现代的思潮中再次成为关注的热点并不是偶然,我以为恰是因为席勒的“游戏”思想体现出了对人的生存的一种终极关怀,而这样的关怀能够缓解现代性对人的生存的戕害。在这样的意义上,席勒美学为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可以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关于人的社会化生存的一系列社会学问题。席勒美学思想的核心即在于创造了关于审美的“游戏冲动”的概念,认为美…  相似文献   

15.
今年三月二十五日,在四川重庆举行了《席勒与中国·中国与席勒国际学术讨论会》,出席者有中国和联邦德国的专家学者百余人。会上联邦德国席勒协会秘书长策勒教授作了报告,概括地论述了席勒在当今联邦德国的地位和影响。我  相似文献   

16.
鲁涛 《云梦学刊》2010,31(5):98-98
《席勒美学论稿》(张玉能著)于2009年6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大陆第一部以席勒的德文原著为依据,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观点、立场、方法出发,全面、系统、公允地论述、评价席勒美学体系和主要美学观点及其成就和不足的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17.
审美与人的感性生存——试论席勒的“游戏说”尤战生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出了“游戏”的概念,可以说,游戏概念是席勒美育理论的核心,也是支撑他的美学体系的中心支柱。抽离了游戏概念,不论他的美育理论、艺术理论、崇高论都将坍塌。因此,“游戏说”是席勒理论...  相似文献   

18.
席勒对美学的研究主要是在接触了康德美学以后开始的。在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的启发下,他写下了一系列美学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美育书简》(1793—1794)、《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1795)和《论美书简》(1793)。席勒一方面继承了康德美学的许多重要成果,另一方面又不满意康德美学的主观唯心主义性质,企图用客观唯心主义克服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成为从康德美学到黑  相似文献   

19.
“席勒式”就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勒式”(dasSchillern)是马克思1859年4月19日在批评拉萨尔的剧本《佛兰茨·冯·济金根》时明确提出来的,他说:“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简。”同年5月18日恩格斯在批评拉萨尔的同一侧本时表述了类似的意见:“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o我国文艺理论界在阐释“席勒式”时,往往把“席勒式”看作是图解观念的抽象思维的方法,也就是概念化、公式化的创作方法。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准确的。其实,…  相似文献   

20.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基于资产价格分析所提出的资产泡沫理论,最值得关注的是正态泡沫和负态泡沫概念。从通货膨胀的视角来解读正态泡沫,可突破传统的通货膨胀理论而重新界定通货膨胀,即将物价指数和资产价格指数作为衡量或控制通货膨胀的依据,从而或许为走出当前房地产泡沫的两难困境(既不能放任,又不能主动刺破)找到一条稳妥的出路。资产泡沫理论只是席勒的金融与社会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作为一位凯恩斯主义者,席勒与凯恩斯一样,都希望通过完善资本主义制度来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显然,这只能是现代版的古希腊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