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宝贵财富,本文从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意义出发研究目前影响政府公信力的现象以探究现象背后行政管理存在的漏洞,并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要从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强有力的政府权责机制,加快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等角度入手。  相似文献   

2.
政府公信力的提高要从政策、体质、观念等方面加以考虑。当前我们的行政观念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就,如民主行政、高效行政、法治行政、服务行政、责任行政和诚信行政等,而相关配套制度尚待完善,政府公信力下降恰恰源于政府给予了人们美好的承诺却未能予以制度保障。只有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先进的制度约束下,政府的治理才有可能更加符合民众的意愿和要求,进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政府制度完善才是当前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现代社会公众民主和法制意识的增强,公信力已成为政府的行政能力和公众满意度的综合性指标,已成为政府软实力的核心。本文从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和外延出发,基于我国政府公信力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围绕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三条路径和六个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打造诚信政府是建设诚信社会的关键,是规范和引导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政府信用缺失的现状,如政府政策朝令夕改、滥用公共权力、贪污腐败现象严重、行政执行不力、政府信息缺乏公开性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政府诚信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建议,从而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务公开,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集体决策与监督机制,重塑政府信用,打造诚信政府。  相似文献   

5.
时伟 《领导科学》2012,(33):6-8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并日渐凸显的关键阶段,"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矛盾不断考验着政府的公信力.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一、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 1.政府公信力的内涵.目前我国学者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评价或认可,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政府信誉和形象.邹东升认为,政府公信力既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和态度,也体现为民众对政府行政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杨翠碧 《经营管理者》2013,(23):289-289
官员公信力下降的根源在于政府部分官员的言行不一致、政府信息的公开力度不够、贪腐现象严重、相关的监管制度乏力。加强政府官员公信力的建设应优化官员素质,转变行政理念;完善监督机制、规范行政权力,建立满意政府;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建立电子政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民众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格外关注和质疑以及群体性事件的泛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本文在论述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并从加强行政伦理责任建设的角度构思重塑政府公信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攀峰 《经营管理者》2013,(28):297-297
十八大报告重申"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并将其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的信用程度还不高。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民众相不相信政府,关键在于政府是否具有公信力。有了公共信用,政府从政治上来说,就拥有了足够的合法性资源;从道德上来说,就有了很好的道德基础;从经济上来说,相当于有了社会资本,可以节约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成本。靠愚民政策赢得的公信力,属于公信力泡沫政府公信力,其实就是人们对政府的信心。这种信心的最高境界,是人们对政府本身无条件的信任。这种信心,在政府即使  相似文献   

10.
伴随中国经济转型、社会转轨进程的不断推进,利益矛盾与冲突日益加剧,因各种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攀升。由于与公众接触最为直接与频繁,地方政府是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体力量。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时地方政府公信力是影响其防治群体性事件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究群体性事件背景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对提高地方政府防治群体性事件的能力,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魏红 《领导科学》2006,(21):42-43
政务信息公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新型责任政府、保障公民合法权利、提高政府公信力、降低行政成本、增强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而信息技术在打破森严层级制度,实现公共信息有效公开,达成行政活动的透明、权威、民主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电子政务、网上政府等新型政府运作手段开始走向前台,当电视直播、网上互动等政务信息公开方式愈发引起关注时,党政领导干部的信息素养必然成为决定政务信息公开效度的关键要素及衡量国家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身为国家权力的执行者、行政活动的实施者及社会发展的推动者的党政领导干部,其…  相似文献   

12.
《领导决策信息》2008,(12):13-13
案例背景今年初,刚刚诞生的新一届云南省人民政府,第一个大动作便是颁布《关于省政府部门及州市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在全省实行行政问责制。省长秦光荣强调,出台行政问责办法,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需要,也是政府履行好职责的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是为了压缩地方政府权力空间、明确权力边界、约束地方政府行政行为,使地方政府由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由人治政府转变为法治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世界巨变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政府的行政行为被第一时间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下,这无疑是对政府的行政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本文通过一些实例,对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政府如何完善和改进自身的公共形象,提升自身的公信力给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层政府作为现代行政体制的基石,在"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信访治理中尤其关键,在现实中却存在担当不足、弱化政府公信力之虞。若要消除耗散基层政府公信力的原发性、继发性乃至转移性因素,必须坚持和推进科学、协调、均衡、全面的发展理念和政策;贯彻党政兼任信访长制度,落实初信初访首办责任制度;加大对重复信访、越级信访等的治理力度,防治政府公信力的耗散;加强民众监督和监察巡视,提升基层政府行政效能与法治水平;加强网上信访平台建设,促进信访的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6.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既是社会信用建设的关键,又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和法制政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已经成为当今我国政府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必  相似文献   

18.
吕海霞 《领导科学》2012,(20):30-32
一般认为,行政体制主要是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行政体制决定政府行政权力的划分与配置,行政组织的构成与相互关系以及政府系统的运行方式,是政府效能目标能否实现的基础性制约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公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升级,为确保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公信力,政府对公众需求的回应能力和服务能力必须不断提升,这无疑对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前,这一时期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简政放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行政效能建设。通过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途径,我国的行政效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行政效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差距。因此,我们要清醒地  相似文献   

20.
执行力是源于企业管理的理念,并在企业界得到广泛推崇,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形势的发展,执行的理念日益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渗透,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执行力是将思想转化为行动、把理想变成现实、把计划变为成果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讲的“贯彻落实”能力。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目标的实现速度和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