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8 毫秒
1.
中美苏战略三角形成于1969年中苏关系彻底破裂之时。作为一种特殊的机制,它的存在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略三角中的三方行为体以战略诉求为行动逻辑,自由互动,形成一个零和博弈的怪圈。在此机制推动下,中美关系实现缓和并最终于1979年完成正常化。这些又反过来促成了美苏关系的历次缓和。1989年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这宣告了中美苏战略三角的终结。  相似文献   

2.
论张之洞调整中日俄三角关系的外交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日俄两国在东亚地区的扩张,清政府如何妥善处理中日俄三国关系,谋求国家安全显得日益重要起来.张之洞积极参与清政府的外交事务,在沙俄霸占伊犁、日本侵占琉球期间,他提出了"赂日阻俄"的主张,在甲午战争中国战敗赔款前后則主张"联俄抗日";在德国抢占青岛、俄国强租旅大之时又改弦更张提出了"结日阻俄"的主张.张之洞调整中日俄三角关系的主张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但始终未能摆脱中国传统的"以夷制夷"外交理念窠臼.  相似文献   

3.
2011年底爆发的叙利亚战争是一场地区化和国际化的战争。作为对世界格局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中国、美国和俄罗斯在这场战事中展示了不同的外交政策手段和关系处理模式,印证了新时期大国关系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特点,也对未来中美俄三边关系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与美俄在叙利亚战事中博弈对立的关系模式不同,中俄在继续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同时,还在叙利亚问题上保持了理念一致的合作;而同时期的中美两国虽未在叙战场上发生直接碰撞,但其竞合关系也在地区外延的领域充分展现。本文总结了叙利亚危机中美俄博弈从代理人战争、直接军事介入到争夺战后重建主导权的三个阶段,也分析了中俄在"中国方案"保障下在叙利亚战场内外两个层面的合作,并最终归纳中美俄竞合关系的形成原因、结构特点和发展方向,说明叙利亚危机既揭示了中美俄三边关系结构的内在逻辑和矛盾,也扩大了三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空间,还对未来三个大国构建新型关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冷战时期苏联在新加坡大国均势战略中的地位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对亚太大国奉行均势战略。在冷战时期主张亚太地区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美苏中三角均势,苏联在其中发挥制衡作用,处从属地位。由于美苏在东南亚力量对比的变化,以越战结束为界,新加坡对苏战略分为鼓励和抵制两个阶段,核心目的就是要保证地区形势对新加坡安全有利。新加坡的对苏战略既体现了新加坡外交的实用主义原则,也体现了其积极主动的外交特点。  相似文献   

5.
将尼克松的对华缓和政策置于其"均势"战略总构想之下进行再探讨,指出尼克松之所以推行这一政策乃是为了构建两个外交三角,即"中美苏"外交大三角和"中美日"外交小三角,通过这两个外交三角的构建,最终实现其"均势"战略的总构想.  相似文献   

6.
"阿拉伯之春"爆发后,中东地区大国之间的矛盾与争夺加剧,地缘政治格局日益复杂化。土耳其加速"回归中东",积极塑造大国地位,实行更为强硬和安全化色彩浓厚的地区外交政策。土耳其借助介入地区争端、建立军事基地、扩大安全合作等形式稳步扩大了在东地中海、海湾、红海—非洲之角这三个中东核心次区域的政治与军事存在,提升了在地区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正在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中东地缘三角战略,对中东地区热点问题、地区格局与大国关系带来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7.
俄格冲突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关系发展可谓龃龉不断、一波三折,两国在格鲁吉亚一些自治共和国(州)地位、合作反恐等问题上的矛盾与对立不断加深,特别是最近两国在南奥塞梯问题上的争执急剧升级,终致双方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此次俄格冲突一方面将加剧一些独联体国家的"忧患意识"而加速其倒向西方的步伐,另一方面也会促使美国继续加大"遏俄、防俄"的力度而推动俄美对抗进一步升级;俄格围绕南奥塞梯的冲突实质上是俄美围绕格鲁吉亚问题以及外高加索地区所进行的一场地缘战略角力,其影响虽然深远而广泛,但还不至于引发俄美间的一场新"冷战"。  相似文献   

8.
欧债危机以来,德国在欧盟的领导地位突显。以2016年版《德国国防白皮书》的发表为标志,德国将推行更积极的外交政策,在国际安全事务中发挥大国作用。德国安全战略的指导理念是"来自中间的领导",即从中等实力地位和欧洲中心的地缘位置出发,通过合作的方式发挥影响力。然而德国外交在实力和地缘上的双重困境制约了其大国作用的发挥,鉴于目前欧洲陷入多重危机,"特朗普冲击"引发欧美关系和美俄关系新一轮调整,在此背景下,德国是否能够如愿带领欧盟走出危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调整中的中印巴三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时代大多时间里,中印巴三角关系是以敌视和对抗为结构特征、以权力竞争和传统安全关切为主要内容的。冷战结束后,中印和印巴间的冷漠与对峙被打破,调整中印巴三角关系的历史机遇出现。"9.11"事件后,中印巴三边良性互动加快,三角关系的性质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但印度的现实主义权力思维和全球大国抱负有可能使中印、印巴关系陷于"安全困境"的结构性矛盾之中。中印巴能否形成良性互动的三角关系,解困结构性矛盾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为背景 ,采用比较的、逻辑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方法 ,阐述苏(俄 )中、美“台”关系发展的历史沿革、特点及其矛盾 ,并以苏 (俄 )中、美“台”关系这两对主体关系为线索 ,论证其发展运行过程中的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及其对海峡两岸关系走势的作用 ,力求说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 ,希望对海峡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势给予历史的启迪和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中俄建交以来 ,两国关系经历了 1 0年的健康发展 ,已建立了平等信任、面向 2 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但在发展中也存在制约其发展的消极因素。展望新世纪 ,中俄双方在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合作基础 ,政治上有共同的战略利益 ,经济上互补性很强 ,有巨大合作潜力 ,还有一系列调解矛盾和冲突的保障机制。因此 ,相互支持、加强协作将是 2 1世纪中俄关系的主旋律 ,存在的问题也将逐步得到妥善的解决 ,两国关系将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2.
韩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是随着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逐步演进的。历史上韩俄有过曲折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韩国实施北方政策,着力改善与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韩苏建交;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韩俄两国在政治、经济、能源等各个领域积极发展交流与合作,韩俄加强合作有利于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韩俄两国在未来的合作中将有崭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普京执政的八年时间里,中俄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彼此不断磨合,不断适应,两国之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沿着日臻成熟的轨道不断攀升新的台阶,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安全领域存在许多共同利益,深化双边关系已成为中俄两国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楔子战略”是冷战时期美国企图阻止中苏结盟、分化中苏同盟、削弱苏联阵营力量的战略工具。美国通过对中苏关系及其变化的认知与研判,适时调整其“楔子战略”予以应对:从最初“一拉一压”的结盟预阻策略,到“共同打压”的强压促变策略,最后转变为“一压一和”的分而治之策略。美国的“楔子战略”对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既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两国凝聚力从而促成了中苏结盟,也挑起了两国分歧争论并最终加速了中苏同盟分裂。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结束前后,围绕着中国局势的发展,在国共美苏三国四方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微妙的互动制约关系,四方之间关系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政局的演变。关苏从战时的同盟开始走向战后的对抗,国共从战时的合作走向战后的内战。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形势的发展由于各种因素交织的影响,成为塑造中国乃至东亚政治格局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苏俄老舍研究虽不同步,取得的成就也有很大悬殊,发展过程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五六十年代都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意识形态特点,80年代之后,逐渐摆脱意识形态影响而回归学术研究和审美批评,在研究方法上,都重视综合概括和宏观把握.中国与苏俄老舍研究的相同点与各自的社会历史语境密切相关,与中国在几十年的历史时期内学苏、崇苏的选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中国、美国和俄罗斯非再生能源供给安全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总结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为主体的非再生能源供给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基于生产能力、储量条件、进口水平和消费状况的指标评价体系,通过采集2004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中国、美国与俄罗斯三个国家的非再生能源安全状况进行了比较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三个国家中,非再生能源供给安全程度最高的国家是俄罗斯,其次是美国,中国最低。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土耳其的同病相怜,以及凯末尔在苏俄援助下的成功,促使中共高度关注凯末尔革命。但中共对凯末尔革命的评说,又反映了苏俄在中国寻求盟友,与孙中山合作的战略意图。这就决定了中共的论说是有选择性的,对凯末尔的转向和反共,有意无意地进行了某种程度的遮蔽。对凯末尔革命的观察和反应,从—个侧面体现了共产国际、苏俄与中国革命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初期,越南战争爆发,在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双重考量之下,中国作出了援越抗美的外交决策。苏联介入越战后,中国对越援助态度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理念的同时,处理外交事务日趋务实。援越抗美战争后期,随着中苏矛盾的激化,中国开始超越意识形态的束缚,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走上了联美抗苏的道路,为此不惜牺牲与越南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友谊。援越抗美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对当今中国外交仍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9·11事件”之后 ,美国对其全球战略做了调整 ,保卫美国成为首要任务。但是 ,这并没有改变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随着美国势力进入中亚 ,“战略包围中俄”的态势基本形成 ,中国的国家安全也将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