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于技术理性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理性是人类理性的特殊的、综合的和典型的形式,是人类多种理性的某种合取,是一种追求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功能性、理想性和条件性的人类智慧和能力,是一种扎根于人类物质需求及人对自然界永恒依赖的实践理性和技术精神.其基本特点是科学合理性,社会合意性,技术原理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技术规范的有效性,物质需求功能化,效用最大化,设计的理想性、创造性、妥协性,制造和生产的条件性、强制性.技术理性批判是对技术理性片面发展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技术,也离不开指导人类技术实践活动的技术理性。技术实践是一个动态历史过程,因而技术理性也是动态发展的。技术理性的历史进路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农业文明时期的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两者之间保持了某种程度的原始张力;近代工业文明以来,技术理性的膨胀与价值理性的缺失导致技术价值观的工具化倾向;从现代工业文明反思传统技术理性观的结果就是张扬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使技术成为追求多元价值的一项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技术理性的迅猛发展,不仅使它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而且广泛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传统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被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所代替,科学理性日益膨胀,以至吞噬了人文理性。随着技术统治意识的崛起,技术开始居于一种理性的霸权地位,现代社会已完全按照技术的要求和规范来设置和运作,社会被技术化,技术也被社会化了。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在理论层面表现为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关系,要使两大战略并行不悖、协调发展,就必须建立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之问和谐的张力,这是文明社会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4.
教学设计技术理性批判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目前存在很多方面的误区:把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媒体技术和教学模式的程序性、可控性等当成了教学设计技术理性的代表,体现了批判者对技术和技术理性等概念理解的狭隘性倾向;将教学设计技术理性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完全对立起来,又缺乏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应该对教学设计技术理性的批判进行深刻的反思,结合技术理性的特征及功能,对教学设计技术理性的概念进行合理的重建。重建后的教学设计技术理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担负着对教学设计直接的理论指导作用和体现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低碳社会视阈下技术理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理性体现并实现着文明。低碳和低碳社会作为人类超越工业文明的理性选择,体现着人类理性觉醒和理性自觉,表现为当下发展的一种价值和实践原则。技术理性的低碳规定与对低碳的建构是其主要方面。低碳规定表现在受其统领,在物的视野中有更多的人的视野,个体视野中有着更多类性的视野,从而就有更多的生态视野。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成为技术理性的最高律令。  相似文献   

6.
近代启蒙哲学家开创近代理性主义以来,理性思想经历了"独断论"、"批判理论"、"辩证理性"、"技术理性"、"社会批判理论"、"交往理性"等的历史演变,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思想家,从自己所抽象的理性理论出发批判、补充前人的思想,却难免从一个片面理论走向另一个片面理论,这种理性的历史演变虽难以穷尽,但其核心却揭示:具有现代系统整体性的理性思想应是一种肯定"技术理性"系统之外的"价值理性"系统存在的价值的理论.整体性的理性思想和肯定价值理性的理论为当代中国社会培育理性精神,达成技术理性、价值理性、艺术理性的统一,实现理性自身的超越提供了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7.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是随着人类理性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是西方人类自我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文艺复兴之后 ,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技术理性成为人们心目中新的上帝。片面地夸大技术理性的价值是导致现代人文精神总体性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技术理性的限度使人们逐渐转变传统理性观念 ,开始反思人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现代西方总体性人学的自觉。回顾和总结西方近现代关于人的问题的经验教训 ,这对我国人学研究的深化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技术理性和艺术理性论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理性思维是技术理性和艺术理性的融合,在古希腊的理性思维中已经包含了技术理性和艺术理性分裂的萌芽。近代技术理性成为人类理性思维发展的主导模式,并支配着艺术理性的内容。未来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必然会超越这种模式,构成以艺术理性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文明社会以来,科技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人类社会不断合理化的进程。以"科技进步"为"新的坐标系",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在当今已经成为了"第一位的生产力",并且奠定了当前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基础。然而,科技的"合理性"也正是引发其"不合理"的根源,在追求理性的过程中,工具主义者的理性势力逐渐占据主导,技术理性取代整体的理性成为衡量人类"生活世界"的唯一标准。在哈贝马斯看来,只有建立在交往基础上的更加全面的合理性理论的建构才能实现人类生活世界的根本问题的解答。对于技术理性的批判以及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反思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的是哈贝马斯对于古希腊时代"逻各斯"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理性之光普照大地,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从前所无法想象的变化,叹为观止的物质世界精益求精的程度使最神圣的价值却不知所踪。文章从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区分入手,认为技术理性是以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活动为其根本内容、以人造物为目的的思维活动过程。而价值理性则体现一个人对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它关怀人性的世界,相信人对价值和意义的追问、人的最终归宿和终极关怀是这个世界的重心所在。同时阐述了理性概念的发展与变迁,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分裂的原因和后果,指出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为弥合两者的分裂、走出人类的生存困境提供新的契机和出路。  相似文献   

11.
从政治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评价技术理性的作用:技术理性为政治制度发展提供动力,为维持社会秩序提供新的统治方式,为政治低成本高效率运作提供组织形式,为实现中国政治制度化与规范化提供手段。  相似文献   

12.
在技术化生存的时代,技术不是简单的手段,技术选择本质上就是选择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从而构建着人类存在之境域。然而,技术方面的不确定性、市场方面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锁定"的阻抗必然带来技术选择的风险。技术选择不仅仅是经济性的,也不完全是自主性的,还是技术逻辑空间与社会需求空间交集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关于技术伦理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是我们时代问题的聚焦处。技术是实践,是人类的设计和创造,伦理诉求是技术活动的一个内在规定。技术力量的强大和影响之深远、发展之迅猛,其内在的不确定性及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是我们需要技术伦理学的原因。技术伦理的研究应当深入到“技术本身”。今天,人类对自然的干预深入到了它的基础层次。我们的身体也由技术的出发点变成了技术塑造的对象和材料。由此提出了一些带有根本性的哲学问题和伦理问题,要求发展出一些新的原则。技术伦理学应当是一门实践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4.
技术作为"客体",自身不存在异化问题。人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技术异化,实质上是指人们在对技术的使用中违背了人类的整体利益。技术异化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人的异化在科学技术领域的现实存在,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技术异化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有着相互关联的多种表现形式。伴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作用的增强,技术异化的后果也表现得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基于灰色理论的商业银行技术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行技术风险评级体系是对银行技术风险监管的有效工具之一,其核心内容是对银行技术风险进行科学的评级。建立商业银行技术风险评级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使监管部门有能力识别、评估、检测及控制银行技术风险。  相似文献   

16.
论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技术创新是国家和企业维持经济高速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这是市场竞争的无情法则.技术创新成果要实现权利化、资本化、商品化和市场化,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尤为重要.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成果处于科技前沿及多样化,使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正面临着重大的影响和挑战.面临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各国加速了对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和修改,使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艺术俗化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从技术这一因素来看,艺术俗化集中体现为技术理性与艺术之间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不仅表现为技术理性的确定性、效率性与艺术的不确定性、非效率性之间的对抗,而且表现在技术理性的物质财富优先性与艺术的精神超越性之间的对抗.  相似文献   

18.
技术联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结合市场的灵活性和企业内部的协调功能,由于其组织特性,容易产生合作风险,因技术联盟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完善技术合作协议、合理安排战略构架以及平衡技术创新组合几个方面设计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19.
科技环境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与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在研究科技环境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科技环境的对策,旨在提升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综合经济性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