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前人们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主要局限于现代小说这类文体上,而没有充分注意到中国现代文学在文体方面存在的多样性的特点。中国现代戏剧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在很早就对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予以关注的,特别是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之一的洪深曾经系统地从理论上对中国现代戏剧的"现代性"做了分析和总结。在当代学者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时,这一点几乎无人提及。这既不符合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实际,也不利于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中国戏剧在时代风云的变幻激荡中,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它的现代性追求和现代化步伐,屡屡遭遇来自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种种强大阻力。与此相对应,百年中国现代戏剧研究也同样可谓步履艰难。但尽管如此,中国现代戏剧及其研究还是结出了一串串果实。暂且抛开以曹禺等为代表所创造的诗化现实主义话剧和分别以田汉、梅兰芳为代表所开创的两条各具其价值的戏曲革新道路这些成果不谈,就现代戏剧研究而言,如果以王国维的古典戏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性的景观与品格 --认识后古典远缘杂种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顺现代说和逆现代说之外,需要倡导第三种思风即在反思中重构现代。中国现代性的景观体现为扩张语境、强势他者、后古典、平常身份及复兴之梦。中国现代性的独特品格表现在它是一种后古典远缘杂种文化。通过远缘杂交,它与中国古典性文化的近缘杂种品格区别开来;而通过后古典性,它得以与地球上其他现代性文化区别开来。它具体呈现为后古典语文、双重时空体验和硬抽软具机制等形态。与有关中国现代文化已经完全数典忘祖这类看法不同,我相信它与自身的古典传统具有内在的息息相通关联,体现了同样的开放、变化与杂交精神。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改造问题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中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世纪性的核心问题。致思路向的狭隘、研究视角的偏颇和对"现代性"义涵的认知混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现代性由纯粹的内容或形式问题转换为基于现代情感的审美问题为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的反思和研判提供了新的价值坐标。在与古典审美理性比较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文学主体情感、文学客体情感和文学本体三要素的现代审美理性框架,以此为指针系统考察和论证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古典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美学质素多元并存的复杂性质,着重分析了现代审美理性在20世纪中国文学大系中的地位和处境。  相似文献   

5.
精英文化渗透着历代文化精英思想的精华。中国戏剧是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占领主流地位。在文化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大众文化的出现,合拍于大众传媒与商业消费,对传统文化的等级秩序和深度追求构成巨大消解,中国戏剧呈现出焦虑与失宠的现状。对此,应从现代主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各自的内在属性、接受者角度及两者的兼容性方面,进一步阐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诗化小说的诗性来源于中国古已有之的"看"的思维方式,而不在于它所描写的对象.因此,中国古典的审美的"看"是诗化小说的构成机制.在诗化小说中,交织着古典和现代的张力,诗化小说的作者用古典的审美的眼光"看"遭到现代性入侵的世界.这既成全了诗化小说,又限制了它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散文继承了古典散文的艺术表达技巧,拓展了散文的内在精神。通过工笔重彩、白描、留白等写作手法,现代散文语言呈现绘画美,对语言节奏和音调平仄押韵的追求使得现代散文语言呈现音乐美。受到现代媒介的影响,现代散文语言又呈现语言的杂糅与分化。中国现代散文语言的美学参与并促进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从洋务运动开始,经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现代性观念被引入中国。五四以后,现代性关怀长期失落。在80年代改革开放运动中,现代性重新被请回来。90年代又出现了反现代性思潮,包括文化保守主义、现代新儒学和新左派等。现代性在中国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遭遇,不断被肯定、被否定的命运,既由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艰难曲折,也缘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焦虑。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渴求现代性,另一方面又对现代性充满疑惧。渴求现代性是出于救亡图存和不被“开除球籍”的压力,疑惧现代性则是对于失去民族性和现代性负面效应的…  相似文献   

9.
在史剧创作中存在着“历史戏剧化”和“戏剧历史化”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现代,戏剧历史化导致史剧创作中“历史主义”和“古为今用”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原则的盛行,使史剧越来越远离人性和人文精神。在历史戏剧化过程中,创作主体是核心,他连通古今,使历史真正成为人的历史,并且是现代人的历史。改变过去史剧研究重“史”不重“人”的思维逻辑,中国现代史剧现代性核心是创作主体思想意识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在考察和厘定“趣味”这一现代美学范畴在中国的形成时,我们发现,在西方,“趣味”由味觉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标志着现代性美学话语开始建立。而在中国,“趣”和“味”很早就有“审美鉴赏”的意思,但它们并不是在现代美学意义上的“趣味”范畴。“趣味”作为现代美学范畴的创立,必须建立在现代性结构的基础之上。因此,中国古典美学的“趣味”范畴需要经过现代转换,才是现代美学范畴。“趣味”范畴的现代转换,体现了中国美学现代性的特殊张力结构。“趣味”范畴典型代表了中国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转换过程中需要对支撑这一范畴的深层结构和基础转换的问题。在梁启超和朱光潜之后,摆脱了长久意识形态羁绊的中国现代美学,理应以“趣味”为关键之一的范畴构筑自身的美学理论,接续中国美学现代性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早期话剧(1900~1930)的现代性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世纪前30年的中国戏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新剧”、“爱美剧”和“普罗剧”等话剧样态和田汉的南国社及南国戏剧运动,它们犹如一面面艺术棱镜,折射出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大革命前后等革命历史环节的夺目色彩。作为中国20世纪早期革命运动的艺术反映,话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充当了革命和启蒙的文化工具,并逐步完成了它自身的现代性转型——将传统戏剧和西方戏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戏剧艺术理论和表演风格,为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的方向和格局奠定了基础。这既是书写中国现代文艺史的一个基本维度,也是理解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层面。  相似文献   

12.
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史形式,其中涵盖了小说史、流派史、戏剧史等多种分类文体史的概念性研究.在这些研究对象中,唯独迄今为止传承百年的话剧是源自西方的现代性话语结构,是具备"现代性"这个基本特征的.而就现代文学史的书写而言,"现代性"也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就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话剧史的研究出发,侧重诠释中国话剧史研究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借助现代性视角来观照西部电影的转型,认为西方现代性主要是一种与过去断裂、向未来敞开、不断进步的时间意识,而由于多重的社会历史原因,中国现代性则体现为一种东方与西方、乡村与城市、封闭与开放对比的空间结构。中国西部电影作为中国现代性追求的生动隐喻和民族现代性体验的深刻写照,在其发展早期,主要从"城乡差别"的对比反差来现实主义地观照城市与农村、现代与传统、开放与保守等现代性反差及其对中国人造成的心灵震颤,而在后期,新世纪以来的"新西部电影"则回避现实,热衷于历史想象叙事,通过"朝野冲突"的戏剧冲突,浪漫地隐喻和象征了探索发展中的中国电影人既借鉴学习又力图对抗好莱坞产业强势的垄断、霸权的后现代矛盾与焦虑。  相似文献   

14.
晚清是中国戏剧发展的一个极其特殊的阶段,它是中国传统戏剧向现代化戏剧蜕变的重要准备时期。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常常过分看重它和古典戏曲相联系的部分,把它纳入古典戏曲研究的范围,而对晚清戏曲最重要的某些方面却往往忽略。其实,晚清戏剧对传统戏剧的偏离超过它对传统的历史继承,其戏曲改良理论是中国近代戏剧变革的观念体现,我们应该从现代戏剧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它对古典戏曲所作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晚清戏剧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5.
张枣对于中国现代诗歌的本质及出路进行了深刻思考.与单纯地强调中国现代诗歌应借鉴古典诗歌传统有所不同,在张枣看来,现代汉语诗歌创作虽然需要承接中国古典诗歌精华,但更重要的是对古典传统进行现代性转换,以西方现代人文精神为基点进入传统.张枣通过化用中国传统诗歌意象、重新审视并表现中国历史文化、营造诗歌的内在音乐性,达至诗歌古典神韵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探索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诠释学应从根本上理解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诠释之道。它将以中国古典诠释学即传统的诠释之道为基础,充分吸收与借鉴西方现代诠释学,同时包含存在论、实践智慧和方法论等多个层面,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又具有普遍性和现代性。我们应当开始尝试中国现代诠释学的理论建构,自觉地从诠释学角度回应我国当前的“中西之争”和“古今之争”。  相似文献   

17.
返照古典是中国新诗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维度,与中国现代文学对外输出的探索历程密切相关.王光祈的译诗、诗作与诗评,均昭示着返照古典这一中国新诗走向现代性的策略与意旨.现代性虽然包含对传统的解构,但并不等同于古与今或中与西的二元对立.因此,王光祈的新诗探索应当是意识到中国现代文学对外输出的困境之后,以歌诗的音乐性勾连传统与现代,以力求中国现代文学在保持鲜明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汇入世界文学之中.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语2005年7月,南京大学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举办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是“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来自日本、韩国、加拿大、新加坡和中国(包括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100多名学者、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个论题涵盖了戏剧艺术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如:怎样认识中国古典戏曲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特色,如何从总结中国戏剧由古典时期到现代时期文化转型的角度来认识中国话剧的兴起及其社会、文化的意义,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戏剧的现状及其历史命运等等。这些问题稍一展开,就会涉及历史、理论与实践三个方…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论辩与中国社会学之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学在欧洲之兴起,与18世纪启蒙运动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启蒙思想家的所谓启蒙方案亦有称“现代性方案”者。社会学正是探索与反思现代性的一门学问。古典社会学对现代性之探索,于50年代在柏深斯的影响下,发展为美国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中国社会学的知识取向与中国的“现代转向”是同轨的,其性格与发展一直受到欧美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中国社会学近年来之本土化努力,反映了它的文化认同的自觉。70年代以来,全球化为世界带来了一个普遍的现代性格,但现代性的全球化,实际上是一个多元的现代性格局。今天中国社会学的定位应是从全球性的视野去理解和建构中国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20.
列奥.施特劳斯是美国现代著名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家,其毕生都在分析和解决"现代性危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阐释和解决,构成了其古典政治哲学理论的终极追求和核心。"现代性危机"问题,是掌握其古典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