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每一种特定的宗教,每一种特定的信仰,都同时是一种思维方式,都遵从一定的理性,即依据一定原则为人们提供一个可理解的世界图示和行为准则。宗教理性不同于科学理性或哲学(世俗)理性。所谓“信仰”与“理性”冲突,只是特定时期、特定文化之间相互冲突和交汇所产生的现象.只有在宗教固有的文本中,遵循它的内在逻辑去解读宗教,才能把握它的真义。  相似文献   

2.
宗教与哲学都是人借以超越自身有限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宗教哲学依赖哲学的成果实现宗教信仰的合理化。古代希腊时期不存在宗教哲学,但是却提供了宗教哲学发展的模式。随着基督教的产生与确立,西方宗教哲学才应运而生。中世纪,理性是信仰的奴婢,哲学是宗教的工具。近代哲学虽然把理性从信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却又使宗教认同于哲学。随着现代哲学对传统宗教信仰的批判和现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转换,宗教哲学也发生了理论模式的转换,即从对理性与非理性认识的依赖转换为对人的生活实践的依赖。  相似文献   

3.
哲学、宗教和神学之间具有多样性,它们之间具有互惠关系。三者的区别体现在:哲学指研究万有或整个实在的第一原则或第一因;宗教在源初意义上涉及人和神之间的关系;特定的神学在基督教中发展起来,用以解释旧约和新约中神圣启示的内涵。从比较哲学和宗教来看,它们之间的区别有:宗教直接献身于神,哲学的对象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宗教以将自身献身于神圣权威的信仰为基础,哲学在其自身的知识领域之中则是自主的,以人类理性为其唯一权威;宗教态度热望获得拯救、修和以及与神圆融,哲学志在获得有关实在的原因的知识。宗教和哲学之间的共同点在于都具有实在主义精神。从比较宗教和神学来看,宗教和基督教神学在信仰神上是一致的,但神学以科学方式研习神圣启示的内涵。从比较哲学和神学来看,哲学没有信仰,神学具有信仰,其共同点是实在主义。今天人们尝试着将神学和生存主义哲学联合起来,其中序言部分是哲学,结论性部分是神学。  相似文献   

4.
我们总是从世俗的角度去理解近代的政治哲学,事实上,在西方近代早期,宗教问题始终与政治问题纠缠在一起.本文以洛克的理性观为线索,探讨了洛克对理性与信仰、信仰与权力的看法,追溯了洛克政治哲学基本概念的圣经基础,以及在洛克的圣经历史观中,基督的降临对于政治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如果从康德对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的批判出发,考察黑格尔对该证明的典型形式——安瑟伦证明——的同情性理解和批判性改造,可见黑格尔在思辨哲学基础上对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的恢复。这一恢复表明了黑格尔在对待理性与信仰关系上明确立场,即以哲学的概念形式取代宗教的表象形式,从而以理性取代信仰。  相似文献   

6.
宗教和谐是两种以上不同类型宗教之间基于平等、交流、互补、理解而产生的一种彼此依赖关系和可持续性结构。宗教和谐包括情境的和谐、资源的和谐、结构的和谐与行动的和谐,其过程模式可以概括为“相遇-聚合-扩散-互补”。宗教和谐共处状态的实现,需要信仰政策上的相扶,信仰理性上的相通,信仰伦理上的相合,信仰身份上的相容,信仰背景上的相符,信仰结构上的相类,信仰功能上的相补,信仰思维上的相近,信仰情感上的相惜。  相似文献   

7.
康德将他的理性批判事业推广到宗教领域,限制宗教于纯然理性界限之内.“道德上恶的人能否弃恶从善以及如何弃恶从善”成为批判的宗教哲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匍匐在信仰之下的理性依靠信念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只能在纯然理性界限内联系道德信仰由实践理性来解决的问题.康德通过批判实践理性,证明了道德情感是一种尊重理性自律而产生的对道德法则敬重的情感,又以“动力一关切—准则”三个连贯的概念分析道德的纯粹性,并依据“责任”概念批判基督教伦理原则——“爱的诫命”,最终基于人之有限性原则证成人只能在实践理性所限定的道德领域实现弃恶从善的心灵转变.康德所完成的批判考察,理性地解决了宗教与哲学、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为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奠定了必要的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8.
凡是宗教都是对神圣者的信仰,凡是哲学都是对存在者的思考;宗教教人信,哲学使人思。所谓宗教哲学就是在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思想方法和对象之间建立联系,使宗教传统意义上的神圣少一点神秘,多几分理性。因此,宗教哲学的特征就可以说成是神圣的思考。这是我读完单纯博士的《宗教哲学》之后最真切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宗教哲学与宗教的哲学均是哲学与宗教结合产生的宗教理论,但宗教哲学是把宗教哲学化,是一种做哲学的方式;宗教的哲学则把哲学宗教化,是信仰宗教的一种方式。二者在研究立场、研究目的、研究范式及宗教与哲学的结合方式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10.
长老制是俄罗斯东正教传统的核心之一。虽然,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与俄罗斯东正教传统思想存在分歧。但是,托尔斯泰晚年的宗教思想却有了长老制思想的影子。文章从托尔斯泰与俄罗斯东正教长老的交往入手,结合他的日记和晚期文学作品,分析俄罗斯东正教长老制对托尔斯泰晚年宗教思想的影响:托尔斯泰同长老的交往改变了其对修行思想的看法;长老制顺从原则动摇了托尔斯泰理性信仰基督教思想;长老制中贞洁原则改变了托尔斯泰禁欲思想以及俄罗斯东正教长老制中神化理想对托尔斯泰"天国"理想的补充,最后指出托尔斯泰晚年受到长老制思想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历史课题,更是一个哲学内部的问题。因为任何彻底的哲学都不能不面对如何理解和对待宗教的问题。本文从讨论“什么是哲学”入手,试图通过深入分析理性的先验意识如何构成“这个世界”之根据来首先阐明哲学与数理科学的关系和界限,并在此基础上阐明哲学与宗教的内在关系及其界限。对这种内在关系的分析表明,哲学与宗教只不过是理性返回本源的两种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生态末世论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西方的生态哲学研究相比,俄罗斯生态哲学更凝神于末世论主题,呈现出独特的思维理路——强烈的理性色彩与宗教意识。俄罗斯生态末世论是全球化时代俄罗斯思想界对生态危机的积极回应,其中积淀了沉郁的末世情怀与救世精神,主要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罪与罚以及救赎世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阿拉伯哈里发帝国辽阔的疆域里,精英主义的唯理信仰与大众化的、传统的经典主义信仰发生对立时,产生了艾什尔里的折衷教义学。本文通过对双方对立观点的梳理,分析了艾什尔里调和启示和理性的折衷观点,从而发现人类思想的摇篮——宗教和哲学相互影响和渗透,哲学的认识被宗教吸纳解释关于教义的问题,向人们昭示宗教的真理观。  相似文献   

14.
甘地追求政治宗教化、神圣化,同时强调宗教的实际效用;用现代“理性”观念为传统宗教“祛魅”,又虔诚地坚持有神论信仰;从西方文化中汲取有利于印度文化发展的“因子”,又对本土传统进行创造性改造.甘地的宗教哲学脱胎于印度深厚的宗教文化土壤,又迥异于当时印度主流的社会政治思想.他独特的宗教哲学,是印度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5.
宗教学是一门以客观理性的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宗教各种问题的学科;宗教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学科,有其自身特殊的研究对象、问题论域和理论结构。宗教学不是哲学,二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建构方式及研究目上与哲学都有所不同;宗教学不是神学,神学是关于为什么信仰和如何信仰的学问,而宗教学与它在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及理论逻辑上都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建立独立的宗教学学科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  相似文献   

16.
苦难,是一般人都不愿承受的。而在俄罗斯,人们对苦难似乎具有一种独特的偏好与喜爱。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层原因的。这种敬畏渗透着一种对于世界与人类和谐与完美的信仰与追求。越是苦难越渴望完美与救赎。本文从有着独特思想魅力的俄罗斯宗教哲学出发分析了俄罗斯人独特的苦难观。  相似文献   

17.
泛神论之争的哲学实质在于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雅可比论证一切以理性推论为基础的哲学必然导致与信仰相对的无神论、宿命论。门德尔松的形而上学试图表明信仰可以得到理性的证明,然而他的形而上学抵挡不住雅可比与康德的攻击。康德通过其实践理性信仰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理性与信仰的冲突,然而,这却引发了雅可比对康德理性信仰的进一步批判。似乎没有任何方案可以解决雅可比的二难处境:要么我们放弃理性以拯救信仰,要么我们放弃信仰以支持理性。  相似文献   

18.
叙述了康德成长的宗教背景,分别考察了自由、道德、上帝观念、理性与信仰的关系等“批判哲学”体系的几个重大问题,揭示了路德神学对于康德哲学的潜在而又强烈的影响。指出,哲学对于宗教神学的关系,除了有批评、否定的一面外,还有吸收、继承的一面,哲学对于宗教神学的继承,也并不总是消极、保守的。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哲学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概念,不论它是指信仰寻求理解而产生的哲学,还是指在信仰中建构的哲学,其内在结构中都充满了理性与启示之间的张力.在中国现代境遇中,这个概念应该具有更为灵活的开放性,如此才有可能较为全面客观地总结20世纪基督教哲学在中国输入,传播和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笔者认为儒教是宗教 ,而且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宗教。古代社会的国家组织同时具有宗教组织的职能 ,而国民则构成了儒教的庞大信众。儒教的最大的特色是其信仰对象有一个等级序列。儒教对其信仰对象的崇拜仪式 ,则主要表现在各阶层官员与民众的各种祭祀上。儒教是宗教 ,但儒学 (儒教哲学 )不是宗教 ,而是对儒教的一种理论化、系统化。儒教哲学是对儒教信仰的理论论证 ,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理学之后 ,笔者认为就再没有原创造性的儒教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