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巴金晚年奋力一搏,仿佛用全部生命的余热去点燃一束火把,这就是42万字巨制的《随想录》。 有识之士已经迅速作出如下价值判断:“《随想录》在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主要有三,即,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结束了夸饰时代,进入了说真话的时代;标志着文学自我审判和忏悔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文学进入了关心人、尊重人的时代”。不仅于此,“它的影响和价值,也已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和文学范畴”。《随想录》将给人们多方启示。从建  相似文献   

2.
关于梁启超的“新文体”,我们一般较多关注到其中的一种而多少有些忽略了另一种。事实上,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提到了两种新文体:前一种是他“以宣传为业”时期“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柬”的新文体;后一种是作家“向文艺方面讨生活”的“‘纯文艺’之文”的新文体。前一种侧重引入东瀛文体之“新名词”,后一种在主张“代译西籍”的语文翻译之外。也重视从文体古今流变的延续发展中锻造“国语新文学”。摸索二者的变化脉络,可知梁启超对作为启蒙工具的文学和“为文学而文学”的文学的不同态度。因此前后提出的两种新文体,既是梁启超为寻找理想的文学形式而进行不断探索的执著表现,也显示其在文学“革命”和文学“改良”之间的摇摆择抉。《清代学术概论》作于1920年,梁启超对两种新文体的论述,既是他对清末趋新文学的回顾总结,也是与五四新文学的对话商榷。  相似文献   

3.
论“五四”时期文学运动中的编辑出版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中“‘五四’时期文学”一词,沿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圈内大抵已经约定俗成的界定,指1917年发生的“五四”文学革命至1927年兴起的革命文学这一阶段的文学。之所以这么分期,一方面在于概说方便;另一方面更在于无论文学症候还是编辑出版行为本身,这一阶段都有着自身鲜明的态势与其前后区别。至于其文学症候之异,学界论析已详,本文从略;而此一时期编辑出版行为特征,则无疑是本文阐述的焦点。一、“五四”时期文学运动中的编籍出版行为表征“五四”新文学运动一发动,就是与编辑出版行为如影随形的,所有新文学史都以《青年杂志》(…  相似文献   

4.
有人把8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新时期文学,称为后新时期文学。在我看来,这一时期的文学较前确实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变化与进步。在叙事人称上的变化就非常丰富。这是文学作为艺术进行自身的艺术形式上的探索与突破。从叙述人称的变化,考察后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艺术变革和发展,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一种新型新事人称的兴起1986年莫言在《人民文学》第三期上发表了他的著名中篇小说《红高梁》,这篇小说中“我奶奶”的叙事人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自此之后,在我们阅读的经验中常常遇到这种“我爷爷”、“我父亲”、”‘我叔叔”等“我XX”的叙事…  相似文献   

5.
<正>王夫之在论述生命的过程中,提出了“推故而别致其新”的论断。他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生死更迭、新陈代谢的过程。生命过程可分为胚胎、流荡、灌注、衰减、散灭五个阶段,前三个阶段,生命处于物化的生长过程;后两个阶段,生命处于异化的过程。但就在“衰减之穷”到最终“散灭”的过程中,已经孕育着“推故而别致其新”的契机,开始了另一个新的生命过程。也就是说,“由致新而言之,则死亦生之大造矣。”(《周易外传》卷2)这样,王夫之就有了一个新的提法:“推故而别致其新”,也可以用另一句来表示,即“新故相推而新其故”。  相似文献   

6.
一门新学科的建立,当然要具备诸种条件.但某部著作的出版,亦往往成为一门新学科建立的标志.“文化大革命”前,我国有“五四”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新文学史”这门学科.“文化大革命”后,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分家,而1980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则标志着“当代文学”这门新学科的建立.从1979年起,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开始被介绍到了大陆,随后一些学者开始认真研究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特别是台湾文学),台港澳文学又有独立出来研究的趋势.1991年,刘登翰、庄明萱、黄重添、林承璜主编的《台湾文学史》(海峡文艺出版社)的出版,则标志着台湾文学这门新学科的建立.从80年代后期起,人们在研究中又逐步认识到,海外华文文学既不同于大陆文学,也不同于台港澳文学,应该专门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拙文《论“诗缘情”说》(见《云南社会科学》85.5期)在谈到我国古代文论中“诗缘情”这一重要学说的形成过程时。曾把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不自觉、半自觉和自觉的阶段,论述了前两个阶段中缘情说的酝酿情况。这篇小文讨论第三个阶段:魏晋时期,缘情达于自觉,即缘情说理论产生的阶段。 鲁迅先生曾说,“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钧 《齐鲁学刊》2001,1(2):97-100
1958年《人民文学》的叙事策略围绕着“破”与“立”做了许多重要改革。这主要表现在:破“文学即人学”的文学观,立“两结合”创作方法;破个体创作主体论,立集体创作主体论;破“批判现实主义”,立“革命的浪漫主义”。以《人民文学》叙事策略的这种转向为标志,50年代末文学创作在总体上开始向“工具论”和“武器论”转型。  相似文献   

9.
论蒋光慈小说的艺术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光慈以“东亚革命的歌者”自命。他的第一部诗集《新梦》出版后,钱杏屯瞩就称它“简直可以说是中国革命文学著作的开山祖”。①这位中国革命文学的开山祖,不仅在20年代中期参与倡导革命文学,而且在中国现代文学由革命文学发展到无产阶级文学的阶段,又和钱杏屯D等人组织“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成员共同倡导无产阶级文学。蒋光慈不仅有一套革命文学的理论,而且还能将自己的理论用于创作实践,他作了象《新梦》、《哀中国》等革命诗歌,又创作了《少年飘泊者》、《鸭绿江上》、《兄弟夜话》、《野祭》、《短裤党入《菊芬》、《最后的…  相似文献   

10.
自从查志华的《对“深入生活”这个口号的再认识》(《上海文学》1980年11期)发表以来,不少报刊对此展开了讨论,大致有三种意见。 一种是查文的观点,认为:“作家要深入生活这个口号本身并无多少包容性和概括性,并不触及任何文艺创作中的内在规律”。这个口号不仅在实际运用上是弊多利少,就是口号本身也是不准确、不严密的”。“‘深入生活’一开始提出时,就带有明显的质的规定性,那就是特指深人工农兵生活”,这对于“革命战争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1.
一、概念界说自1992年9月北京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与山东《作家报》在京联合召开:“后新时期:走出80年代的中国文学研讨会”,到1995年(花城》杂志发表王宁的《后新时期:一种理论描述》一文及谢冕、张项武等合著《大转型:后新时期文化研究》于同年出版,其间,一批意见不一的学者分别阐释了“后新时期”一词及其所指称的90年代中国文化,并表达了各自对未来的文化期待。其中,一些对90年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怀抱后现代主义诉求的学者化用詹明信与贝尔(DanielBell)等人用以叙述西方资本主义历史的叙述模式与话语系统,较为系统地阐释了90…  相似文献   

12.
“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研究方法论”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1年 10月 10日至 13日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学评论》编辑部、厦门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了“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研究方法论”全国学术研讨会 ,50多名来自全国各科研单位、高校和社科杂志社的文艺理论工作者汇聚厦门 ,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交流。对“新理性精神”的认识新理性的探讨 ,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 ,90年代深入到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在文学理论界如“人文精神”讨论、“现代性”问题争论、“后现代”研究 ,都可归属于这股思潮。钱中文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新理性精神”的倡导 ,在这次研…  相似文献   

13.
“禽兽患死,而不知哀死;人知哀死,而不必患死”(《周易外传》)。“人知哀死”,这才有了哀祭文学的滔滔大观。它或为诗,或为文,或为联语;以文而论,又有诗、碑、哀辞、吊文、祝文、祭文等多种。本文通过对哀祭文学的请名称的咬“文”嚼“字”,循名责实地去考察一下涵化于其中的中国人的一些文化心理。评“吊”吊文较早的意思是吊丧。《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由此上溯,吊还是一种“问终”之礼。《说文解字》上说:“弓(吊),问终也。从人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故人持弓,会驱禽也。“这便道出了远古葬时的…  相似文献   

14.
东北沦陷时期文学虽然比“五·四”新文学迟了十二年时间,但其所走过的道路却大体上是相同的,当然,其中也有不同之处。把它和“五·四”新文学做一些比较,会使我们从中看出一些新的问题。继承不是单纯的承接东北沦陷时期文学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光荣传统,从性质上看二者是相同的。那么,这之前的文学又是怎样的情形呢?在“五·四”新文学运动至“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文学中有一些现象是值得思考与研究的。一是,从1919年到1930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为什么东北新文学没有很快地发展起来?当时,受“五·四”新文学的影…  相似文献   

15.
吴中胜 《中州学刊》2023,(1):152-158
自古以来,中国人喜欢用“山”这样一种大家非常熟习的事物来比拟抽象的事理。从先秦儒家到《文心雕龙》,这种以山喻理的智慧大致经历了“体仁”“比德”“喻文”三个阶段,形成中国文论仁厚思想的基本脉络。“以山体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哲学思辨,“以山比德”表露出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以山喻文”彰显出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受先秦以来“以山体仁”“以山比德”思维和言说方式的影响,加之山水文化的兴盛和文学走向独立,到魏晋时期,文学批评中大量出现“以山喻文”现象,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呈其大观。文学艺术和山之间本无瓜葛,但在刘勰看来,文学艺术和山虽异质而同妙,所以《文心雕龙》中有许多以山喻文的言说。“以山喻文”的生动言说,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中国文论的思维和话语深层结构当中。  相似文献   

16.
从上古至秦统一以前这一阶段的文学,习惯上称为“先秦文学”。这个时期的文学,处于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初时期。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我国的先秦文学,产生在我国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秦以前的封建社会初期阶段,它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上述几个社会时期的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作为发轫时期的文学,它自有独特的风貌和显著的特征,并以其辉煌的成就光耀后代。马克思称赞“希腊的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产生在原始社…  相似文献   

17.
最近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一书,从一个方面认真研究和正确总结了“五四”新文学经验,填补了新文学史研究的一块空白。 吸收“西洋文化”,接受外来影响,这是“五四”时期的文学风尚,也是“五四”新文学的一个传统。“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们,无不把译介外国文学作为自己创作和推动新文学发展的首要任务。“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提出过“拿来主义”的口号;一代  相似文献   

18.
一近几年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颇为泛滥,危害甚广。这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攻击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论点之一。其实,“过时论”并不是新东西。早在90年前,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伯恩施坦等人就提出过“过时论”的问题。伯思施坦在《新时代》杂志上,公开地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要求“修正”马克思主义,并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  相似文献   

19.
“台湾文学”并不是新名词,在台湾光复前就有作家使用过。但这不等于说,“台湾文学”在任何时代或对任何人来说,意义都是相同的。“譬如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是殖民地台湾的心声,是精神与灵魂的表达;是挫折、希望、悲哀、喜乐的交融。但在同一时期,从日本统治者的观点来看,  相似文献   

20.
早在留学日本时期,鲁迅就开始了介绍外国文学的工作。他在1920年为上海群益书社重印的《域外小说集》所写的新序中说:“我们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有一种茫漠的希望:以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因为这意见,便自然而然的想到介绍外国新文学这一件事。”①可以说,鲁迅的文学道路就是从介绍外国文学起步的。在1938年6月出版的20卷本《鲁迅全集》中,译著达十卷之多,占全集之半;他评论或提到过的外国作家则有20多个国家的近500人。其中不仅有欧美第一流的文学大师,而且也有亚洲和东欧弱小民族的作家。普希金便是他最早介绍的外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