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首先指出,中国2000年的人口普查,是中国人口普查所而临的首次世纪之交的人口普查,因此,是一次具有重要时代意义的人口普查。论文着重对人口普查资料的应用与发展,人口普查资料的发布,以及人口普查资料发布的规范与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指出,人口普查资料的发布,应包括重要国情指标的发布,并强调国情指标的发布,应由国家统计局纳入统一规范与管理。  相似文献   

2.
何雄  易成栋 《南方人口》2004,19(4):45-51
本文在回顾我国人口普查传统方法技术基础上 ,分析了新形势下国内外人口普查技术新进展 ,并指出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我国人口普查新工作平台。本文探讨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和系统结构 ,并从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如何辅助人口普查工作 :普查登记阶段 ,GIS技术可以辅助划分普查区域 ,绘制出普查地图和调查小区地图 ,提高速度和准确性 ,确保地域上的不重不漏 ;利用人口GIS ,可以充分发挥基本单位名录库在普查中的重要作用 ;利用人口GIS ,可以拓宽抽样调查和专项调查应用领域 ;利用调查小区空间不变性 ,可以统一普查资料空间基准 ,极大的拓宽普查资料应用范围 ;利用人口GIS ,可以加深人口普查数据的开发利用。未来十年内 ,将会有更多的区域建设各等级人口专题地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3.
从人口普查看美国200余年社会政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奕平 《南方人口》2002,17(2):59-64
自 1790年到 2 0 0 0年 ,美国每隔十年就进行一次人口普查。本文根据美国人口普查的历史资料和 2 0 0 0年人口普查的最新资料 ,对 2 0 0余年来美国社会经济及政治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式的对比,分析人口普查过程中出现的遗漏和重复问题与调查方法之间的联系,认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常住地登记原则使得大量流动人口被漏登,改进后的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见人就登"原则则导致了重复登记状况的出现。针对六普存在的重报现象,文章针对用来排除重复数据的识别码问题进行探讨。经过分析我国身份证号码的天然优势,参考国际上对身份证号码及其类似号码的使用情况,建议将身份证号码纳入以后的人口普查问卷。这一方面可以把身份证号码作为简单、易登记的识别码,从根本上解决重报问题;另一方面可通过比对身份证号码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漏报问题,从而提高普查数据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广东流动人口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文章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最新资料 ,阐述流动人口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分析广东流动人口在规模、分布、年龄性别、行职业构成等方面的现状及特点 ,研究流动人口对广东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及不利影响 ,在这基础上探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口普查的基本目标是估计其净误差率.以美国为代表的诸多国家通常使用基于配对样本的双系统估计量估计实际人口数,并以它为标准估计人口普查的净误差率.瑞士则通过构造基于非配对样本的普查人口数与实际人口数的比率估计量的方法来估计净误差率.利用实际数据资料和有关公式,瑞士普查局估计了2000年人口普查的净误差率,普查遗漏率和普查错误计数率.实证结果表明,瑞士2000年人口普查计数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7.
对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重报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文章以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运用人口存活分析方法对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存在的重报问题予以分析和研究,以期为“五普”数据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数据的评估与调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 1 982年、 1 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 ,运用人口存活分析方法、人口目标分析方法对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和调整 ,以期对深入研究“五普”数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一两年来,各机构、组织、刊物举办的有关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各种研讨会、论坛相当频繁,国内外学者、各部门和各级别的政府官员在各种刊物、网络媒体上发表的有关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文章数不胜数。《人口研究》编辑部一年前曾经组织了一期论坛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挑战与展望,时隔一年,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刚刚结束之时,再次就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有关问题举办论坛进行讨论。第六次人口普查可谓当前中国人口研究和实际工作的焦点、热点、难点。社会各界对第六次人口普查也充满了期待。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家统计局(作为主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政府部门)、北京市统计局(作为实际工作部门)和中国人民大学(作为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就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进和改革、第六次人口普查在试点和登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经验和启示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黄犚 《西北人口》2013,(6):80-84,94
利用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并比较中国人力资本存量和结构的分布现状与变化.阐述了人力资本流动时人力资本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人力资本空间分布不均衡,人力资本流动“俱乐部趋同”现象明显,但人力资本分布结构有收敛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增长极建设,建立人力资本提升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黄春红 《南方人口》2001,16(4):13-16
1990年以来 ,广东人口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有的符合全国普遍规律 ,有的因受广东特殊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特点。本文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最新数据 ,分析广东人口在数量、分布、素质和结构等方面的现状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未来五十陕西人口总量及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总量的增加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问题,产生全方位的影响。本文利用陕西省“五普”数据,采用人口推算预测法,对未来50年陕西人口总量及老龄化进程进行了预测,为陕西省科学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返迁人口:基于五普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皓  梁在 《人口研究》2006,30(3):61-69
本文利用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估计返迁人口的规模并描述返迁人口的人口社会特征及其与现在的迁移人口与非迁移常住人口的差异,从个人因素、居住地类型以及家庭户特征三个方面分别讨论了返迁的决定因素。并讨论了本文的一些缺陷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15.
在人口普查中 ,划分普查地理区域便于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 ,是保证登记不重不漏的可靠基础 ,是建立普查数据质量控制体系的有效途径 ,并能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划分原则一般是普查区域尽可能与行政区划相吻合 ,逐级划分 ,地域覆盖不漏不重 ,特殊地区特殊对待。划分重点在于普查区和调查小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口终身迁移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出生地”是用来收集人口迁移信息最常用的调查项目之一。中国以往的人口普查中一直缺少这一调查项目 ,这使得利用出生地资料对人口迁移状况进行分析在国内一直是个空白。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在中国人口普查史上首次调查了人口的出生地信息。本文主要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提供的出生地资料 ,对中国各省人口的终身迁移水平、流向以及不同年龄人口的终身迁移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Recently data on age and sex for the United States have beenreleased in the Census 2000 data product Summary File 1.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early analysis on the shape of the age and sex structure from Census 2000 data throughstatistics and graphics on national and sub-national levels. Also highlighted are comparisonswith data from the 1990 census.  相似文献   

18.
Data from the United States 2000 decennial census long form sample is compared to the U.S. Census Bureau’s fledgling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ACS) that was designed to replace the census long form in 2010. This article concentrates on two California counties, San Francisco and Tulare, which were part of the demonstration phase of the ACS. These counties are described and an overall comparison of the demographic, social, economic, and housing variables is presented. The project data and measures of census and survey quality such as self-response rates and nonresponse rates are displayed and discussed. Differences in the census and survey results are noted in the context of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d meaningful differences. Finally, strategies for analyzing and using ACS data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9.
While the decennial census provides poverty figures for states and other subnational geographic units every ten years, their utility declines over the course of a decade. Consequently, there is growing interest in producing post-census estimates for a variety of indicators. This study extends recent efforts to estimate post-census poverty figures for states by producing such estimates using a multiple regression approach. The accuracy of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estimates along with recently produced estimates from the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CPS) are evaluated relative to the decennial census. The 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point error (MAPPE) using the ratio-correlation technique (1.56 percentage points) was somewhat higher than the MAPPE of 1989 CPS (1.37 percentage points) and an average of 1988–1990 CPS data (1.15 percentage points). However, a simple regression technique using data from 1979 to estimate poverty in 1989 produced a set of estimates where the MAPPE (1.37 percentage points) is nearly as accurate as the single-year CPS estimates. Estimates which average regression estimates and CPS-based estimates are more accurate than either regression or CPS estimates used alone.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for improving regression estimates.This article is a revised version of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4 April 1993, Cincinnati, OH, U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